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精神病骨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4-05-17黄凡
黄 凡
(江西省荣军优抚医院樟树医院,江西 樟树 331200)
临床中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症状的特殊性,在意识认知方面和正常患者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患者在发病期间没有得到较好的看护,容易对自身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精神病患者临床常见的不安全事故有骨折、机体损伤等,骨折后治疗时间长、机体损伤大,再加上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况差等问题,临床护理难度非常大,增加了患者的残障风险,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个行业都在不断强调人性化服务,临床医学护理也不例外。临床医学护理的需求不断上升,除了治疗之外的护理工作也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科学、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是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前提。精神病患者作为特殊的一类患者群体,尤其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给予人文关怀[2]。人文关怀作为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护理干预内容,是临床护理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实施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的权利、需求、尊严、健康等多方面的关心。良好的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0 例精神病骨伤患者为对象,对患者试验后的生活质量、不良情绪、骨折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以此分析人文关怀对于精神病骨伤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 年2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80 例精神病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龄35~75 岁,平均年龄(56.23±1.72)岁;精神病类型:精神障碍患者12 例,精神分裂患者13 例,情感类精神障碍患者15 例;骨折原因:由于过度躁动引发的骨折患者21 例,由摔倒引起的骨折患者10 例,其他诱因导致的骨折患者9 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18 例;年龄38~77 岁,平均年龄(58.61±2.07)岁;精神病类型:精神障碍患者15 例,精神分裂患者11 例,情感类精神障碍患者14 例;骨折原因:由于过度躁动引发的骨折患者23 例,由摔倒引起的骨折患者12 例,其他诱因导致的骨折患者5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危急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患者智力正常。(2)排除标准:患者参与试验前本人或患者家属不知情;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具体事项如下:①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换药等常规护理。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饮食方案。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关于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家属讲解关于骨折的基本知识和护理常识等,让患者家属能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在护理人员未发现时,及时报告。④患者在突然性的遭受骨折后,在心态上难以接受、感到无助等,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安慰,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关心和理解,关心体贴患者,积极给予患者帮助,特别是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出现受伤后的再次伤害自身行为,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患者的行为等,防止患者出现伤害自身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友善的态度与患者交流,防止语言过激等对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帮助患者战胜疾病。⑤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会造成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工作;疼痛过度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等情况,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加重的情形;因此,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疼痛程度,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提升免疫力;同时,可以使用冰袋等对骨折术后的切口进行冷敷等,降低局部肿胀情况;根据患者的患肢情况,对患者实施按摩等措施,以促进血液循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人文关怀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在护理过程中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要热情地与患者及家属展开交流,当患者踏入医院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护理人员热情地接待、热情微笑时,会自觉地受到感染,感受到友好的氛围。②护理人员设置休闲娱乐区域,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吸引患者注意力。③在给患者换药、监测基础指标过程中,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接受患者及家属的咨询,解答患者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轻松的氛围,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④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个人权利,保护患者的隐私,在护理过程中禁止询问有关患者私人的问题;同时,保留患者自主选择护理人员的权利。⑤实施疼痛护理,患者骨折后,身体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是人体的一项基本的防御行为,是由生理和心理所产生的双重应激反应;骨伤患者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尤其是对于精神病骨伤患者而言,疼痛的感受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恐惧心理;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冰敷、镇痛类药物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10~15 min的交流,可让患者的镇痛效果持续10 h,患者出现10 min的微笑时间,可以让患者的痛苦感受减轻;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以风趣幽默的方式与患者交流。⑥用听音乐的方式缓解患者的情绪,改善其部分机体的功能,听音乐可以缓解紧张,提高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力,缓解焦虑,降低血压等指标,增强患者的疼痛耐受性。⑦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规范操作,对病房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禁止生拉硬拽,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四肢表现等,及时应对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⑧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告知患者家属禁止对患者做出不耐烦等表现,防止患者因为语言或动作等产生刺激;同时,叮嘱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按时入睡等,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患者入睡困难等问题。⑨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精神病类型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于过度烦躁的精神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防止患者做出过激事件,加护病床,防止患者出现坠床等,做好安全措施防止患者骨折移位。对于存在敌意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格外小心,与患者交流时要轻声细语,保持良好的态度,消除患者的敌意。⑩大多数临床使用的精神类药物都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等造成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调整精神类药物的用量;指导患者自觉地克服人格缺陷等问题,培养患者稳定情绪的能力,对不良情绪引导患者及时发泄;对患者实施骨折复位、固定等功能锻炼,培养患者自主生活能力。
