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对慢性荨麻疹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4-05-20赵海纵刘磊程磊
赵海纵,刘磊,程磊
1.鱼台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济宁 272300;2.鱼台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山东济宁 272300
慢性荨麻疹属于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1]。患病后患者可出现明显皮肤瘙痒或者麻刺,挠抓皮肤表面可出现明显风团,伴随着风团的出现,患者也可变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根据风团的不同也被分为不同类型。荨麻疹风团一般在24 h自然消失,也有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儿童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出现慢性荨麻疹,对患儿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2]。该病治疗有一定难度,目前一般采取药物治疗,患儿用药更要安全有效。目前常见的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前者患儿服用后能迅速起效,有明显的止痒效果,后者生物利用性,有良好抗炎作用,两种药物结合,可帮助患儿迅速缓解症状[3]。基于此,为研究慢性荨麻疹患儿实施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的效果,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鱼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慢性荨麻疹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慢性荨麻疹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各37例。参考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13岁,平均(7.92±1.33)岁;病程2~20个月,平均(8.11±1.12)个月。研究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3~12岁,平均(7.89±1.37)岁,病程3~21个月,平均(8.09±1.1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鱼台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20220612),患儿家属均自愿加入研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神志清晰并能配合医生进行沟通;②患儿均患病超过45 d并经过临床诊断确诊慢性荨麻疹;③患儿入院前疾病发作≥2次/周;④患儿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不过敏且无任何禁忌证。
排除指标: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中途无故退出研究者;③入组前1个月内服用过免疫抑制剂、唑类抗真菌药等者;④入组前1个月内接受过糖皮质激素、镇静剂等治疗者。
1.3 方法
参考组患儿采取地氯雷他定进行治疗。地氯雷他定(国药准字H20138004;规格:5 mg×9片/盒)口服,1次/d,1片/次,结合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可适量调整药量。
研究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结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两种药物需要交替治疗,首先是口服左西替利嗪(国药准字H20060132;规格:5 mg×14片/盒),具体给药时间以风团发作为准,如中午发作,即中午用药。交替方法为:第1天口服左西替利嗪,第2天口服地氯雷他定,依次类推,若当天忘记应服用哪种药,则两种药物任意选用,次日更换另一种即可,两种药物用量均为1次/d,1片/次。假如风团被控制,可持续用药1周并调整药品剂量。
两组患儿均给予止痒治疗,采用炉甘石洗剂(国药准字H20163477;规格:100 mL),患儿家属要及时正确地让患儿服药,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并叮嘱患者按时、按正确方式用药,并注意忌酒、忌辛辣、忌腥等。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
①炎性因子水平:分别取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检查其炎性因子水平,涉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 IL-18)、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其中前两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后一种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分别记录数据并比较。
②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涉及风团发作频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目、瘙痒程度5个项目,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风团发作频率:患儿发作>3次/d记3分;发作2~3次/d记2分;发作1次/d记1分。风团持续发作时间:患儿单次发作时间>12 h记3分;单次发作时间在4~12 h记2分;患儿发作时间<4 h记1分。最大风团直径:风团直径≥2.5 cm记3分;风团直径在1.5~<2.5cm记2分;风团直径<1.5cm记1分。风团数目:患儿风团数量>12个记3分;风团数量7~12个记2分,风团数量1~6个记1分。瘙痒程度:患儿学习和生活、睡眠等都受到荨麻疹影响,每晚因为瘙痒惊醒次数≥3次为重度;患儿学习、生活睡眠受到荨麻疹影响,每晚因为瘙痒觉醒≤2次为中度;患儿学习、生活和睡眠等受到影响,但瘙痒较为轻微为轻度[4]。
③治疗效果:参考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的荨麻疹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进行评估,患儿皮肤瘙痒、风团等基本消失为显效;皮肤瘙痒、风团发作次数减半、持续时间减半,明显好转为有效;皮肤瘙痒、风团完全无改善甚至更严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④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口干、乏力、嗜睡,分别记录这些症状发生的例数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炎症因子水平、症状评分)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IL-10、IL-18以及IgE)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ng/L]
表1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ng/L]
注:IL-10:白细胞介素-10,IL-18:白细胞介素-18,IgE:免疫球蛋白E。
组别参考组(n=37)研究组(n=37)t值P值IL-10 IL-18 IgE治疗后71.99±3.60 58.69±3.39 16.360<0.001治疗前3.29±0.29 3.28±0.27 0.154 0.878治疗后5.01±0.49 6.72±0.61 13.294<0.001治疗前49.79±5.60 49.78±5.58 0.008 0.994治疗后35.39±4.90 24.59±4.29 10.087<0.001治疗前98.79±4.50 98.80±4.51 0.010 0.992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症状评分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分]
项目风团发作频率风团持续发作时间最大风团直径风团数目瘙痒程度参考组(n=37)治疗前2.01±0.19 1.90±0.30 2.01±0.19 2.11±0.30 1.91±0.20治疗后1.30±0.19 1.30±0.20 1.29±0.21 1.30±0.20 1.20±0.20研究组(n=37)治疗前2.02±0.21 1.91±0.31 2.02±0.20 2.12±0.31 1.92±0.21治疗后1.09±0.20 1.09±0.10 1.09±0.11 1.04±0.05 1.09±0.10 t值20.066 24.755 23.093 26.555 16.594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
2.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不同因素导致患者皮肤、黏膜等出现短暂性炎性充血和水肿,病程>6周即为慢性荨麻疹。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患病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皮肤瘙痒[4-6],在治疗上主要以缓解其临床症状,减少发病时间等为主[7]。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均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前者可有效抑制患儿过敏反应,但长期用药有一定耐药性,后者是一种新型镇静药物,对炎症有一定抑制效果[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参考组(P均<0.05),提示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能够扩血管,让血管渗透压更加稳定。IL-18主要针对生殖病理、生理过程参与调节,IL-10对抗体的产生等有明显促进作用,当患儿的真皮血管扩张很容易发生过敏症状,而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刚好能帮助患儿血管收缩,降低IL-18水平,改善调节机制,最终抑制过敏反应,进而有效调控血液中的炎性因子。王胜等[9]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左西替利嗪联合录雷他定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8为(24.64±4.09)ng/L,低于对照组的(35.31±6.14)ng/L,IL-10为(6.49±1.56)ng/L,高于对照组的(5.06±0.92)ng/L。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参考组(P均<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可见两种药物能够控制患儿症状发作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在药物的作用下,患儿体内的免疫因子被充分调动,进而减少风团发生数量,并能够让风团的持续时间不断下降,缓解瘙痒症状。邢艳玲[10]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风团消失时间以及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参考组(P均<0.05)也作证了这本研究的观点。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患儿的免疫机制等均被有效调动,同时地氯雷他定本身有明显的抑制过敏症状的效果,服用后在患儿体内见效较快,能够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结合左西替利嗪可持续促进患儿症状缓解,减少风团增加的个数,缓解瘙痒症状,促进患儿尽快康复,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参考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均<0.05),与蒋平锋[4]的研究成果有一致性,其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5.41%低于参考组的18.92%(P均<0.05)。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上都是常见药物,并且经过多重临床实践证实药物具备极高的安全性,服用后在体内有较好的循环机制,帮助患儿缓解症状的同时,安全性更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嗜睡乏力等不良症状。饶晓芳[11]的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左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治疗的联合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单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可见两种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慢性荨麻疹患儿实施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更加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