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中引入移动学习的实证研究

2024-05-18查晓瑜

大学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实证研究信息素养

查晓瑜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对师范生信息素養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学习方式。为探索师生常用的软件如何有效支持学习活动,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文章深入研究了移动学习的范畴和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整理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将其引入高校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训练。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教师如何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规划并应用于实践。研究结果证明,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移动学习;信息素养;实证研究;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32-05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要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1]。可见,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对践行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2.0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探索师范生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有效提升信息素养,显得非常必要。

英国高校信息系统协会UCISA在最新一版“技术增强的学习”报告中指出,技术增强学习的未来需求方面,移动技术继续位列支持需求的最顶部[2]。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Apple App Store和Andriod应用市场为主提供的移动应用程序,为移动学习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豪等人证明了移动学习符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需求[3]。本文通过分析移动学习并将其引入培养师范生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研究如何使用当前常用的软件以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一、师范生信息素养研究和教育现状

2021年,教育部对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4]。目前,有关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研究层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等,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标准框架的搭建、模型的构建,少有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证研究。在教育层面,我国各类师范院校在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方面采用的主要方式多为开设理论课程。这种方式由于受时间、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学生自我信息素养的提升效果甚微[5]。

二、移动学习

(一)移动学习的范畴

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借助服务或设备,结合普通的电子信息和教育材料,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得知识[6]。沙普尔斯(Sharples)等人提出移动学习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为学习者传递知识[7]。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许多认知活动越来越依赖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8]。移动学习处于开放式的自主学习范畴,不是为了替代传统教学,而是对传统教学的有效支撑[9]。在传统教学手段保证整体教学内容连续性的前提下,移动学习因其独有的特点,满足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的要求,其充分利用分布式学习原理,使教与学打破了课程教学时空的束缚,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有益的支撑。

(二)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参与有助于使移动学习更可控、有效。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移动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结合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施(Shih)提出了SMSE教学模式[10],明确了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过程:情境(Scenario)、信息(Message)、同步(Synchronization)、评价(Evaluation)。

笔者综合传统教学设计过程与SMSE模式,设计出适合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学生能够将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以技能为基础的初级知识转换为以知识为基础、相互联系的高级知识,以及图式化的、复杂结构的专门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11],在新情境下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完整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课堂模拟情境][真实应用情境][目标][独立][学生][学生][协作][教师][移动技术与设备][概念][技能][知识关联、

应用 ][学习迁移 ]

图1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实验

(一)教学对象

为了让教学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笔者选择大学三年级的师范生作为实验对象,设定一组(62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39人)为实验组,二组(62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41人)为控制组。在实验组中,引入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前线上自学讨论、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指导、课后线上交流,控制组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二)确定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是将所学得的知识运用于真实情境,因此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学生学完后能做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真实环境中运用新学技能,完成知识的迁移。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学习活动更适合围绕小的知识点展开。学生使用智慧教室完成10~15分钟的模拟授课,课程教学安排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这几个内容。将教学任务设置为具有真实应用情境的题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这遵循了传统教学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思想。整个教学的绩效考核点包括学生能够确定学习目标,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有效收集各种符合教学主题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整理,最终完成智慧教室课堂教学展示。

(三)教学分析

1.学生入门技能情况分析

瓦沃拉(Vavoula)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及相关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实现的[12]。对于移动学习这样的新兴学习方式,明确学习者所具有的入门技能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更易于进行知识建构。大学三年级的师范生已经学习完大部分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完成了部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以下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已经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掌握了教学设计方法,学会制订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片段、制订教学策略、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教学信息技术能力——学生已经了解教学所用的多媒体种类及功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技能——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理解各种基本教学技能的概念,通过微格训练能根据教学任务将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导入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等。本实验主要关注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访问和调查,前测得出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入门技能的掌握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熟练”和“基本不会”两项的加权平均值较高,说明学习者入门技能不平衡。学生基本具备移动设备使用技能,具备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浏览器、App、小程序进行学习的能力。但学生前期接触智慧教室的机会相对较少,智慧教室使用技能缺乏,信息检索能力不足,因而多数学生处于基本掌握到熟练的程度。实验组和控制组各项加权平均值接近,两组学生入门技能水平并无太大差异,满足实验进行的条件。

2.教学环境分析

近年来,微信作为方便高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所具有的超媒体信息可实现随时随地交流、分享,适用于教学交流和管理。实验组借助智慧教室和微信开展教学,课前通过微信小程序完成智慧教室的功能操作学习,现场教学在智慧教室中进行,教学指导、小组沟通、学习成果展示以及学习信息反馈则借助微信完成。控制组以智慧教室课堂教学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一对多面授教学的方式,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展示。实验组和控制组开展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当。

3.教学策略

实验组采用学习活动策略开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教师与团队成员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

整个学习活动持续三周。由教师先行明确教学模块和各教学子目标,组织微信分组,并将学习任务发放给各小组成员。采用交错搭配分组策略,2~3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学生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协作小组,同一小组中的学生借助微信学习智慧教室的某种设备或应用工具。学习过程中,各小组中使用相同设备或应用工具的人员汇聚为新的小组,共同学习讨论,成为该教学工具的使用“专家”。随后大家再回到各自小组中,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小组成员讲授在“专家”组中学习到的内容,从而让小组成员学会使用该教学工具。各小组需要根据教学绩效考核点,利用信息检索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完成素材收集与后期处理工作,完成教学设计,将素材与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最后上台进行10~15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

