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路径设计
2024-05-20杨丽王凯
杨丽 王凯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的《梦回繁华》是一篇包含着大量的美术、历史等学科专业术语的课文,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若从“单元教学目标”和“此篇功能”两个维度来观照,从“教学价值的高位引领”和“综合素养提升”两个育人目标来思考,教师可以采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教学方式,通过搭建支架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凸显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准设置“跨度”,凸显教学价值
《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文艺性说明文,也是评论家毛宁对该幅画作的鉴赏之作。文本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身,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素材。在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案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跨”,即怎样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项目任务的“跨度”,以更好地凸显课文的教学价值。
具体来说,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不能“跨度”过大,使语文课演变成“语文+美术+历史”的“大杂烩”课;也不能“跨度”过小,使语文课成为浅表化的语文课。因此,教师在确立本文的跨学科教学目标和项目任务时,要注重“语文+”的方向,保持语文学科特色。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梦回繁华》所蕴含的美术、历史等学科素材的教学价值;另一方面要在跨学科视域下对美术、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主题性统整,之后再与语文学科的“主位”进行融合。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的定位和项目任务的“跨度”才是精准的。鉴于此,笔者制定了《梦回繁华》的跨学科教学目标:一是借助参与“让文物活起来巡回展”解说活动,理清画作介绍思路,深入体会文章生动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并运用这一语言特点让解说词更加引人入胜、有感染力;二是在美术教师的助力下,赏读文中美术专业术语,感受画作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三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助读资料思考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情怀和用意,理解画作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一主(语言运用)牵动,两翼(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齐飞”的教学目标,既观照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把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融于一体,又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跨学科融合,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任务,整合学习内容
杜威曾指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置于“情境”的概念框架下理解和判断,因为情境决定了问题的外在条件。项目式教學强调围绕基于真实问题或情境的项目,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构建情境任务是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媒介,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抓住本质。
教师在创设情境任务时,要从两方面考虑如何整合学习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融合的“度”,落实项目式学习。一是学习情境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以确保跨学科学习中的项目任务能有效落地。二是在寻求各学科“跨越点”的基础上,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精准统整。就《梦回繁华》一课而言,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如下情境任务。
假如湖北省博物馆正开展“让文物活起来”的巡回展活动,国宝级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将来到湖北博物馆展览。为此,博物馆要招募解说员。本节课,让我们和语文、美术、历史三门学科的老师同上一节课,同学们要争当优秀解说员,助力本次文化盛宴。
任务一:作为准备应聘湖北省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巡回展的解说员,在准备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你觉得最应突出画作的什么特点?如何让你的解说语言更加引人入胜、有感染力?
任务二:在“最佳解说员争霸赛”环节中,每小组推举出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参加解说竞选,可以邀请语文、美术、历史三门学科的老师提供支持,同时思考:作为优秀的解说员,是否只需要把画作内容生动地介绍给观众就可以了?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他们要展卷解说,首先就要了解画作内容,弄清楚课文中出现的美术专业术语的意思,更要理解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这时他们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美术教师的助力。“作为优秀的解说员,是否只需要把画作内容生动地介绍给观众就可以了”这个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需要历史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加深学生对解说员要准确地传达历史文物的内涵与价值的认知。
通过设置“争当优秀解说员,助力本次文化盛宴”的情境,教师把《梦回繁华》一课中语文、美术、历史三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这两项核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既感受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又感受到画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学以致用,撰写解说词并上台解说。教师这样教学,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读写共生”的理念。
三、提供学习支架,探究主题意义
跨学科教学往往会出现各学科内容简单拼接、杂糅、“跨而不合”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意义,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不同学科知识怎样介入,教师要深入思考、合理规划,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在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提升跨学科综合能力。
《梦回繁华》的任务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引导学生品味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概括力强的四字词语。为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先从“解读文本,选择解说内容”“凸显繁华,润色解说语言”两方面给学生提供思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揣摩、品读语言,充分体会文本语言四字一句、大气磅礴的特点。接着,笔者为学生提供范例式支架,做好解说示范,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画面的开端,它描绘的是汴京近郊风光。疏林薄雾仿佛人间仙境,农田初绿,阡陌纵横,古柳参差,掩映着茅舍草桥、流水扁舟。两个脚夫赶着几匹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群人,坐轿、骑马、挑担,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这样,学生可以根据示范组织语言、展开解说,文中出现的“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词语不再仅仅停留于课本中,而是成为他们语言表达宝库中的素材。
《梦回繁华》的任务二主要是让学生读懂隐于画作背后的心情,学会做一名既有语言表现力又能带给参观者深度思考的解说员。语文教师先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作的细节中暗藏着哪些隐忧”“解说员要准确地传达历史文物的内涵与价值,所以,你要在解说词的最后加一句什么话”等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然后,历史教师搭建资源型学习支架,补充张择端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及“靖康之变”等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一度繁荣的大宋王朝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最后,教师再借助“微课”搭建信息支架,让学生眼前出现“宋朝的大半江山已被金人占领,百姓被迫生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备受欺凌”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梦回”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探究能力等。这样,依靠学习支架,学生围绕主题意义进行思考和探讨,语文课就不仅仅是一节语文课了,而变成了多学科融合共生的学习场。
(作者单位:杨丽,枣阳市中兴学校;王凯,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