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美好:例谈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4-05-18程建斌
摘 要:五育融合能够培育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生。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五育缺失、简单拼凑、主次不分等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真真切切辨真假”“扎扎实实明真谛”“绘声绘色强感知”“好语似珠促发展”四个策略,旨在实现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五育融合;真实美好;生活实际;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程建斌(1978—),男,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江实验小学。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掌握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五育协同配合,眼、耳、口、手皆参与,才能顺利做好一件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五育割裂、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如进行枯燥的计算练习、开展重复的技法训练等。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提起重视,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五育融合的重要性
第一,五育融合是贯彻课程标准的重要路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1]。五育融合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二,五育融合对接现实生活。现代教学强调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以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真实生活是复杂的综合体,因而五育融合发展有利于学生适应实际生活,增强生活本领。反过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课堂。
第三,五育融合成就“完整”的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知识贮存器。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天资禀赋等,教师应当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五育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完整、幸福的学习生活。
二、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育缺失
这一问题体现为学科本位主义严重,教学目标单一,育人视域狭窄,仅从本学科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忽视实际应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课时,仅关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公式定理,未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运动形式的复杂性,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导。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实际案例,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理解运动的多样性,如通过展示汽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可能进行的不同运动;同时,让学生参与运动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感受运动的多样性。
(二)简单拼凑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存在简单拼凑的问题,即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缺乏衔接和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2],使得五育融合生硬突兀,难以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时,有教师通过古诗《古朗月行》引入教学主题后就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月球图片、制作模拟环形山等科学实践活动,整节课的场景变换较多,从人文性跳跃到工具性,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
(三)主次不分
五育融合教学是以某一学科为主体,兼顾多元育人目标的教学。五育融合不是平均主义,而是确保每堂课都能体现特定学科的独特性。例如,一堂语文课应该突出語文的本质,一堂数学课应该保留数学的精华。教科版小学科学有课程“蚕的一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课文《蚕姑娘》,尽管两课主题相似,但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都不同。语文课关注语文技能和文学理解,而科学课则强调对昆虫生长变化的客观认识,有的科学教师在融合教学时会侧重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这是错误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明确主要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科都能发挥自身优势,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关键。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真真切切辨真假
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然而不少人习以为常,未曾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其中的奥秘。科学课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质疑生趣,聚焦科学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揭示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导线的组成,学生发现导线由外部的橡胶皮和内部的金属丝组成。教师告诉学生,导线中的铜丝、铝丝、铁丝等被称为导体,而橡胶、塑料等是绝缘体。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测,教师展示简易的电导检测器,用学生手边的橡皮擦、钢尺等进行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学生四人一组,辨别日用品中的导体与绝缘体,如铅笔、书本、回形针、玻璃、水杯、钥匙、书包等。实验结束后,学生们普遍认为回形针、钥匙是导体;而玻璃、书本、书包是绝缘体。争议最大的是铅笔芯,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导体,有的认为它是绝缘体。于是,教师要求学生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铅笔芯再次进行实验,结果其中一种不亮,另一种微弱发光。此时,细心的学生发现,铅笔芯有2H、HB、2B等型号,原来石墨的含量多寡决定了铅笔芯的导电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室内有哪些物品是导体?墙壁上的电器开关由哪些材料组成?你能设计出安全又美观的电器开关吗?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了形态各异的开关。这节课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辨别导体与绝缘体,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安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为其持续探索科学知识提供了动力。
(二)扎扎实实明真谛
有的知识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体验、感知、掌握和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通过实验、打比方、画图、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电流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上课伊始,教师首先通过手电筒发光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小灯泡、电池、导线三种实验材料。然后,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探索点亮小灯泡的导线连接方法,并绘制图表记录,重点思考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实验结束后,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投影展示各组的连接记录,启发学生推测电流的流动路径。有的学生认为导线把电池与小灯泡“连通”了,从而使小灯泡发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概念,教师展示PPT中的动态电流图,将电流比作水管中流动的自来水。学生再次观看动态电流图,形成具象的概念。师生一同描述电流的路径,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回路”两字,然后请学生上台,配合板书讨论电流路径,进一步巩固本课的核心概念。最后,教师出示四幅电路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小灯泡是否能发光,并在讲解过程中引入“断路”的概念。本节课由实验到推理、由具象到抽象,逐步深入,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有关电流的科学知识,同时在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了综合素养。
(三)绘声绘色强感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精美的图片、视频和板书等手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感知科学世界。例如,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地球——宇宙的奇迹”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奥特曼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外星人是否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列举了阳光、水、食物、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并将这些条件记录在表格的第一列内。随后,学生在表格第一行分别填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每四人一组,使用平板电脑查阅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资料,探究这些行星是否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经过这一探究过程,学生可以逐步意识到地球是独一无二的,是人类宝贵的家园。接着,教师通过PPT展现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视频,如树木被无情砍伐、河道肮脏不堪、沙尘暴肆虐等,与之前的地球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对比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纷纷提出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守护地球家园的建议。
本节课运用动画、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课程主题,增进对地球的了解,打破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局限。
(四)好语似珠促发展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适时的引导、精准的评价、恰到好处的肯定,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后,教师带领学生到菜园种植茄子、辣椒、番茄和黄瓜等,旨在巩固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在菜园中,教师请学生观察不同作物的秧苗,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学生发现,秧苗都有根、茎、叶三个部分,但在大小、形状和颜色上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扎实的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进行了肯定,增强了学生开展种植活动的信心。在清理土地的过程中,学生需反复弯腰,捡拾泥土中的石块、塑料袋等杂物。教师鼓励学生保持耐心,坚持完成任务。种秧苗时,教师提醒学生控制好手部力量,防止掐断秧苗。最后,给菜苗浇水。教师示范浇水并指导学生把握泥土的湿润度。在浇水时,教师鼓励学生保持恒心,不怕辛苦不怕脏,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在这节课中,教师一句句暖心的鼓舞、一遍遍悉心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持续进行探究实践的动力,有助于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进步,实现全面发展。此外,学生还体验了劳动的辛苦,领悟到要珍惜劳动成果,避免铺张浪费。
结语
总之,想要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五育融合的观念。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策略应当结合学科特性,以具体学科为基础,贯彻五育融合理念,实现五育目标[3]。当然,五育融合并非简单地将一堂课均匀地划分为五个部分,也不是摒弃学科特性,使各学科失去独立性。五育融合注重的是艺术性的融合,要求教师灵活、巧妙、有效地将五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实施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指导学生真实地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体验;给予学生正向的激励与评价,将课堂与生活相连接,培养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參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刘奕冉,夏永庚.基于“五育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类型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36):94-98.
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3):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