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促高效 “阅读”促发展

2024-05-19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整合课外阅读模块

本刊记者

记者:罗老师好!我知道自2006年起,您就开始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研究。2011年,您主持的“小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您形成了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并出版专著《小学语文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研究》。2017年,“小学语文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21年,《语文阅读进阶之路:罗夕花谈单元模块整合教学》出版。为什么您会对单元模块整合教学进行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罗夕花:进行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研究源于我一个最朴素的愿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小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其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是一件对学生终身有益的事情。3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坚信: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只有让“读”占鳌头,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于是,我努力推进课外阅读,在每天的语文作业中,布置学生课外阅读15~30分钟,期待通过家长的签名得以保证和落实。可是,大多数的情况是“有签名,无‘阅读”。这使我意识到:只有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高品位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呢?首要问题当然是要解决教科书教学的时间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恰巧2006年10月我接到通知,要进行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第十四届特约教研员课题申报活动。于是我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申报了题为“提高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主要想进行分析与研究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基本途径。在随后的课题开题会上,得到王亚芸老师的指导,在她的建议下,我将课题名称更改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我将“策略”作为研究重点,根据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排特点将“主题单元”当作一个模块进行有效整合,以期达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目的。中期汇报时,我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单元模块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课为载体,呈现了单元模块的有效整合。听课后,各位特约教研员一致认为,单是“单元模块如何有效整合”就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我再次将研究的范围缩小,最后将课题确定为“小学语文‘单元模块有效整合的研究”。

记者:据我所知,对于单元教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都曾经提出并实践过。您所研究的单元模块整合教学有什么创新之处?

罗夕花:确实,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提出并不是一种创新。在小学语文领域,早期进行单元教学的是霍懋征老师。但是,霍老师组织的教学单元不是教科书本身的结构单元,而是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的单元组合,是广义上的单元教学。“使用这种单元教学的方式,三年级第一学期我教了95篇课文。四年级第二学期我只用了7周时间,教完了北京教材的全部课文,以后又补充了42篇课文。”霍老师这样说,“用以一带二、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教学,不仅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而且让学生读得多,扩大了眼界,掌握知识也就更加丰富、更加牢固,能力的提高也就更快了。”近年来,进行单元教学研究的还有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小学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华中师大附小的“单元整组教学”、浙江富阳永兴实验小学的“单元整组教学实践策略”的研究……

以上单元教学的种种尝试为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研究单元教学,是以“单元模块”为依托,以“有效整合”为切入点,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整合”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寻“整合”的策略和途径,构建“整合”的课型,增加了单元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将单元教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记者:那单元模块整合教学与以往的单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不一样呢?

罗夕花: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研究伊始,我们的研究团队就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和分析梳理,我们发现以往的单篇教学倾向于理解课文内容,走不出内容分析的套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基本上是分割开的,没有整体意识;在实践层面,过于倾向对文章内容的追问,即使是推敲词句指向也多是针对文章的理解而不是文章的表达,导致难以达成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而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研究,使我们有了“整合”的理念,我们首先从整合教材入手,着力探究哪些策略可以使教材的整合更合理。

实验版教材最明显的特点是以“单元主题”编排教材内容,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基于此,我们围绕“单元主题”,把整组教材内容进行纵向、横向联系,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获取“单元模块”教学整体综合的效应。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恰当地运用一些策略,如同类阅读对比策略、同一主题升华策略、同一话题练说策略、同一专题练笔策略等,可以有效解决单篇教学存在的问题,使教材的整合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单元教学的有效性。

记者: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

罗夕花:核心任务就是单元模块整合教学课型的构建。可以这样说,构建的课型是这项研究的核心成果,也是这项研究推广运用的重要内容。但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构建的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课型模式只是一些基本的框架,仅供教师参考执行,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此,更不要求每个单元上全所有课型。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构建的几种课型。

1.單元导读课。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初步感受单元主题的情感,激发学习欲望,搜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单元导读课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鸟瞰一篇篇课文,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让每一个教学训练点在单元整合中找到位置,逐步落实。单元导读课作为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起始课,担负着“导趣”“导读”“导学”“导法”“导行”等任务。

2.单元品读课。教材中的每个单元之间呈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排列,它们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每个单元又是独立的相对完整的个体,每个单元安排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呈现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阵地,是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依托。因此,单元品读课包括“品读式精读课”和“概略式阅读课”,所担负的任务有:一是立足双基,完成立体多维的教学目标;二是覆盖整组,起到引领整组学习活动的示范作用;三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并形成独特体验;四是适度地进行拓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3.对比阅读课。对比阅读课就是把内容或者形式相近或相对甚至相反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或语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以加深认识和理解。对比阅读课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关键是选准“对比点”。在单元模块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对比阅读课:同一文本的对比阅读;同组文本的对比阅读;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教材选编课文与其原文的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课通常安排在单元品读课之后,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单元品读课整合,从而有机地融合在“品读式精读课”或者“概略式阅读课”之中。

