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任务闯关,体验科普阅读之趣

2024-05-19王快快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伊林科学知识科普

王快快

【设计初想】

1.科普作品特点。

米·伊林所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推荐阅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解释了深奥的科学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这本名著不仅可以了解身边的许多科学知识,还可以学习作者准确、有趣的表达。此外,阅读科普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对学生学习阅读科普作品、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延伸课内阅读。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科普文单元,“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是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是对科普文阅读的延伸拓展。在《十万个为什么》导读活动中,教师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掌握的提问阅读策略,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阅读时综合运用教材的提问策略,进行深度阅读,提高学习效率,综合提升阅读素养。

【设计思路】

1.学情分析。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科普著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科普著作,比阅读文学作品要困难。小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特别是阅读整本书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难理解:科普作品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出现很多科学术语,阅读难度会比一般的文学作品大。

(2)读得浅:很多学生只是把科普书籍当成一种消遣,泛读较多,缺乏深入思考,并没有很好地读懂科学知识。

(3)缺方法:有些学生对科普书籍没有读下去的兴趣和耐心,没法把整本书“啃”完。

2.板块设计。

引导学生读懂这本经典的科普著作,体验科普阅读的乐趣,同时习得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和策略,是设计《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活动的着力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导读活动中,我结合“科普阅读探秘之旅”这一大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以趣味化的项目活动为载体,将所要培养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知识的获得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小组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完成阅读任务。

【教学目标】

1.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相关信息,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激发阅读兴趣。

2.阅读目录、插图,浏览内容,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3.运用提问策略阅读科普作品,记录阅读中的问题和答案。

4.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

【教学准备】

《十万个为什么》书籍,红、绿色卡片,树叶形便利贴。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

一、一站到底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站到底科学知多少”的游戏,知道“一站到底”怎么玩吗?请听游戏规则。

(播放语音:红、绿两张卡片分别代表两个答案。出示题目后,高举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卡片作答。老师公布答案,答错的请坐下,回答正确的可以站着继续挑战。)

2.出示题目,学生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回答。题目答完或者全部同学坐下即为结束。

(1)铅笔的笔芯是什么材料?(石墨/铅粉)

(2)远航的船上应该多准备哪种食物?(肉干/果蔬)

(3)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面包里的淀粉会变质/面包里面的面筋会变硬)

(4)为什么用肥皂可以洗干净东西?(肥皂的泡沫能带走脏东西/肥皂使脏东西溶解于水中)

(5)为什么铁会生锈?(铁和表面油漆发生化学反应/铁和空气发生化学反应)

(6)下面哪种食物最有营养?(肉/肉汤)

(7)夜晚的霓虹灯为什么可以五颜六色?(灯内使用不同金属的灯丝/灯内有不同气体)

(8)字母起源于哪里?(罗马/埃及)

二、发布闯关任务

1.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们真棒!你们见多识广,了解了不少科学知识。没站到最后的同学也没关系,今天我们会开始科普阅读之旅。大家可以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科学知识,挑战下次的“一站到底”。

2.发布任务一: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大家的阅读小导游。要开启科普阅读之旅可不容易。有许多任务等着我们呢。请看第一个任务:探寻经典之书。

【设计意图:游戏题目选自《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科普作品的内容。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用发布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十万个为什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板块二 任务1“探寻经典之书”

一、了解地位

1.激趣:科普作品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同学都看过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科普阅读之旅会从哪一本开始呢?

