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评价观要义阐释

2024-05-20魏善春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融合

魏善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学教育系主任,小学教育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及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既是我们准确把握当前育人质量的工具,又是促进并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五育融合”评价需要从五育融合课程、知识、教学活动、教材资源等方面考量其基本理论属性和实践途径,它是促进五育融合实现、提升五育融合效果的重要行动纲领,对五育融合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探讨“五育融合”评价的内涵及特征,思考评价的目的、方法、标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反思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确定,将助力教育者更深入地理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五育融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更精准、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何为“五育融合”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定义和价值赋值,既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价值的评价活动,应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石中英,《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刍议》,《教育研究》,2022年第9期)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深受智力与能力单维评价观的影响,尤其是在“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观念的主导下,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呈现出显著的形式主义倾向和高度同质化特征。这一现象暴露了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内在问题的复杂性与形式主义弊端,凸显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对国民整体素养构成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深远影响。“五育融合”评价旨在全面审视教育对象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维度上的协调发展状况,它以一种整体的、关联的和全面的视域重新界定了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践行五育融合思想,无疑是推动评价体系转型升级、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换言之,“五育融合”评价既能体现民众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又能助推理想教育样态的形成。通过“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我们有望打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实现从单一知识技能评价到“全人教育”评价的跨越,从而在教育评价层面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深入探究“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本质内涵,需围绕两大核心维度进行分析与构建。

首要维度是评估“融合”状态本身,即不再孤立地看待、考核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成效,而是考查教育实践中五育之间的融合程度。这个层面的评价应聚焦教学内容的创新融合机制,审视五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成功跨越了单一学科教学的壁垒,实现了多元知识的有效整合。这个层面的评价还需严谨检验理性的学科知识是否经由实际操作与体验活动得以转化,以确保学生在互动参与中真正领悟并内化这些知识,从而评判五育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达到较为理想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的境界。

第二个关键维度是全面而细致地衡量五育融合所产生的育人实效。这不仅要求细致观察与记录学生在五育融合学习进程中的动态表现及其变化轨迹,更涉及教师能否構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教学组织模式,借助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以及高度整合的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综合素质。此阶段,评价的核心目标在于确认五育融合教育是否切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是否有助于他们在全面成长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化特质与生命品质。

实践中如何实施有效的“五育融合”评价呢?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五育融合”中的“五”并非指德、智、体、美、劳五个独立领域各自为政,而是象征一种超越单一智能范畴、涵盖多元素质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状态。因此,评价过程不应局限于对各项素质相互割裂地剖析与量化打分,而应聚焦于对个体全面且复杂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智力之外,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的深层次品质的评价。其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需坚守统一的底线标准,这是在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保每名受教育者达到基本学业要求的基石;另一方面需引入“鉴赏性评价”和“真实情境评价”,前者强调移情性地参与作者所创设的情境,感知评价对象某些精妙、复杂且重要的特质(艾斯纳著《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鼓励评价者充分展示鉴赏结果,通过深度感知与理解,用心发掘、欣赏学生的闪光点,使之成为激发学生自我认知、增强学生自信、引领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后者着重创设与现实问题相似的评价情境,让评价对象充分调动脑、体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向综合素养的转化,并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自我确认,收获审美愉悦。也就是说,一个卓有成效的“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是在坚守“底线标准”的同时,着力彰显个体优势与个性的综合性评价模式。其评价焦点已从传统的成绩排名、知识积累等量化评价转向关注个体素养底蕴与生命质量。这种评价模式旨在引导学生挣脱单一分数标尺的束缚,实现更加丰富、多元的成长,由被考试分数塑造的“抽象符号”蜕变为充满活力、个性鲜明的“具体的人”,让教育回归滋养生命、激扬个性的本质。

二、“五育融合”评价的特征

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往往与封闭性问题解决和知识积累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将考试成绩视为个体学业发展的表征和学生分层的依据,以管理主义的绩效思维衡量学习者的学习进展,无视其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验的生动性和复杂性,其评价过程过度重视智育,而缺失对学习者德、美、劳、体等方面的关注。“五育融合”评价以尊重学习者的生命成长为价值逻辑,视个体鲜活的实践样态为评价的起点,将个体生命发展的宽度视为评价的尺度,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五育融合”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兼顾过程。从结果层面看,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量化的学业成绩或升学状况等硬性指标,而忽视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的真实反馈。“五育融合”评价尽管依然重视最终的育人效果,但评价结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是综合考量学生道德素养、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审美鉴赏和劳动技能等整体素质的提升情况,强调个体经历五育融合教育后内在品格的塑造与多元智能的发展,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与潜能挖掘。从过程层面剖析,“五育融合”评价更加强调关注与介入教育全过程。它要求评价者深入教育实施的具体环节,考察教师如何巧妙设计和组织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使五育元素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有机融合。同时,它注重动态追踪和实时反馈学生活动参与度、思维活跃度、情感投入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精细观测和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揭示五育融合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建构、价值认同、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这种更加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强调教育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以及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其次,“五育融合”评价充分彰显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变革,致力立体化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倾向于以教师为单一的权威评价主体,往往导致评价标准较为刚性,并且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状态。“五育融合”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既是对教育民主化、个性化诉求的响应,又符合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关于个体在多元互动关系中成长的认知观。多元评价主体意味着除教师外,包括家长、同伴、社区成员乃至学生自我在内的多个评价主体角色的拓展与互动机制的建立。多元评价主体通过观察、记录、交流等方式参与教育活动,形成互为主体的评价网络,进而融通评价空间。例如,教师基于专业视角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课堂表现;家长依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评价子女的社会适应情况和情感发展情况;同伴间通过合作学习和团队项目,评价各自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和领导力等。多元主体评价能丰富评价信息来源,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透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成长轨迹,有效避免单一主体评价可能导致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促进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改进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评促学”,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最后,“五育融合”评价颠覆了以传统的纸笔测试为核心的静态评价范式,转而趋向一种集综合性、情境化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动态评价新模式。传统的标准化纸笔测试虽具备明确的量化优势和横向对比的便利性,但在面对五育融合教育目标时,暴露出其过于强调知识再现和记忆能力,而忽视深度挖掘和全面衡量学生道德、创新、实践、审美及劳动等素养的问题。单一的纸笔测试难以如实呈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情况和综合素养构成。“五育融合”评价体系中,综合性评价囊括项目式学习、作品集评估、案例解析和现场实践等评价手段,旨在立体展现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等的发展情况;情境化评价则通过创设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精准检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展现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潜力,确保评价紧密对接现实生活情境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趣味性评价要融入游戏化、活动化元素,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将评价过程转化为寓教于乐的积极学习体验,显著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五育融合”评价立足社会本位,倡导在尊重个体全面發展的框架下,深度探索并激发每名学生的独特潜能和优势。其评价方法突破了理性的认知评价边界,延伸至感性体验与精神满足层面,使教育过程转变为富含审美体验的人生旅程,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元的经历中积淀深层情感并获得精神滋养。该评价体系不仅追求个体当下的全面发展,更放眼个体在未来社会环境中的主动适应与创新性参与,力求通过个性化、情境化和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改变传统评价带来的人才的机械复制及同质化发展问题,充分释放和塑造个体发展的多元潜能,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五育融合”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和深度落实,是一种对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评价不再仅仅是事后对教学结果的总结性评判,而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评价,应成为引导和促进五育融合教育实施的内在动力。这一评价范式从本质上重新诠释了教育质量的内涵,亦是对教育目标的深刻理解与更新教育教学路径的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