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群体”报道助力“亚运+”大氛围
2024-05-21张晶
文_张晶
杭州第19 届亚运会的召开时间比最初公布的时间“迟到”约一年。当最终确定召开时间后,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再次将群众的目光聚焦到这场盛会上?
杭报集团杭州网紧扣杭州亚运会举办工作安排,发挥与本省高校联系紧密的优势,聚焦杭州亚运会志愿者这个群体,以“小群体”的故事助推全城迎亚运的氛围“燃”起来。多篇报道被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网转载。
紧抓“首个”新闻点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写新鲜的事实。
在讲述杭州亚运场馆变迁中,通过历届盛会对比发现它们是亚运会历史上首次在赛前向群众开放的场馆。静态的场馆报道中都能找出“首次”这样的新闻点,那么,志愿者队伍的动态变化,贯穿着赛事筹备、赛时动态、赛后总结的全过程,只要记者深入基层,动态掌握一手的信息,一定会源源不断地发现新闻。
比如,《杭州市首个亚运场馆志愿者团队临时团委成立》《为黄龙体育场首次服务的亚运志愿者分享服务心得》等文章,紧扣亚运会志愿者组织架构、服务点的变化,围绕志愿者身处的团队、服务岗位心得等角度,在传递亚运志愿者已开始“初出茅庐”进行“实习”的信息中,也道出了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是一支政治过硬、组织严密、管理精细的团队,他们将在服务过程中始终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
志愿者不仅是亚运会举办城市的市民,更是亚运会最接近赛场、运动员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招募、选拔、培训等环节的提前“入戏”可以带动赛前气氛的营造。《亚运场馆里举办了一场特殊青春活动激励着志愿者在擅长领域发光发热》,这是杭州亚运场馆首次面向志愿者举办的思政微课,通过游泳世界冠军汤景之分享自己的青春拼搏故事,来激励志愿者在青春的舞台上把握好赛道,奋力实现人生梦想。
寻找“差异”新闻眼
由于杭州亚运会延期,才有了2023年2月底杭州亚运会志愿者补充招募的机会。
多所高校的志愿者补充招募选拔在同一个双休日进行。面对“同题作文”,如何写出不同的故事?
在同一个事件中,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角度,需要新闻工作者不停地观察、思考,以找出与众不同的新闻点。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来的新闻肯定是与众不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报道中有一篇《为了入选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拼啊他报名后又是减肥塑形又是苦学英语》。该报道是在原定采访即将结束时,通过加对方微信好友发现“要减肥,不吃一个鸡腿”的状态,迅速捕捉到了“减肥”这个抓人眼球的“新闻词”,并且快速地判断“身材管理”与这名采访对象角逐的旗手志愿岗位息息相关,便重新进行了采访。这样的“新闻”故事,生动展现了这群有志大学生为了在赛时呈现良好形象而拼尽全力的决心和姿态。
扩大“素材”新闻圈
比赛中,还可以通过对志愿者选拔和培训等环节的报道来吸引人们对赛事中的冷门项目予以关注。
《冷门但热血!志愿者选拔现场她们短袖出场只为让更多的人认识手球》报道,讲述了浙江工商大学的杭州亚运会志愿者补充招募面试现场一群女生的故事,她们的短袖训练服与周围穿着羽绒服和毛衣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亚运会手球馆,她们组成了浙江省目前唯一的大学生手球队。起初,她们结伴尝试这项新兴运动,如今她们已经发现了手球运动的乐趣,渴望通过志愿服务手球竞赛场馆,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手球运动的传播者和宣传员。
《击剑队员化身“宣讲员”亚运场馆里普及知识》报道,讲述的是位于高校的击剑比赛场馆志愿者与击剑队员场上、场下互动,为前往场馆参观的中小学生讲解击剑运动历史、得分要点等,顺带还报道了场馆的“前世今生”。
这些互动性强、看点足的项目解读,显得更生动,由身边的人、事、物来与大众进行情感、行为的交互,既有情景化的代入感,又有互动式的共鸣感。
在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招募中,有很多爱好和平、团结和友好的外国朋友报名参加。
《既当评委又当导师热爱中国的外教们助力杭州亚运》的报道,生动讲述了来自日本的外教竹内尉晴,欣然接受学校邀请担任志愿者选拔的评委。面对这份“工作”,他认真对待,以自己的经历、换位思考的角度,考察最易被学生忽视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他帮助学生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制定个人修正计划,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了解国别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国际盛会的志愿服务的能力。他还与来自美国的两位外教一起协作,把多年积累的肢体语言、临场应变力等跨文化交流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该报道被杭州市人民政府网、澎湃新闻等转载。
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日本、韩国、叙利亚外教和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一起,争当杭州亚运会文化使者。他们分别用各自语言录制了以“你好,杭州!”为主题的短视频,介绍了他们在杭州看到的、感受到的杭州亚运会筹备情况和杭州的文化特色,并邀请家乡的朋友来参与和关注杭州亚运会。外国朋友“亮相”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报道,丰富了志愿者人群的脸谱,也强化了以体育为媒介的民间交流是不分国界的,从而赋能大亚运报道的多元化、国际范。
讲好“小群体”故事
一场大型赛事的举办,背后有许多不同工种、岗位人群的默默付出与支持,志愿者只是其中的“小人物”之一。之所以选择志愿者这个群体来为亚运报道赋能,是因为与其他工种相比,志愿者最为“草根”,真实动态地记录下他们的经历、努力、成就和收获,不仅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有效激发市民广泛参与、支持亚运的热情,增强成功举办好杭州亚运会的信心。
从传媒理论角度来看,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充分挖掘他们“小而不凡”的故事,突显“民生新闻”在传播领域中的普适性、代表性、贴近性意义,更容易让新闻报道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中国人面对大事件时的奉献精神感动人、感染人、感召人,从而让榜样的力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以共情、共鸣、共识在受众中形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在大型活动报道中,如何寻找到这样的“小而美”切入口?如何透过这些“小而碎”来体现“高大上”?媒体记者只有胸怀“大格局”、拥有“大眼界”、秉持“高标准”,才能将“小而杂”炮制成为“小而精”,为各类大型活动报道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并拓展媒体的传播范围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