(出示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苏联]米·伊林著 1929年第一版

[日本]日本株式会社学研教育著 2016年版

[美国]匹兹堡卡耐基图书馆

1994年第一版

[法国]拉鲁斯科学馆 2019年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第一版

预设: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時间最早。

2.小结:米·伊林的版本历史最悠久,是“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的起源,影响深远,是现代儿童科普文学的奠基之作。所以,我们的科普阅读之旅就从这本书开始。

二、认识作者

1.了解科普作家米·伊林。

播放微课:

米·伊林是著名的苏联科普作家。他从小热爱阅读,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童年的伊林在父亲工作的肥皂厂里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他曾经在家做肥皂,尽管“气味冲鼻,软里吧唧”。他还学着配鞋油、染花布。一次,他想用肥皂、核桃壳和糖来造大理石。当然实验没有成功,但7岁的“化学家”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会是毫无缘由的。

1925年,伊林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化学工艺工程师,他设计了苏联第一个人造精油工厂。后来因为肺病,伊林不能再从事化学工厂的工作了,从此专心致力于科学短文的创作。

此后的30年,伊林创作了包括《十万个为什么》在内的几十部科普作品。当时《十万个为什么》仅有5万字,但伊林会把简单的问题讲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娓娓动听地讲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种风格对当时的科普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伊林被认为是苏联科学文艺作品的奠基人之一。许多科普作家都受到伊林作品风格的影响。

2.小结:就是这样一个从小爱科学和实验的人,他的科普作品更有童真童趣,受到小读者们的喜爱。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科普作家。

三、了解风格

1.阅读《为什么奶酪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感受米·伊林作品的风格。

2.对比阅读“百度知道”中同样问题的回答,谈感受。

(课件出示文本,生阅读。)

为什么奶酪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

奶酪中没有太多的水分,不会被细菌浸染,细菌不易存活。而且奶酪表面有一层氧化层能防止内部氧化变质。有一种白霉奶酪,其表皮覆盖着白色的真菌绒毛,食用时可以保持表皮的霉、菌。

——百度知道

预设:米·伊林的表达生动有趣,容易理解。

米·伊林的解释更加详细,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3.发布任务二:同学们,你们认识了米·伊林,了解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风格特点,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任务,获得了第一把金钥匙。请同学们继续接受挑战,完成第二个任务:发现目录的秘密。

【设计意图:出示不同的版本引导学生了解推荐书目的特点,拉近学生和书本的距离。补充相关资料,介绍作者,视频与文字介绍相结合,集中学生注意力,感受作者语言的有趣生动,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块三

任务2“发现目录的秘密”

一、阅读目录

1.了解书名:到底《十万个为什么》的目录藏着什么秘密呢?马上翻看书本去一探究竟吧。

(1)课件出示目录页面。

预设:有很多问号(问题)。

(2)小结:这本书通过许许多多有趣的小问题和生动且充满智慧的解答带给我们丰富的科学知识,难怪书的名字叫《十万个为什么》。可是,这本书真有十万个问题吗?(预设:没有。)这个名字的由来也特别有意思,来听听小导游的介绍吧。

播放语音: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米·伊林给这本书起名的时候,在英国作家吉卜林的一句诗中得到了灵感。这句诗说:“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这里的“十万”是虚指。

2.了解编排:知道了《十万个为什么》书题的来由,请你再仔细地阅读上下册的目录,看看这套书分了几部分。

预设:整部书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房间旅行记》《灯的故事》《时钟的故事》《书的故事》。

二、介绍阅读之旅

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阅读之旅根据章节进行。今天是第一站:开启探秘之旅。之后我们途经“房间旅行”“探秘‘灯的故事”“探秘‘时钟的故事”“探秘‘书的故事”几个站点,在最后一站举行“科学达人秀”的分享活动,交流阅读的收获。

三、连线游戏

1.出示小导游带来的连线游戏,学生上台连线。

播放语音:(出示书内已被打乱的四幅插图和章节名称)

同学们,我们的阅读之旅途经四个站点,这是书中的四幅插图,请你们猜猜我们会在哪些站点阅读它们。

2.发布任务三: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插图里藏着的信息都猜对了。你们从目录中了解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章节编排,拿到了第二把钥匙,接下来是最后一个任务:提出智慧小问题。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整体把握图书信息,从目录出发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以插图猜信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涨,收获更多的阅读快乐,开启阅读之旅。】

板块四  任务3“提出智慧小问题”

一、制作“智慧叶”

1.交流感興趣的问题。

2.小结:带着问题阅读是一种好方法。阅读时我们产生了疑问,可以怎么做呢?

