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2024-05-18薛海霞

求知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小学科学新课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科学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具体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内容,积累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联系。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分析新课标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薛海霞(1976—),女,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小学。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主体,单向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师生互动的效率。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打造成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需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結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凭借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学生既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形成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一、以学生为主体,重构教学理念

(一)引入生活情境,优化课程导入

小学科学是一门极具人文属性的学科,在2022年版课标中,多次出现“生活”和“社会”等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单向性的讲解可能会降低课堂导入的效率。为了建构高效课堂,教师应紧扣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的亲身经验出发列举真实案例,通过生动、有趣且颇具教育意义的生活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并猜测课程内容和主题[1]。

以“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学习目标为:知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知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能够在细致的观察中记录、描述实验现象,提升科学思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热空气、冷空气的流向,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暖气是装在屋子的下方还是上方?空调是装在屋子的下方还是上方?”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快速给出答案:“暖气装在屋子的下方,空调装在屋子的上方。”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安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导入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将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学生的兴趣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做好学情搜集、分析与整合。

(二)引入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部分教师习惯于单向性地传授知识点。然而,小学科学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授,还包含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他们的科学观念,教师应重视引入问题情境。一般来说,问题情境具备一定的指引性,能够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问题情境具备应用性。凭借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学生将知识输入与输出联系起来[2],既理解了知识内容,又实现了对知识点的迁移与应用。

以“把盐放到水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随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也有学生认为与搅拌有关。结合学生的观点,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验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验证“食盐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假设时,相应小组准备了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将相同质量的食盐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介入并阐述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问题情境一般与问题串相辅相成。通过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既能学习、积累教材中提及的知识点,又能在适当的提示下完善思考过程,强化科学思维。

二、优化教学策略,培养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习项目,培养科学思维

作为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学习项目。科学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项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高效的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确保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并将教学重点转化为学习项目。其中,设置的项目目标要符合教学目标,项目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将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循序渐进的项目问题,学生逐步分析、提炼出教学重点并形成系统的学科思维[3]。

以“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提问:“声音能够在哪些环境中传播?”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第一,猜测声音能够在哪些环境中传播;第二,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观点,列出相关的实验步骤;第三,记录实验流程,得出最终的结论。从后续的反馈来看,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有限,但他们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个小组猜测:声音可以透过固体传播。针对这一猜想,学生将耳朵贴于桌面,然后用手在桌子下有规律地敲击桌子。当他们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后,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透过固体传播。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介入学生的思考过程,而是记录他们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科学思维的培养讲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项目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又要考虑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诉求纳入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还原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借助實践活动,培养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体现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基于证据和逻辑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社会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实践能力均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最近发展区[4]。

以“环境变化以后”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设计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有哪些影响?这将对生物生存产生哪些影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各小组借助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分析真实案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将“教师讲”转化为“学生讲”。在此过程中,各小组以演示文稿的方式分享人类生活给自然、生态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小组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继续提问:“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结合上述问题,学生尝试分享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应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学生认为可以积极参与救助动物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还能将科学实践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逐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探索方向。

三、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2022年版课程方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融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跨学科融合,同时也为了搭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做好前期的课程设计。其一,要明确教材内容,寻找多个学科间的契合点。其二,基于学科间的契合点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其三,基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视角,形成用多个视角观察、分析知识点的习惯[5]。

以“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学习目标如下:其一,在知识积累方面,学生要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等的基本组成单位,观察植物、动物的细胞图片,了解细胞的种类、形状和大小;其二,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要了解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之间的差异,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基于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本节课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生物实验为基础讲述具体的知识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式验证科学理论,借助电子白板展示的内容增加知识积累,提升综合素养。

学科视角的培养讲求循序渐进。一方面,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应致力于创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将科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教学。另一方面,在课余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寻找学科间的联系。

四、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致力于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首先,从评价主体来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学生紧扣评价标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其次,从评价内容来看,教师不能再拘泥于学生是否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点,而要围绕学生掌握了哪些技能、学生拥有哪些素养设计评价标准。最后,从评价方法来看,教师要更新评价理念并将评价标准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实验。因此,教师应将评价标准融入每一个实验流程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凭借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形成科学逻辑思维。

以“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制作花钟。根据任务要求,学生探寻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的关系,并制作植物开花的时间表。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昙花、牵牛花等花朵的开放时间,并分析它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段开放。学生完成花钟的制作之后,教师公布评价标准。基于评价标准,学生展开互评。由于不同学生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可以借助高效的生生互动完善知识架构。

评价体系的重构讲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通过点评、学习,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索进度、探索情况,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科学教师不再拘泥于具体知识点的传授。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索任务。凭借大量的实验活动和探索任务,学生能增加知识积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袁晓燕.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践化”课堂构建方法[J].天津教育,2022(32):126-128.

张可.构建高效课堂 强化思维培养: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103-105.

林玉琴.设置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小学科学教学的提问策略研究[J].新教师,2022(8):85-86.

罗义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试题与研究,2022(24):145-147.

索南多杰.新媒体时代小学科学课堂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策略[J].智力,2022(17):151-154.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小学科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平面公益广告的视觉符号建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