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和路径
2024-05-18李高建李传章崔萍
李高建 李传章 崔萍
[摘 要]在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区域发展需求融入地方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提出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整合科技资源为抓手、以繁荣地方文化为使命、以完善制度建设为保障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00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制度。产教融合是指通过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实现教育领域与经济建设领域融合发展、互利互惠的新格局[2]。地方高校数量占我国普通高校数量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实施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主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扮演着人才培養、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色[3]。
一、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产教融合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有所不同,其主要通过共享、共管地方高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的优势资源,有目标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进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合作共享。企业作为参与主体,提出人才和发展需求,与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教材建设、项目研究等;地方高校采取面向企业需求的发展模式,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技服务融入企业的发展链条之中。二是协同创新。校企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与智力、资本与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产教融合促使这些要素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4]。因此,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发展,还可以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产教融合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须提高层次和效益,客观上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提供相应的人才、智力支持。一方面,产教融合是解决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区域人才需求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人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要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优化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革新教育教学方式等,引进社会、企业的资源和新技术并及时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区域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5]。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是解决区域发展难题、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在人才、技术、信息、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区域经济社会要想保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积极参与[2]。深化产教融合,要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文化建设等手段促使高校研究成果落地并付诸应用,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产教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跨界合作,能够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向互动与整合,使企业和高校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首先,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教融合使得地方高校发挥其文化、科研和技术优势,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产教融合可以促使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区域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充分、高效的利用,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最后,由于各地区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方面有一定差距,产教融合更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6]。
(三)产教融合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以传统经济为主,形态单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能源消费增速过快,经济增长效益较低,增速下滑,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加强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产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既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产教融合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必由之路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地方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因此,地方高校对于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7]。深化产教融合能够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在与地方、企业、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中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引领作用。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鼓励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观念转变较难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地方高校办学目标主要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的学校,缺乏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导致学校办学方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不一致。具体表现为:部分地方高校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规划,更多地专注于提升自身办学层次和扩大办学规模,使得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部分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偏离,应用型研究较少,导致科研成果虽多,但成果转化较少,更多的是为了发表论文,用以晋升职称。
(二)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多为知识型和研究型人才,缺乏實践能力,不能满足行业岗位需求,造成高校人才供给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一是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要相脱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灌输式讲授知识为主,案例式、项目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应用不多,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岗位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四是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校地、校企合作形式单一,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能力提升困难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使命,也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较低、服务能力较弱。一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项目并没有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科研成果未能真正用于企业生产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科技成果闲置现象突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较低。二是产学研关系处理不当。部分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合作,关系脱节,未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集中在科技和人才培养等少数几个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合作还未全面铺开;校地、校企合作层次的高度不够,短期分散性合作多、长期系统性合作少,临时性合作项目多、综合性产业合作项目少;校企深度融合比较困难,企业参与合作动力不足,合作机制不完善。
(四)服务地方经济的机制体制建设还难以突破
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较多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仍然匮乏,影响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一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评估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投资体系等急需建立和完善,导致部分地方高校服务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不能对此进行系统规划布局;同时,部分地方高校的激励政策仍是以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服务社会占比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缺乏合作的平台与途径。地方高校缺乏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的平台与途径,合作往往仅限于见习、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在联合人才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共同开发研究、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浮于表面。三是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部分地方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未能将合作作为战略性部署进行总体规划,多数是零散、短期的规划。部分合作虽然有战略性合作规划,但也是框架性的,可操作性较差,具体落实较难,深层次良性互动机制还不完善。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提供和优化人力资源。地方高校应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8]。一是转变教育理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推进改革和转型,突出区域特色,为地方培养和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体系,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产业链或服务链,以专业之间的技术关联、行业关联和职业关联来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精准服务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制订符合区域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做到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资源、考核评价等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产教融合,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实践基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联合打造产教融合服务团队,将团队相关科研项目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教学项目。
(二)以整合科技资源为抓手,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地方高校不仅是培养区域发展所需人才的基地,也是推动区域发展所需知识和技术的孵化站[9]。因此,地方高校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地方高校要利用自身在区域科技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把横向课题作为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工作抓手,鼓励教师通过横向合作来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科研活动中,协助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科技攻关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加强地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管理,依托校内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面向应用型研究,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技术研发与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整合区域科技资源,促进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应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坚持以地方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组建科技研发创新团队、共建研发中心或平台等,加强科技研发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产业对接,形成以孵化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进行成果推广,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重视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努力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使区域内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交流互通,加强成果推广,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调动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创新热情,建立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专业化成果转化机构,打造业务精良的成果转化经纪人队伍,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三)以繁荣地方文化为使命,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同時区域文化涵养高校文化,是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地方高校要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地方,充分挖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教学中,同时不断创新载体与形式,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当地经典文化,自觉把个人价值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认同感以及传承经典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针对地方特色的学术研究,主动以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为己任,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形成地方文化特色,在推广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体现学校学术活动的价值。其次,地方高校要创新和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在地方高校实践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文化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推动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融合,不断丰富高校文化生活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不断满足高校学生和社会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要紧扣区域发展需求,组建与之相应的智囊团、顾问组、专家组,为地方政府管理规划出谋划策,为企业行业生产实际排解难题,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
(四)以完善制度建设为保障,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成效,这就需要地方高校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并加以正确引导来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一是要健全管理制度。地方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服务内容、服务途径、服务措施以及考核评价等,充分调动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在服务过程中保障有章可循。二是完善评价体制。地方高校要改进和修订职称评聘考核以及人才评价制度,改变重论文而轻成果转化、重理论而轻实际应用的倾向,建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将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纳入绩效评定中,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不断探索和完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地方高校应制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服务窗口以负责各项服务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其他高校的沟通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四、结语
随着产教融合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愈发凸显,其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战略这一重大机遇,积极促进、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健全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水平,努力实现校地共赢。
总之,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期,地方高校应充分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苏团.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服务地方路径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122-125.
[3] 黄水香.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41-43.
[4] 王秋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8):144-145.
[5] 周唯杰.产教融合: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5):110-114.
[6] 杨荣翰,林明.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97-102.
[7] 苏团,温德才.福建省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2013—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的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8,36(6):105-112.
[8] 向爱国.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2019(33):2-3.
[9] 王吉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