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整本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2024-05-20吴娣
吴娣
“课外阅读课程化”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亮点,教材不仅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内容,还安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纵观1~6年级“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文学类的作品很多,科普类的作品则很少。究其原因,一是科普类作品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语言偏重专业性,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二是教师对科普类作品的导读经验不足。教师如何依据科普类作品的文体特点,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需求出发,借助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深度阅读呢?笔者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借助预测策略,激发阅读兴趣
预测策略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对于学生阅读科普类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借助书名预测
《十万个为什么》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科普读物,作家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生动的事例、优美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知识,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实际和阅读偏好。导读课上,教师可以抛出“猜一猜,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的话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书中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封面、作者等信息,运用预测策略猜测整本书内容,形成阅读期待。
2.紧扣目录预测
《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屋子里的旅行》运用了室内旅行的构思方式。导读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目录猜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读《我们生活中的用水》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预测:为什么用水洗东西?人们是怎么使用肥皂的?我们为什么要喝水?水能不能把房屋冲毁?在学生预测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读书中的内容,验证自己的想法。
3.通过插图预测
《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是科普作品,但配了很多插图,教师导读时应该重视插图的导学作用。学生围绕图文进行预测的过程,就是一次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如第一章《钟表的故事》中的9幅插图展示了“在没有钟表的时代,计时方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猜测出多种计时的方法。借助插图猜测内容既符合小学生的直观认知特点,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达到了有效预测的目的。
二、引入提问策略,增加阅读深度
根据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的分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科普类文章涉及多个科学领域,单元阅读要素是“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而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四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为“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可见,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有策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提问策略,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带着问题进行有深度的阅读。
1.依托文本,列出问题清单
学习“阅读提问策略”单元后,学生学会了使用“问题清单”及时记录自己的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笔者在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全书后,设置如下表格,引导学生完成第二次阅读,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提升了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2.组建阅读小组,整理问题清单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还要关注学生提问的质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提问策略的运用更加高效。学生可以自主组建阅读小组,把问题清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梳理。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大家提问的角度并不相同,有的关注文章内容,有的关注文章的表达。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确:提问角度可以有所不同;有些问题,自己虽然没有解决,但其他同学已经解决,就可以借鉴别人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問题清单”,而且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整本书。
比如,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第一站”时,学生发现大家所提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可以大致分成“水的作用”“水的变化”“水的使用”三个方面。于是,小组成员基于这三个方面优化自己的“问题清单”,使自己的阅读方向更加明确,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
问题的提出只是开始,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发挥问题驱动促进深度阅读的作用,引领学生向更深处思考。《十万个为什么》中涉及很多科学术语,学生仅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很难完全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鼓励他们向家长求助或向其他人讨教。
三、运用联结策略,提升思维品质
联结策略是把所阅读的文本与其他文本、资料、生活实践等联结在一起的一种阅读策略。联结策略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真切地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联结已读文本
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内容关联紧密。基于此,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章节时,要求学生将前面所读内容与当前所读内容联结起来,以建构知识网络。如学生在阅读《屋子里的旅行》这一章时,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出“前一站”的内容,再把两部分内容组合在一起,构成“房间旅行记”的框架,使作者的写作思维可视化。这样的联结,有效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联结学生生活
阅读科普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书中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加入酵母后面团就会发起来?”“牛奶为什么会变酸?”等问题很感兴趣,笔者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对此类问题加深了理解。
3.联结其他阅读文本
阅读不是孤立的行为,教师应用整合、联系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同”与“不同”中读出新感悟,获得新体验,从而发展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学品鉴能力。如读完《灯的故事》《书的故事》这两章后,教师可推荐《孤灯小史》和《纸的故事》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比较文本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批判性思维视域下中高年级‘快乐读书吧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C-c/2021/02/115)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