学习内容顺序和分块:

(1)分小组完成对智慧教室某种设备及应用工具的学习,针对同一设备或应用工具,做到小组成员熟练操作。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借助协作沟通工具微信,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解决。(2)通过微信小组讨论协作的方式完成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片段的设计。(3)通过使用微信及浏览器完成教学设计需要的图片和音频素材等的收集。(4)课堂教学中展示PPT的制作过程和方法。(5)将智慧教室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完成课堂教学片段展示。(6)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学展示并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终结,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展示进行观摩、分析,吸取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促进相互学习和相互进步。

结合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可选择的媒介和传递系统如表2所示。

表2 媒介和传递系统选择

[教学内容 所属技能 传递系统 媒介选择 1.能构思完整的教学环节 智慧技能(信息素养) 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学习小组的协作、讨论 微信、浏览器 2.能进行信息检索,收集图片、音频素材 心智运动技能(信息素养) 3.移动设备的使用 心智运动技能 移动设备和微信 4.智慧教室的使用 心智运动技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基于应用工具的小组讨论、在线协作 5.根据教学设计,用智慧教室展示教学 心智运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慧教室 6.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参与 态度技能(协作能力) 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 ]

4.教学评价与后测

采用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后,教学评价的方式随之有所变化。借助移动学习与智慧教室,评价方式可采用档案袋评估方法。在评价方法上,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知识水平的发展,还关注其对学习伙伴、学习指导者乃至整个移动学习共同体的成长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具体的评价方法是以学生教学展示中的媒体素材使用情况、教学与信息设备的融合度,微信记录中的学生发言频率、发言内容相关性、意见建设性以及对小组的贡献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学生完成的课堂教学展示、获得的支持数等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检验引入移动学习方式后,实验组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控制组是否有差异,笔者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学习活动后测。后测采用真实性评估方法,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将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以10~15分钟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讲述。评价的关键点在于课堂教学整体的流畅度,素材、媒体呈现与内容意境的符合度,各种技术的呈现方式、过渡方式的融合度。评价由第三方教师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评价结果以“A、B、C、D”表示优、良、中、差。笔者认为达到“B”以上的可称为良好,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后测观察样本频数

[组别 人数 良好率(%) A B C D 合计 实验组 12 29 19 2 62 66.13 控制组 6 20 30 6 62 41.94 合计 18 49 49 8 124 54.03 ]

根据期望频数计算公式:E=(横行总数)(竖列总数)/横行与竖列的总数之和,计算出期望频数,如表4所示。

表4后测观察样本期望频数

[组别 人数 A B C D 合计 实验组 12(9) 29(24.5) 19(24.5) 2(4) 62 控制组 6(9) 20(24.5) 30(24.5) 6(4) 62 合計 18 49 49 8 124 ]

注:括号内为期望频数。

该表的自由度为3,假定我们确定显著水平为0.05,根据公式:

χ2= [i=1k](O - E)2/E

其中O为观察频数,E为期望频数,K为单元数目。通过查找χ2 分布表,得出临界值为7.815。而χ[20.01](3)=9.34,χ[20.05](3)= 7.81,本例χ2为8.12,即χ[20.025](3)[>]χ2[ > ]χ[20.05](3),所以0.025

四、总结

此次笔者基于微信和智慧教室的融合,进行了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证明了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移动学习扩大了知识内容和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共享、交流与协作的频率,解决了线下教学无法满足师生实际需求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等操作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搭建和实用软件的应用教学,提高自身利用技术开展学习的综合能力。该教学模式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但要将移动学习与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馬宁,谢敏漪.英国高校技术增强学习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5):58-64.

[3] 苏豪,王春光.有效的教师学习:来自美国移动学习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2):62-6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EB/OL].(2021-04-06)[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

0210412_525943.html.

[5] 张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6]LEHNER  F , NOSEKABEL  H .The role of mobile devices in E-Learning first experiences with a wireless E-Learning environment[C]//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Kaohsiung:IEEE, 2002:103-106.

[7] SHARPLES M,TAYLOR J, Vavoula G.Towards a theory of mobile learning[J].Proceedings of mLearn ,2005:1-9.

[8] 周国梅,傅小兰. 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 [J].心理科学进展, 2002(2): 147-153.

[9] BAYOUMI  F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Adaptive Mobile Learning[C]//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Mobile and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IMCL2007). Amman,2007.

[10] MEAWAD F E , STUBBS G .An initial framework for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probabilistic adaptivity in mobile learning[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Kaohsiung:IEEE, 2005.

[11] FEISST M, OMARI R, OLIVER KN?RLE,et al.Authoring design patterns for user & device dependant adaptive data presentation[C]//Collection of papers presented at 2006 mLearn Conference. Banff,2006.

[12] VAVOULA G,SHARPLES M. Meeting the challenges in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A 3?level evaluation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and Blended Learning,2009,1(2):54-75.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实证研究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