4.阅读链接课。阅读链接课主要是以教材为原点,抓准课内外的链接点整合课外阅读材料,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宽、调整、重构,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整合起来,以一篇带多篇,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阅读链接课旨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链接课既可以与单元导读课整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单元品读课整合,还可以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进行。

5.单元整理课。单元整理课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专题设置单元的特点,运用整体观念,在教学每单元之后,以单元主题为生长点或发散点所上的综合整理课。单元整理课不是简单的单元复习课,而是在综合整理单元各个“点”的基础上,对语文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再提升。

记者:单元模块整合教学对研究者和学习者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罗夕花:单元模块整合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意识,让教师能够从整体上看待教学,把握教学,取得教学的效果。单元模块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把整组教材内容进行纵向、横向联系,课程资源的全方位开放,来自学生方面的许多知识信息、方式方法随时会涌进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对整组教材心中有数,对孩子们的意见要能虚心采纳,而且灵巧选用。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寻找与单元主题相匹配的课外资料。这个环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学生把找来的资料进行汇总、交流时,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逐渐厚实文化底蕴,逐渐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对学生而言,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生最重要的发展基础。单元模块整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将来能够凭借这些能力和经验进行更持久的学习。

记者:那么,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研究是如何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呢?

罗夕花:随着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接近进行整合教学的最终目标,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便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单元模块教学在“整合”理念的指导下目标明确,学习程式按“模块”进行,教学过程简括、明了,舍去了课堂上一些花哨的内容,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琐的练习。因此,学习一个单元的时间比原先的单篇教学可以节省2~4个课时,省出来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将大量的课外阅读引进课内。

记者:那您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推进课外阅读的呢?

罗夕花:单元模块整合教学的实施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成为可能。我的课外阅读推进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历程:

一是推动“亲子阅读”。2011年9月,我迎来了教学生涯的第三个一年级。从孩子们入学的第一个星期开始,我就将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内,从而实现了经典诵读课程化、白色朗读常态化。同时,通过班级共读推动亲子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我还把家长们请进课堂,亲自给家长示范如何给孩子读“绘本”,如通过《小老鼠和大老虎》的绘本阅读示范,让家长明白如何引导孩子通过猜测激发阅读兴趣,如何通过《小猪变形记》的阅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等。还有让故事爸爸、故事妈妈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数学故事”“历史故事”等。

“每周一信”也是我推动“亲子阅读”的法宝。通过“每周一信”,阐明阅读的重要性,教给家长“亲子阅读”的方法,引领家长做“课外阅读的点灯人”,效果非常好,真正是事半功倍。

二是推进“经典阅读”。2014年9月,我由一线语文教师转岗为区域语文教研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钱理群教授组织编写的《小学生名家读本》,认识到只有大量的经典阅读才能提高阅读品位。正如钱理群教授指出的: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身的。

于是,我依托名教师工作室成立了以金娜、林琪等17位教师为核心成员的项目组,重点研究如何让名家文学读本进入课堂,如何将经典阅读引进课内等。经典阅读的研究,对“教材”与“读本”的读写训练点进行整合、筛选,制订的“学习单”“习作单”或“阅读单”,指导学生阅读名家经典作品,实现由“读”“悟”到“写”的迁移。课题组汇编了《小学语文经典阅读读本指导丛书》,填补了小学名家经典阅读的空白,为广大一线教师甚至是家长解决了“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

三是推行“阅读课程”。2016年9月起,统编本教材开始试用。统编本教材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增设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形成了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就为一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一线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去探索、研究、实践,从而开发合适的、可拓展延伸的课外阅读课程。

通过大量的调研我发现,目前一线教师的课外阅读存在“推荐多指导少”的现象,教师课程意识缺失。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落实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学目标如何界定,指导方法如何选择,评价方式如何设立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导致老师们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仅仅停留在宣传动员的“推荐书目”层面,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浅读层面,缺少深入的思考;整个阅读过程流于形式,浮于浅表,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2019年,我申报了省级课题研究项目“基于统编教材的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依托“广东省罗夕花名教师工作室”以及“海珠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开展研究。

项目组依托统编本教材1~6年级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研发了1~12册《教师指导用书》和《学生共读手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看得懂、学得会、易实施”的嵌入式阅读课程,从而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體系,真正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记者:感谢罗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您的语文阅读进阶之路。相信您的“嵌入式课外阅读”课程研究成果,将引领更多的语文教师走在课外阅读推广的大道上,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整合课外阅读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