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九所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2024-05-17马妮妮
马妮妮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州 350007)
近年来,“特藏”的概念已经广义化,它不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古籍善本,而是扩大到包含手稿、地图、学位论文、照片、缩微资料、自建电子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专题性馆藏资源,凡是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特色化、个性化收藏,均可称为“特藏”[1]。高校图书馆特藏是指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主要读者群的需求特色等,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有意识、有规划、有选择地形成具有一定特点和地域或行业优势的馆藏资源[2]。这些特色馆藏大多是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需要而专门建设的一类重要文献资源,正逐步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相较于内地高校图书馆,我国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笔者采用文献调查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中香港地区的9所高校图书馆开展调研,分别是香港大学(港大)、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香港理工大学(港理大)、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都会大学,以期通过对这9所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深化特色馆藏资源研究,持续推动内地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1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分析
香港高校图书馆网站大部分以英文为主,港大、港中大、港科大、港城大的图书馆网站上均以“Special Collections”来标识其特色馆藏,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图书馆均添加了档案文献,以“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来标识,港理大图书馆则以“Featured Collections”来标识,以上 7 所高校图书馆均建立了专门的网页来介绍本馆特色馆藏。香港教育大学与香港都会大学虽未在图书馆网站上明确标识特色馆藏资源,但也在图书馆主页的“Collections”栏目下将自建数据库与特色资源罗列了出来。
在特藏内容方面,除了常见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香港 9 所高校图书馆均已建成一定规模的特色馆藏资源,其发展可谓各有千秋,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具体内容详见表 1。9所高校图书馆中涵盖特藏资源类目最多的是港中大图书馆,按主题共设置了10 个特藏资源方向,并列出了158个特藏专题类目,内容十分详尽,数字化水平高,读者可在线访问与查阅。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在专题文献库建设方面独具特色,成立了特藏研究团队,广泛征集相关专题文献,如海外华侨华人剪报数据库、当代中国剪报资料库、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剪报数据库、当代中国研究简报索引目录、当代中国研究简报档案目录(1950—1986)等。这些数据库的史料数量庞大且珍贵,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对今后的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藏资源主要涵盖以下六种类型。
1.1 有独特价值的珍稀文献
有独特价值的珍稀文献,一般是指私人捐赠或专门收集的某一类文献资源,如名人、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文物、手稿信件、地契等。港中大图书馆的“香港文学特藏”包含手稿、信札、档案、照片等,其中由邓尔雅先生捐赠的56片商代甲骨,现已全部数字化,字迹清晰可辨。港大图书馆收藏的41种珍贵名人手稿及档案、香港华商特藏、香港股票市场档案及文物等。港城大图书馆收藏的名人家书文件及旧地契,主要以广州商会会长周天邦先生(Tin Pong Chow)捐赠的约360份19—20世纪的中国土地契约和1500份家庭文件为主,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与研究价值,是研究19世纪中国经济与法律活动的重要数据。浸会大学图书馆的“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收藏了美国韦顿学院赠送的 200 多张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时(1900—1930年)留下的幻灯片或照片。
1.2 珍贵的历史文献典籍