1.3 评价指标
(1)不良情绪: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强迫感、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躯体化、社会关系、精神病性,共6 个项目,每项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不良情绪越严重。
(2)生活质量:结合精神病骨伤患者的情况制定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自理能力、语言能力、活动能力,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护理效果越好。
(3)骨折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数越低说明恢复时间越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骨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骨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周)
表1 2 组骨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周)
2.2 2 组SCL-90 评分比较
干预前,2 组SCL-90 各项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组SCL-90 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SCL-90 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SCL-90 评分比较(,分)
2.3 2 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2 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2 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高于其他类型的疾病。主要原因是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意识无法控制,生活中如果出现情绪异常、用药异常等情况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为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4]。精神病患者常见的不安全事故有创伤性损伤、骨折等。其中,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突发性等特点,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患者由于骨折产生的疼痛加上对手术的恐惧等,容易产生更加过激的行为,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是预防患者情绪过激而造成更大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临床采取的常规护理干预方式主要针对机体指标的监测和常规的看护,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等未能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次研究采取的人文关怀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案,尊重个体的权利,重视个体的个性。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人文关怀要求护理人员树立人道主义价值观,同时要具备临床人文关怀的能力[5-6]。首先,护理人员要对精神病患者有基础的认知,充分认识到尊重和重视精神病患者感受的重要性,理解患者。其次,护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每个步骤的规范操作,规范操作是保障精神病骨伤患者护理安全的前提。在人文关怀干预中,规范操作包括了人文关怀流程、护理人员礼仪、人文关怀用语等[7]。在人文操作规范上,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医院其方式可能都有不同。从国内来说,人文关怀主要以案例展示、举例等为主,主要达到让患者通俗易懂的目的。国外的人文关怀则更加关注标准化的操作,更注重实践性[8]。因此,本次研究将通俗易懂的案例演示与标准化的规范操作相结合,旨在寻找更加完善的人文关怀护理方式。
人文关怀护理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护理工作进步的体现。在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护理中,由于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在临床实践时应该更加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发生不安全事故[9]。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中,最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就是主观行为导致的不安全事故,所以在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加强对患者心理的干预。人文关怀之所以展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最重要的是在护理干预过程中,以患者的需求、心理变化为重点,这也是人文关怀应用于精神病骨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有效之处。可以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主要特点,针对性实施心理干预,评估患者的精神病状态,并给予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精神病骨伤患者的行为表现等与护理方案相结合,在特定的情景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在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下,我们也与患者家属展开了更多的交流,旨在促使患者家属能够最大限度参与到人文关怀护理的过程中,让患者更进一步地减轻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有敌意、惊恐等表现的精神病患者。实践中,强调护理人员要投入真情实感,在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理解甚至包容精神病骨伤患者提出的要求,要具备同理心。这样做,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在试验开展之前,通过对国内外精神病患者护理方式的调研中发现,国内大多数的精神病类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采取封闭式进行。这种封闭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患者和外界环境的割裂,造成患者与外人接触时更大的抵触情绪[10]。本研究实施人文关怀以来,发现大多数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放松警惕,与护理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流,这说明人文关怀对于精神病疾病患者非常适用。
分析本次试验实施人文关怀对于精神病骨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干预后,患者不良情绪、生活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改善效果显著。同时,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的应用,减少了患者因情绪过度躁动而发生的不良事件,例如在护理过程中因为情绪再度躁动造成的坠床等不良事件,减少了不良事件造成的二次伤害,在临床中受到了多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好评。同时这种人文关怀干预的模式,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过程与人文关怀的理念相结合,秉持着以帮助患者达到生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健康的理念,提升了医院关于精神病骨伤患者护理工作的总体质量评价。从结果上看,实施人文关怀干预后,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组SCL-90 各项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对于精神病骨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等。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其焦虑、抑郁、精神恍惚等临床症状。在对患者的骨折症状改善护理中,同样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等。因此,建议将人文关怀干预模式应用于精神病骨伤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