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教材 拓展美育实践
2024-05-20肖显军
肖显军
孝感剪纸发源孝感市孝南区,历史悠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在吸收我国北方粗犷浑朴和南方纤秀细腻的剪纸技法的基础上,自成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孝感剪纸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专业剪纸艺人工作室、剪纸博物馆、剪纸作品陈列馆相继建立,学校、社区经常性地开展剪纸活动。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孝感剪纸文化遗产,孝感市教科院带领辖区内学校开展了“孝感剪纸地方美术课程研究”,相关成果于2023年获湖北省基础教育首届“湖北好教研”成果评审一等奖。本期,我们着重探讨孝感剪纸地方美术教材开发与使用策略,分享孝感剪纸地方美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及创意实践案例。
“孝感剪纸地方美术课程研究”的核心成果《剪出来的精彩》(孝感剪纸地方美术教材)旨在深入挖掘剪纸艺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使教学内容条理化和系统化。该教材既能作为中小学生全面了解孝感剪纸的发展历史,掌握其材料与技法,鉴赏经典作品,感悟其文化内涵的学习读本,又能给教师提供一套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系统教学方案,有利于剪纸教学在中小学长期、规范、有效地实施。
教材的推广与应用旨在架设起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的桥梁,丰富学校美育教学资源和美育实践途径,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教材开发与教材内容分析
课题组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和认知规律,甄别、提炼、改写了众多散存于民间的原始资料,编排成符合中小学生理解水平的文本,并配上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大量图例,最终形成了由“孝感剪纸概要”与“教学案例”两部分组成的孝感剪纸地方美术教材《剪出来的精彩》。
“孝感剪纸概要”全面介绍了孝感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制作技能、工具材料以及传统题材、代表作品等,主要包括孝感剪纸的历史传承(孝感剪纸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明清时期日趋成熟,并不断发展,到清代开始出现了雕花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商品化生产)、孝感剪纸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又能装点生活环境)、孝感剪纸的教育意义(孝感剪纸呈现的关于人伦亲情、敬老爱幼、积善养德等传统题材作品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价值,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孝感剪纸的工具材料与技法(孝感剪纸的主要工具为特制的刻刀、剪刀、蜡盘等;技法上多为一次叠刻多张,花样设计时各部分连接不断,以保证展开后的剪纸作品完整无缺;创作过程一般分为设计花样—复制花样—固定刻纸—剪刻—展开五步)、孝感剪纸传统题材与作品(传统的孝感剪纸以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等为主要表现内容。早期剪纸按用途划分为祭祀、实用和装饰三类。现代剪纸创作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如山水风光、人物建筑、植物动物等,也从文学作品、传说故事中提取素材)、孝感剪纸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剪纸的艺术元素已经辐射到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之中,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家居设計、环境设计、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等都借鉴了剪纸的元素。套色剪纸、立体剪纸、数字剪纸等新的剪纸创作方式相继产生)六大板块内容。本部分的内容既可以用作学生自学,也可以由教师按照不同的专题组织教学。这些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学习,为后面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案例”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具有呈现教学资源、预设教学活动、再现教学情景的作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全面的指导。教学案例设计着重呈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等内容,具有教参、教案、范例等作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案”,也是学生学习的“学案”。
“教学案例”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设计了6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分别设计5~6个教学案例,供各学段学生选用。
第一单元是“我有一双巧巧手”,教学目标是学习孝感剪纸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学习内容既有纯粹的知识技能学习,也有具体剪纸作品的赏析与创作活动。学生通过有结构的、系统化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法及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为后面的剪纸实践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是“爱的传承”,教学目标是感悟剪纸作品中的孝与爱。传统的孝感剪纸中有大量表现孝与爱题材的作品,本单元选取发生于孝感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以剪纸作品及其文字介绍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与人格塑造,力求以文化人,以美养德。
第三单元是“剪出来的精彩”,教学目标是赏析孝感剪纸传统题材与经典作品。教师介绍孝感剪纸的分类及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让学生通过对孝感剪纸传统题材与作品的赏析,在艺术上得到熏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第四单元是“欢腾的节日”,教学目标是认识民俗与节庆中的孝感剪纸。民俗与节庆活动中,剪纸作品的吉祥图案、喜庆色彩往往给活动增添浓浓的气氛。孝感剪纸表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十分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节庆剪纸作品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民俗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五单元是“为生活添彩”,教学目标是通过剪纸作品的创意实践为生活添彩。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剪纸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实践,将生活中的某一场景、某一物品,通过创意设计,运用剪纸或者剪纸元素进行装饰、美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能力。
第六单元是“创意无限”,教学目标是在剪纸实践中开发新材料、新题材,运用新技术。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进入新时代,孝感剪纸在材料、技术、题材、用途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各种材料与方法大胆实践,为孝感剪纸增添新的活力。
《剪出来的精彩》作为剪纸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既有理论层面的全面介绍,又有单元目标主导下的系列化的教学实践案例,是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学生系统地展开学习的重要依托。
二、教材使用策略
由于中小学课时计划中课程与课时设置的限制,孝感剪纸地方美术课程尽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教材,但在应用过程中仍有较多的困难:一是缺乏专门的课时;二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实施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课题组探索出如下教材使用策略。
1.与国家教材融合教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标标准(2022年版)》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这种理念,教师可以将国家教材与剪纸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融合使用,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剪纸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间艺术,国家教材中本身就编排了较多的学习内容,《剪出来的精彩》融入能实现教学上的拓展和深化。国家教材中有撕纸、折纸、纸艺手工、贺卡制作、图案设计与制作等课例,《剪出来的精彩》中有折剪纸张造型、制作纸质工艺品、设计剪刻装饰图案与吉祥纹样等教学案例与之对应,教师可以将两者相互融合,展开教学。另外,国家教材中有大量的创作实践活动,如书籍封面设计、环境装饰、器物装饰、人物形象描绘、想象画创作等。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剪纸替代单一的绘画方式,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绘画基础相对较弱的学校,融入剪纸的教学效果更好。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剪纸教学,培养剪纸特长学生,进而带动、帮助更多学生学习剪纸。
孝感市实验小学是较早开展剪纸教学的学校之一。《剪出来的精彩》教材的编写,让学校多个美术社团的剪纸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分别组建社团,选取剪纸教材中的适宜单元系统性地进行教学,一批批的学生形成梯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起初,学生只会剪简单的窗花、双喜等图案,在社团中学习2~3年后就能创作主题作品。如近两年学生创作的“老鼠嫁女”“西游故事”等长卷剪纸作品,“剪纸服装”“剪纸戏剧人物”“剪纸台历文创”等系列作品,参加了各类展览,并在各项评比中深受好评。
3.拓展应用社会资源
在“孝感剪纸地方美术课程研究”的引领下,很多学校与专业的剪纸机构、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主动聘请当地剪纸传承人、社会剪纸爱好者到学校讲课,弥补了专业教师的不足;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剪纸陈列馆等经常主动对学生开放,学校教学资源得到补充。同时,教师经常主动参加当地文化部门组织的剪纸专业培训学习,师资水平得到提高。优良的社会环境为剪纸课程在中小学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主题教育活动渗透
主题教育活动是中小学经常性、周期性的活动之一,學校有意识地将剪纸教学与实践融入其中,使之互为促进、美美与共。如在校园艺术节活动期间,学校开设剪纸公益课,开展剪纸作品创作展览;在敬老节、母亲节,学校引导学生制作剪纸贺卡表达祝福;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中,学校引导学生用剪纸作品装饰班级、美化校园环境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校的美育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