主要指以中西文善本字画为主的历史文献典籍,9所高校中收藏最多的是港大与港中大,其中不少古籍善本是独一无二的。港大收藏于冯平山图书馆,其馆藏多来自浙江藏书家刘承干嘉业堂、广东黄慕韩劬学斋、南海罗原觉敦复书室及私人收藏,最早有宋版,也有元版和明版,清刊本最多,共计万余册,其中不乏传世孤本、手稿、活字本、套印本以及精抄本[3]。港大图书馆西文善本共1.3万册,其中最古老的藏本可以追溯至17—18世纪。港中大图书馆收藏了1.6万册元明清时期的中文线装书,西文善本主要以19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古籍为主,收藏主题包括医药学、建筑学、汉学等。港中大馆藏的15种古籍已于2020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图书馆的珍藏古籍首次入选[4]。港科大图书馆的西洋中国古地图特藏,目前已收藏270 多幅中国古地图、近40幅古代东亚地图以及多幅清末至1949年的中国地图。港科大图书馆还收藏有16至19世纪由欧洲制图师制作的几乎所有的中国地图样本,生动记录了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5]。
1.3 丰富全面的地方文献
丰富而全面的地方文献收藏是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特色之一,其通过购买、网络收集、捐赠等方式,收集各类型载体的地方文献,力求打造一个香港记忆文献库。如港大图书馆的“香港历史特藏”,收录了有关香港历史、文化、生活各方面的书籍、连续出版物、政府出版物、剪报以及非印刷材料等。港中大图书馆也收藏了各类香港地方文献,包括各种年报、统计分析、指南、法律法案、期刊、海报、小册子等。岭南大学图书馆的 “屯门风物志图片库”,收集了近二百幅历史图片,反映了香港新界及屯门的民情风俗和历史景物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的变迁[6]。港理大图书馆将香港著名作词人郑国江的抒情手稿(1974—2016年)作为特藏纳入图书馆,并进行数字化以供用户使用。
1.4 专业见长的学科文献库
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的特点,长期持续性地收集相关的学科文献,如港城大图书馆的“英文法律特藏”“中国法律史特藏”“珠三角及长三角特藏数据库”;港科大图书馆基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科优势建立的“科学史收藏”;岭南大学图书馆的“今日文学杂志档案库”与“香港文学书评资料库”;基督教教会于1956年创建的浸会大学,建设有基督教系列的特色数据库“基督教古籍善本数据库”与“华人基督宗教文献保存计划”[7],该计划是浸会大学图书馆与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合作开展的,旨在通过制作数码图像或缩微胶卷,保存华人基督教的各类文献。
1.5 完善的大学档案文献库
港中大、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纷纷将本校各类档案文献纳入特藏范围,包括校史、办公档案、出版物、本校师生著作、学生优秀作品、自建学位论文数据库、历年试卷、教学资料、指定参考书等。香港教育大学[8]与香港都会大学[9]图书馆还主动寻求与学院、学生合作开展项目,并建立专门的栏目与资料库,收藏和保存优秀的师生作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特藏服务。
1.6 口述资料文献及其他
口述资料是通过文字笔录、录音、录影的方式真实还原历史事件的一种历史记录法。收藏有此类资源的高校有港中大的“华人妇女与香港基督教口述历史网上资料库”,岭南大学的“中国当代作家口述历史计划”,以及港理大的“郑国江口述历史访谈”等。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类型不拘一格,但凡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均予收藏。书评、口述资料、剪报、信札、公文等各种特殊类型的文献资源,也是其收集的对象,极大丰富了图书馆特藏资源,并成为独一无二的资源。
表1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一览表
2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服务现状分析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大部分特藏资源已数字化,并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或网页予以介绍,大部分特藏资源可免费访问并获取,可在图书馆的资源系统中查询到相关资源介绍和使用路径。实体类特藏资源如古籍善本、字画、图书、期刊等要通过书目检索系统查找,相关资源列表等亦可查询到其目录及所在位置,具体内容详见表2。笔者拟根据香港9所高校的特藏资源建设情况,逐一分析其特藏服务特点与现状。
表2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获取情况一览表
2.1 制定详尽的特藏服务制度,开展特色馆藏服务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藏服务制度较为详细,大体有以下特点。
特藏服务对象广泛。各馆不仅对本校师生、毕业校友、退休教职工及家属开放,也为社会公众、企业团体等服务。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对校内外用户都采取积极的特藏服务态度,主动公布特藏室及特藏馆员的联系方式,大多以预约到馆使用和查阅线上专题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服务读者用户。
特藏服务内容丰富。如港中大图书馆特藏服务包含特藏取书服务、教学支援、研究咨询服务等,本校教师如有特藏相关的教学需求,可提前7天预约,若需特藏馆员参与研讨或给予相应的教学指导,规定最好提前21天提出研讨会请求。针对研究咨询服务,用户要提前填写研究咨询申请表,图书馆会安排特藏馆员一对一协助用户确定信息需求,快速定位用户所需文献资料。港大图书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服务,用户可提前3天通过特藏访问程序“Book a Space”预约特藏研究台与扫描仪服务。港科大图书馆特藏资源大部分已数字化,用户可通过“Rare & Special e-Zone”检索特藏文献的位置、目录及全文信息。其图书馆特藏画廊也会定期按主题向用户展出,并为读者提供影印服务。
