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工科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

2024-05-21张秀峰谢春利陈海涛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模式

张秀峰 谢春利 陈海涛

摘  要: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薄弱、沟通能力欠缺、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特点,给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困难。针对当前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的特点、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创业成功率。深入研究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基本理论,在重要理论的支撑下构建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和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评价体系;金字塔模型;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63-04

Abstract: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college students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a weak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These obstacles pose significant difficulties in nurtur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 training model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in engineering majors is proposed. This model leverages the unique strengths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entrepreneurial endeavors. By conducting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evalu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and incorporating key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 pyramid-based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is system ensures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alent assessment, provi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fining and enhancing the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pyramid model; cultivation quality

2020年新冠感染疫情在全球蔓延,徹底扰乱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尤其对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随着病毒变异和疫苗接种普及,疫情防控工作发生了变化,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调整为“乙类乙管”,标志着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后疫情时代,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中仍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在后疫情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需要优化现有教育环境与资源,注重发挥不同主体的协同效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培育。疫情期间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状况、新场景,这些都是疫情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场所,给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影响。要了解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特征,明确创新创业活动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朝着新的阶段发展。

一  后疫情时代工科学生现状

2020年1月26日,国务院要求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教育部也发布通知,要求“不能面对面课堂上课,就搭建云课堂,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开展学习”,倡议学生居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各地高校也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线上授课”和“网络学习”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着较大差异,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受影响较大。

受疫情影响,大学生承受压力、面临困境,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变化给学生心理状态造成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严重被禁锢。由于缺少和指导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缺乏实践环节亲身经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创业的意识,丧失了挑战自我的勇气。疫情的持续让创新创业过程更为复杂,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信心,其中部分学生由于不堪压力,在犹豫中放弃[1]。

(一)  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经过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地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工科学生冲击尤为严重。学生通识教育和基础课程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像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以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不系统、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  实践能力欠缺

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使得专业课学习更加困难;另外由于线上教学使工科学生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无法在实验室和实践中心中开展,学生失去了大量的接触实验设备和开发相关产品的机会,导致实践能力明显不足[2]。各年级学生受影响程度不一致,2019、2020级学生几乎大部分甚至全部专业课程采用线上授课方式,学生对实践环节产生了畏惧,实践、创新缺乏信心。

(三)  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甚至有些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选模块,相当一部分学校学生创新创业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疫情使学生进入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实践中心的机会大大减少,实践、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后疫情时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失创新创业模块学分,有的虽然选择了创新创业课程,在学习时也都是被动接受,很少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更不愿意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

二  “双创”能力培养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问题,更关系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4]。

(一)  理論与实践相结合

工科专业对理论基础要求非常高,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语言都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重要基础[5]。经历疫情期间的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的授课方式,不同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大三、大二年级同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造成对专业课程的抵触和实践环节的恐慌,未经历、先生惧。其中,大三年级理论基础差,实践机会少;大二年级对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不牢,缺乏学习目标。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找差距、补不足,从简单实践开始引导,以基础实践项目为带动,促进兴趣的产生、信心的提升,从中发现理论知识的欠缺,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补充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6]。

大一年级学生要纠正长期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养成的不良习惯,改变中学养成的错误认知,着力夯实基础,加强专业引导,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创业思维的渗透。

(二)  工作室制

以专业教师的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以控制相关工科专业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工作室课题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学生理论学时多、实习实践机会少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根据成员的爱好和特长,结合学生专业,成立研究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或工作室课题授课时间进入工作室,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研究小组在工作室进行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积极了解社会需求、寻觅商机,进而使部分学生具备创业的素质。

创新工作室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7]。工作室成员专业各不相同,包含大一到大四所有年级,工作室教育根据成员的专业特点,按年级设定培养计划。针对工作室成员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实践教学工程化的理念和手段加以解决。以工作室为依托,建立多专业互补、多年级互助的研究队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创业嗅觉敏锐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企业导师制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8-9],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定,建立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定制化培养目标。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定企业导师遴选原则,选择与工作室规划方向相关企业开展合作,聘请企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创新工作室的企业导师,参与实践创新教育和创业设计、职业规划,提高创新产品质量和创业的成功率。

企业导师是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有效补充,教学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展开。线下邀请企业导师举行创新讲座,聚焦时下先进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工作室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先进性。线上通过各种平台,组建微信、企业微信和QQ交流群,定期举行交流、研讨会,学生可以随时发起线上咨询,体现工作室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时效性。指导教师积极参加企业研发项目,也可以在企业设立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习,熟悉现场环境,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导师针对本学科领域的现实需求,提出相关技术难题,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解决思路,制定解决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创业思维训练,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寻找商机,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信心。

