APP下载

办一所适合儿童生长的学校

2024-05-24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小学谭贵新李定宇

师道(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德育生命生长

文/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小学 谭贵新 李定宇

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小学以生态哲学整体论为指导,提出“生长教育”理念,通过生态场域、生长课程、生态德育、生态管理机制等方面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为学生的生态成长奠基,触发生命自觉,焕发生命活力,实现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生长。

一、以人的生长为本的生态成长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理念先行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思考,教育是教人如何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生存,注重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与共生。教育的本质是生态个体和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传递。教育成就生物个体的人,也成就社会意义上的人。

学校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提出“生长教育”办学理念,生长指生态成长。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全面优化学校的教育生态,通过为学生创设生长环境,激发个体创造性和自主性,达到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共同生长。

2.关注生命,生态成长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命是能够自觉到自我成长的有机体,教育就是积极促成个体生命自觉地自我成长的活动,使人的生命不断丰富、提升,不断趋于完善的活动。学校的生长教育以关注生命生长为价值取向,发现生长点,搭建生长平台,增强生长力。生长教育把生命理解为三重意义上的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身体的成长,是生命的自然生长;交往关系的和谐,是生命的社会生长;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生命的精神生长。生长教育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生长。

二、以关系为纽带的校园生态重构

1.教育环境的和谐

学校追求儿童健康、自主、和谐地生长,意在营造一个能影响儿童一生的、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充满爱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灵性,让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自然而然得到培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校园的交互关系,构建家校合作的机制。

2.教育主体的共生

多元主体参与。生长教育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家长、社区、企业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和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体互利共生。教育主体的共生是生长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主体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愿望。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鼓励他们施助和求助,以实现共同进步和提升。

主体持续发展。生长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学校通过评估和反思不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兴趣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聚焦系统关联的生态管理机制

1.扁平化管理增权赋能

学校采用更加灵活和开放的管理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的管理层级减少,管理幅度扩大,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实现增权赋能,包括学校某个模块的工作、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激发学校的活力和创造力。如学校管理架构变传统的处室管理为“一室四中心八分部”精细分工,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部门具体负责。学校建立中层干部能上能下的轮换制度,积极推行教代会、工会、家委会等制度,落实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

2.整合与联动提质增效

整合与联动是生长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学校将各种教育资源、教学环节和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和联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减少教育实施过程的内耗。如校内外资源的联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联动,拓宽教育的渠道和资源,以实现教育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四、关注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1.生态场域:空间赋能,文化育人

生态场域是指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构成的、能够影响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既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自然环境等物质因素,也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非物质因素。学校既注重自然环境建设,也注重学校的社会环境建设,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温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

空间赋能。学校注重自然环境的营造,为学生提供绿色、生态、舒适的学习环境。校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了校园生态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学校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供自然、舒适、健康、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开放的自主学习区和合作学习区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文化育人。学校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倡导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和谐共处,关注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学校构建“生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学校的育人追求。学校以“办一所适合儿童生长的学校”为办学愿景,以“溪水润心生态成长”为办学文化,以“教育自然发生,生命自然成长”为办学理念,以“融合至善”为校训,以“自主共生”为校风,以“博爱润心”为教风,以“自觉共美”为学风,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

2.生长课程:关注素养,学科实践

生长课程是生长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生长课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和学科实践应用能力。生长课程基于生长教育的理念,从“生本、生发、生成”三个层面构建课程体系,落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核心生本课程。核心生本课程指向国家课程的核心基础部分,如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课程,与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相呼应。核心生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个性生发课程。个性生发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课程,包括语文诵读、硬笔习字、数学思维、健身技能以及学生社团等学科拓展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相呼应。

素养生成课程。素养生成课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校园文化节、班队会活动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与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相呼应,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生态德育:自主管理,习惯养成

生态德育是生长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应该覆盖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

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校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无边界德育。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领域和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融合,让德育成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灵魂。学校与社区、家庭、企业等合作,多元化、全方位的德育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道德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学校结合各级学生年龄特征、各时间节点整合资源,构建了德育主题课程体系,包括爱国主义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课程。

4.生长课堂:生长点驱动,学习氛围润泽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问题或任务驱动课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题或任务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或者任务是思考的起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知识,并尝试将既有知识、先行经验与新知识、新概念联系起来。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通过问题或者任务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文化彰显温度、力度、效度。课堂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包容、友好和鼓励是课堂生活的起点,这样的课堂文化让课堂成为学习成长的乐园。在空间文化中营造温度,在参与式文化中体现力度,在快慢文化中彰显效度。

五、结语

学校生长教育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教育理念方面,学校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在校园生活中自主、共生。学校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园文化为精神家园,以管理体制为保障机制以资源整合为重要策略,以课程、课堂改造为实施途径,构建生长教育体系,办一所适合儿童生长的学校。

猜你喜欢

德育生命生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碗莲生长记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生长
《生长在春天》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