特藏服务规定详尽。如港大图书馆制定了《善本政策》《特藏位置分布说明》《特藏预约说明》《空间及设施预约服务说明》等规定,明确规定用户在使用特藏文献时,一次索要的文献不超过10份,并须在指定阅读区内使用;若预约的研究时段尚未过期,用户可在返还前10份文献后,继续检索查询更多内容。港中大图书馆针对特藏服务制定了《特藏使用规则》《查阅档案注意事项》,要求用户在使用特藏文献时移除任何可能与材料接触的悬挂物品(如珠宝首饰等);始终用干净的手轻轻使用文献资料,查阅特殊馆藏或档案材料时须佩戴棉手套;所有材料不得在上面标记、污损、更改、重新折叠或描摹。港科大图书馆制定了《特藏阅览室使用规定》,要求用户不能标记材料、不得将物体放在物品的表面上,只能使用铅笔或笔记本电脑做笔记,禁止使用钢笔;未经许可,不得进行数码摄影等。
2.2 完善特藏网站建设,提供数字化服务
特藏资源是图书馆珍贵且独立的文献资源,为了方便用户查询与利用,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完善的特藏网站。特藏栏目通常设置在图书馆主页或文献资源栏目下,并列出了特藏的详细介绍、收藏位置、使用说明、规章制度、版权公告、服务内容、专题数据库、联系方式等,以方便读者查找及利用资源。港中大图书馆自1995年起就致力于发展数码化计划,建设了香港中文大学数码典藏[10],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支持跨格式、跨馆藏的浏览、检索及资源获取,目前已创建了数百万个档案,涵盖文学、艺术、政治、社会及宗教等。图书馆还开放了部分特定的电子资源,可供校友远程访问,包括部分特藏数据库,如中国古籍库、香港文学资料库、中国现代戏剧资料库等。港大图书馆建立了数字典藏门户网站,专门设计了特藏访问程序便于用户预约,如需复制特藏文献,用户应严格遵守并签署《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和《版权条例》。港城大图书馆建立了电子典藏[11](Digital Special Collections)网站,将古籍特藏、英文法律特藏、名人手稿书信等资源全面数字化建库,以供用户检索浏览全文。港理大图书馆将馆内特藏全部数字化,如名人手稿、口述历史访谈、中国与东亚善本等,用户可通过港理大图书馆数字馆藏门户网站[12](Digital Collections Portal)直接获取。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还主动在网站上开辟了师生手稿提交栏目,目的在于打造一个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开放存取数据库。
2.3 服务项目多样,服务设施完备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对特藏服务工作较为重视,多从服务用户的角度出发。其特藏资源的线上查询方式多样,借阅使用以及空间设施服务功能较完善。
在特藏资源线上查询方面,港大图书馆数字典藏门户网站支持用户直接在资源检索框查找馆藏文献,还可进入特藏页面,通过特藏专题栏目进入相应的专题数据库,以便精准地查找所需资源。港中大图书馆支持特藏按主题查询、特藏列表浏览查询、数码典藏数据库分类查询三种方式,让用户实现按需查询。港科大图书馆的用户可通过Rare & Special e-Zone在线查找数字特藏,还可根据分类目录查找所需特藏数据库。港理大图书馆的数字馆藏门户网站支持用户直接在搜索框检索所需文献,也可通过图书馆的特藏专题数据库浏览数字特藏全文。港城大图书馆建立了City U Library Find搜索链接,用户可输入关键词、作者、题名等直接检索相关文献,还可进入港城大图书馆电子典藏网站,根据分类目录按需进行特藏查找、全文浏览、主题检索等。
在借阅使用及空间设施服务上,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根据文献类型的不同,采取了馆内阅读、线上浏览、部分借阅等方式;在空间设施上,为读者提供研究台、扫描仪、笔记本与平板、单人书房、讨论室、创作室等。如港大图书馆仅限在馆内特藏区域阅览,须提前预约研究时段及研究台,为读者提供自助缩微阅读器与藏品复制服务。港中大图书馆也以馆内查阅为主,为用户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服务,全面支持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港科大和港理大图书馆为用户提供部分专题特藏线上全文浏览服务,其中港理大图书馆整理的大学档案文献、历年试卷、学生作品论文等专题收藏,仅限在校师生使用。港科大特藏画廊接受校内及校外企业等团队参观学习,并为读者用户提供相应的研究讲座与交流活动。浸会大学图书馆规定,1949年后出版且品相良好的特藏文献,用户可借阅两周,但仅限浸会大学在校生与教职工使用;特藏区提供有偿复制服务,仅供个人研究和学习使用,用户须遵守版权法并签署相关承诺书。
3 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与服务的启示
3.1 发掘地方文献,彰显区域文化
香港高校图书馆注重对当地文献的搜集与保存,围绕“香港人”“香港事”,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香港地方文献库,以彰显区域历史与文化。以港大和港中大为主要代表的高校图书馆专门建库收藏香港地区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口述历史、香港政府出版物、简报、非印刷品等,以供用户深入研究香港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解香港发展与变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各馆通过文献征集、接收赠书以及购买等途径搜集香港各时期的地方文献,采用分类编目、装订书刊、建立专题数据库、文献数字化以及缩微胶卷等方式对文献进行处理,此举既能永久性保存地方文献,又能科学规范地管理这类文献,同时提高其利用率。
3.2 重视特藏数字化与知识产权保护
图书馆特藏数字化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特藏文献,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特藏能更加便捷地被用户利用,充分发挥其文献史料价值。不难发现,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特藏数字化,无论是老善本还是新特藏,图书馆都不遗余力地将它们建成一系列专题数据库,并提供电子检索,不仅方便用户查阅,还能超越地域限制,降低用户获取原始资料的难度。各馆特藏网站建设较为完善,便于用户查找与利用;同时为到馆使用的读者用户提供咨询、指导与复制服务。在特藏服务过程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要求读者用户到馆使用时,须遵守《版权法》的相关规定,并签署相关承诺。