三  “双创”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评价结果,能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现状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已有的研究对创新创业能力构成与分类并未达成共识,甚至认为一些创新创业能力难以通过正规教育培养,这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10]。

(一)  理论基础

完备、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在认识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于教育者来说,也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进教学方式,调整能力培养模式,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10]。

1  人格理论

人格是指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是个体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和心理特征,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如自我认同、进取心、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等人格特质,与创新创业行为密切相关[11]。

人格理论是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与人格特质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稳定,基本不随时间而改变,并且很难以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相关研究表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格特质会通过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特定行为又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的人格特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创新创业能力所蕴含的人格特质是可以培养和测量的,进而可以构建基于人格理论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

2  过程理论

创新创业不是短暂瞬态的动作,而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活动[12]。美国的蒂蒙斯提出了创业管理模型,根据该模型,创业活动须对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三者进行最适当的匹配[8]。更进一步地,蒂蒙斯提出了包括机会识别、团队管理、资源整合在内的14个特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建立时主要将上述三大要素纳入其中。欧盟把创新创业能力定义为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能力,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互动性的行动能力,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个体的和社会的双重意义,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是更根本的。段肖阳提出创新创业是一种思想见之于行动的过程,即将创新性想法变为创业性行动的过程。不论何种创新创业,最终都是由一个个具体行动构成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体现在一步步的行动过程中。

过程理论认为创新创业并非短期行为、独立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其间各影响因素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其中可以提炼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指标应包含机遇的发现与把握、过程实施与管理、风险的预见与防控,其中过程管理最为重要,是决定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

3  胜任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1973年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其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用于区分优秀者与普通人[13]。主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个体特征。但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胜任力是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典型个体特征,基于胜任力理论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研究证实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测、可发展性。

胜任力理论提供了评价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依据,其构成要素包括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知识技能、心理特性和人际关系网等。职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已达成较为普遍的共识,而其要素作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因素的研究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9]。

(二)  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以上三个理论基础的支撑下,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从人格理论确定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评价对应过程理论,胜任理论则体现在阶段性成果的评价。

1  指标的筛选

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指标设计时需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尊重教育学规律,有针对性、导向性地设计指标[10]。指标覆盖范围要广,考虑各个类型、各个地区高校间的差异性;指标评价内容要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要素[12]。能够切实定位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使评价不仅停留在结果层面,更要向后延伸,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在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理论的支撑下,从创新创业全过程管理角度出发,对各阶段创新创业典型能力进行评价,对应三个基本理论,评价指标包括个人综合素质、实践过程和阶段性成果。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体目标、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总体目标是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总体评价,一级指标包括自我认知、过程管理和成果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

2  模型的搭建

平面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最稳定,由三角形构成的空间几何体也是稳定性最好的[7]。本文选择和三棱锥相似的金字塔结构作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整体框架,整体模型为多层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这样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模型整体分为三层,顶点为目标层,即创新创业能力总体评价;中间层为一级指标,三个面分别为自我认知、过程管理和成果评价;底层为二级指标层,每个面包括三个指标,分别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挑战自我;发现机遇、规划管理和风险管控;竞赛成绩、成果水平和创业结果,模型展开为平面图如图2所示。

四  结束语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状态呈现多元化,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欠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勇于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趋势下,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任務非常艰巨,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努力,更依赖于社会的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是评估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有效的评价结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修正和改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霍楷,昌进.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探究高校创新型设计人才培育模式[J].湖南包装,2021(2):150-158.

[2] 姚山季,经姗姗,陆伟东.科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成效与保障[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82-89.

[3] 蒋菲,郭淼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J].大学教育科学,2023(5):76-84.

[4] 林盛光.“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32):107-109.

[5] FAYOLLE A, GAILLY B. From craft to a science:teaching models and learning processe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8,32(7):569-593.

[6] 谷云庆,严慕寒,牟介刚,等.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26):81-84.

[7] 文宗川,李秋颖.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四元主体模型构建[J].高教学刊,2021(18):26-29.

[8] SILVEYRA G, HERRERO-CRESPO N, ANDREA P . Model of teachabl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ies(M-TEC): scale develop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21,19(1):1-20.

[9] 郑雅倩.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5):11-20.

[10] 段肖阳.论创新创业能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22(1):60-67.

[11] ROCCAS S, SAGIV L, SCHWARTZ S H, et al.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personal values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2,28(6):789-801.

[12] 宋柏红,季秋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2):185-188.

[13] 张北乔.疫情背景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法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1):62-6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G21GB129);大连民族大学教改项目“民族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YB2023074)

第一作者简介:张秀峰(1975-),男,汉族,黑龙江绥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研究、人工智能。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模式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