播放“智慧叶”制作微课:

同学们,阅读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你有感兴趣的问题吗?你可以把你的问题记录在“智慧叶”上。比如你可以记录“为什么奶酪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这个问题,再把书中的答案写在后面。你还可以多角度提问。比如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奶酪的外皮是什么”,还可以针对科学术语提问“有害细菌是什么”。有些问题书中没有答案,你可以运用学过的办法查找答案。

3.学生利用树叶形便利贴,一边阅读,一边记录自己的问题。

二、分享“智慧叶”

1.学生上台交流记录的问题,将树叶贴在黑板智慧树上。

预设:

(1)问题来自书上的目录。

(2)问题来自书上提到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等。

(3)问题来自书中实验操作的细节等。

……

2.小结:同学们真会提问,这些问题或许一时没能解答,我们可以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探究。这一片片的“智慧叶”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希望我们的班级智慧树能越长越茂盛。

3.发布任务奖励:同学们,你们的“智慧叶”写满了智慧小问题,成功完成了最后一个任务,拿到了最后一把钥匙。看,钥匙打开了一个宝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最感兴趣的故事,用恰当的阅读策略阅读。通过让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引导学生了解提问题的不同角度,学会多角度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板块五   开启阅读之旅

一、引入科学博览馆情境

创设情境:宝箱里是什么呢?原来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科学馆图片)播放语音: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科学博览馆的馆长。我将为同学们组建线上科学博览馆,里面有实验馆、人物馆、发展馆、智慧馆和奇思妙想馆。同学们的科普阅读成果将会收藏到这些场馆中。你们做的“智慧叶”是第一个阅读成果,我会放到科学智慧馆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们还会完成其他活动,比如设计心仪的灯具,畅想未来的书,记录伟大的发明家……你们的阅读成果都会在科学馆中展示,我还要招募讲解员来介绍这些成果,你们想尝试一下吗?

二、制订计划

出示阅读计划单,指导学生和共读伙伴一起制订阅读计划。

【设计意图:引入线上科学馆情境,介绍学生手册中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开启科普阅读之旅】

【教后所思】

作为优秀的科普作品典范,《十万个为什么》深受孩子的喜爱,引领无数青少年迈进科学知识的大门。本课旨在用轻松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本书的基本信息,领略科普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几个活动任务,能够对阅读本书产生较大兴趣,初步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一、依托活动“趣”读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紧扣读本章节内容,创设了“开启探秘之旅”的大情境,学生在情境下完成三个闯关任务,一步步深入了解文本。

同时,为了让学生有长久的兴趣阅读整本书,在本课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大任务:班级要组建线上科学博览馆,博览馆设有科学实验馆、科学人物馆、奇思妙想馆、科学发展馆、科学智慧馆,同学们的科普阅读成果将会收藏到这些场馆中,博览馆要招募小小讲解员,在分享活动时介绍这些阅读成果。这样,学生阅读时的目的性更强,积极性也更高了。

二、渗透策略“深”读

科普阅读和其他题材文本不同,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提问策略融入阅读活动中,让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在閱读中增长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提问策略是继三年级预测策略后学习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出现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非常契合《十万个为什么》的阅读。

本次教学借助“一站到底”“共栽智慧树”等活动落实提问策略的训练。比如在“共栽智慧树”活动中,我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将问题写到“智慧叶”上,并将智慧叶贴到智慧树上。在学生的问题局限于一个角度时,我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提问策略,深入阅读思考,提出更多角度的问题,学生在一个个提问中将阅读引向更深处,埋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海珠区聚德东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伊林科学知识科普
蜗牛看牙医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创作的巨匠
——伊林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刺杀勃列日涅夫之后:从精神病人到反体制英雄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