3.3 加强特藏馆员队伍建设,注重特藏的整理与出版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该校学科建设特点,打造本校学科特色资源库,从源头重视特藏资源的筛选,收藏具有特色和价值的文献资源,发挥文献资源真正的作用[13]。高质量的特藏建设水平与高效率的特藏服务都离不开特藏馆员这一群体,特藏馆员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诠释特藏资源十分重要。特藏馆员的业务能力、专业度、责任心等都会直接影响特藏服务水平的高低。香港高校图书馆特藏服务的特点是精准化、高效率、深层次,注重加强特藏馆员队伍建设,会为专题特藏配备相应的特藏馆员,并主动公布相关馆员的信息,全方位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其还主动寻求社会力量,利用各类资源与资金,通过专题立项等方式组建特藏队伍,多渠道多途径收集专题特藏资源。如港科大图书馆打造的“西洋中国古地图”特藏库、港城大图书馆的法律特藏库、浸会大学图书馆的基督教研究特藏库等,都已成为所在馆的一大特色。这些特藏不仅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学术支持,而且还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与形象。除了采集特藏文献,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还十分注重整理与出版,港科大图书馆出版的Regnum Chinae:The Printed Western Maps of China to 1735一书,就是通过特藏团队的力量将珍贵的文献史料分类整理再出版问世的,此举可极大提高其利用率与历史价值。
3.5 重视校园历史文化,筑牢特色服务根基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构建的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数据库对于厘清和传承本校文化脉络有重要意义。学校档案作为本校特藏资料的一部分被收藏于图书馆,大多数国外大学图书馆都会专门收藏包括档案在内的本校特藏资料[14]。香港高校图书馆亦普遍注重收录学校的各类重要文献,并将其列为图书馆特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出其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如港中大图书馆于2015年成立了大学档案组,专门搜集整理大学的会议记录、报告、相片、刊物、器物、视听资料等;浸会大学图书馆专门收集保存各类大学档案、师生论文、学生作品等;港城大图书馆注重收集学生优秀学术论文及获奖作品、专业试卷、教学参考书、期刊等本校出版物,并进行全面数字化以供用户使用。各馆收藏的各类文献及建设的集档案功能于一体的特藏资源,不仅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助力,还为后世建立有历史价值的大学历史资料库提供了内容支撑。
3.6 主动寻求社会力量,提升特藏社会效益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越来越高,香港高校图书馆开始主动寻求社会力量参与本馆特藏资源建设。港大图书馆的“WTO文献资源库”、港中大图书馆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特藏”、浸会大学图书馆的“华人基督宗教文献保存计划”、港城大图书馆的“法律特藏”等,都是主动寻求社会组织捐赠与合作开发,同时主动向社会大众开放共享其特藏资源。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文献展览,以官网在线展览的形式向校外开放,以进一步扩大其展览的影响范围与受众面,让海内外用户更加了解该校图书馆的特藏文献,并为图书馆争取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供读者使用,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情况是读者顺利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前提,因此加强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15]。为了提高特藏的影响力及社会效益,每当图书馆开辟一个新特藏,都会选择一个特殊场合向大学图书馆界和公众发布,例如港中大“现代作家特藏”的剪彩仪式就是和图书馆75周年馆庆仪式同时举行的。剪彩仪式后,港中大还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召开现代作家作品研讨会,以扩大影响[16]。为庆祝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迁至港中大校园五十周年,港中大图书馆还举行甲骨展,有力宣传了联合书院的甲骨特藏。港科大图书馆为“西洋中国古地图”特藏专门建立了网站,整理出版相关专著,举行专著发布会,并设立与读者的互动网站。此举不仅扩大了本馆特藏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为港科大图书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人文底蕴和国际声望的图书馆奠定了基础[17]。
4 结语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18]。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突破常规古籍字画特藏的局限,融合了档案功能,利用学科建设的平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特藏,打造了本校的特色馆藏资源库。通过科学的数字化计划,有效提升了特藏利用率,缓解了当前数字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中国内地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