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复杂教学情境 提升真实运用能力
2024-05-17朱春江李明
朱春江 李明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大单元教学“教会、勤练、常赛”等教学建议为构建复杂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性和建设性思考。本文以开放性运动项目为例,基于复杂教学情境价值分析,通过选择情境素材、组合技术方法、创设合作对抗,探讨课堂教学中复杂教学情境架构;模拟情境片断、捕捉情境问题、周全情境要素,深化展示比赛中复杂情境落地;举办校园联赛、“嘉年华”、“文创集市”等“主题季”,升华专题活动中复杂情境的融合等,进一步探索指向学生运用能力达成的复杂教学情境架构与实践策略,培养学生的真实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复杂教学情境;运用能力;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4-0032-03
“核心素养就是当学生离开校园,其身上留下的适应当下社会生产生活的能力”,这是对于核心素养浅白通俗、易于理解的表述,追而问之,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当学生离开校园,所具备的“会玩”“会锻炼”的能力,包括身体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会玩”,就需要培养学生在各类环境中合理运用所学技术,参与比赛,理性应对赢和输。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构建复杂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获得经验,是学生获得真实运用能力的关键。
一、复杂教学情境提出的缘由及价值思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复杂教学情境是在简单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构建的条件更多,任务更难,流程多变的需要学生多种能力参与的教学情境。复杂与简单是相对的,复杂教学情境的构建要依托于简单教学情境,复杂教学情境的构建必须基于项目特征的充分解读,必须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审视,必须建立在结构化的学习理解。
(一)基于项目特征需要构建复杂教学情境
如球类项目中,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激反应的即时性、技能操控的复杂性、战术选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从对抗角度来分,可分为同场对抗项目和隔网对抗项目,从参与比赛人员来分,可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体项目。除此之外,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综合体能、不同身体部位的特殊体能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建构这些运动项目的复杂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特征。如排球、羽毛球两个项目,从对抗角度都属于隔网对抗,因此在构建教学情境时,均不需要特别强调身体对抗,需要更多的下肢快速移动能力、纵跳能力、腰腹肩带力量,两个项目的部分单一或组合技术均可正迁移。但两个项目又分别属于集体项目和个体项目,在排球教学中,要多构建團队技战术的教学情境,相反羽毛球教学中,重在个人技战术的教学情境。紧扣项目特征最直接的办法是可以在该项目的真实比赛中,解析出某些场景片断,转化成复杂教学场景即可。
(二)基于儿童视角需要构建复杂教学情境
从小学到初中,年龄跨度较大,无论从生理、心理和思维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其中男女生的差异也日益突显。情境教学需要根据学情,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其构建的合理性。小学低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童气十足,容易代入动画角色,在情境教学中,可以结合一定的角色扮演来增加趣味性。而到了小学高段和中学生,他们更能够在新旧知识的建立联系过程中形成关联、迁移和结构化的理解,能够结合知识和能力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喜欢完成有挑战的任务,能够对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判断。如高段的排球教学中,需要突破“垫球比多”的简单情境教学,更多地尝试简单规则和较低条件(低网、低弹球等)下的排球比赛,通过比赛,培养运用技术、战术来破解比赛问题的能力,以符合高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基于单元结构需要构建复杂教学情境
越是复杂的情境教学,越是需要对所学技能进行结构化的理解,应尽早让学生体验整体性运动项目,使学生能够尽快感受到该运动项目学习的整体框架,形成技术动作、技能运用、技战术、规则的整体认识。在开放性的运动项目中,需将简单教学情境与复杂教学情境相结合来组织教学。如篮球项目中,队员之间的跑动、球的转移、出现的时机均在变化之中,即使将双手胸前传接球练得再扎实,在复杂情境中,面对不同的防守,还是不会抓机会,不会灵活、有效地传球。仅仅强化单个的传球技术,技术从完整的运动项目中剥离出来,是不能真正体现练习价值的,必须对运动项目进行结构化的理解,建构合理、复杂的教学情境。如快速运球通过标志物+障碍前或指定的区域传球(传给同伴或传进呼啦圈)+接回传球+不限方法的投篮。这样的设计串联了运球、传球、投篮三项技术,贴合比赛中的真实发生,突出了实用场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复杂教学情境的架构策略及实践路径
复杂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将情境素材进行加工,增加、减少或改变场景,以适应开放性运动项目中多变的实际运用。围绕项目特征,基于学情特点,在课内、教学比赛训练和课外活动中,构建“复杂”的“全景”式教学情境。
(一)情境素材——复杂教学情境的架构
1.选择情境素材,列装矩阵项目
构成一个运动情境要素可归结为:“个体”、“环境”和“任务”(《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中将动作发展的约束矩阵也归结为这三个要素)。如以网球击球技能为例(表1),可以通过变化其中任何一项素材,构建出不同教学情境,用任务的难易来调整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不同难度的可能性组合。
在个体的身体、能力及场地环境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如动作的稳定性、击球的成功率,适时调整“目标”“规则”“器材”等任务要素,通过要素的变化,构建更为适应个体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练由浅入深,这也是符合动作发展规律的。
2.串联技术动作,优化技术组合美国职业篮球全明星技巧大赛,是在规定路线上设置一组障碍物,球员要综合运用运球、传球和投篮等技巧完成规定任务。虽然路线和要求是提早规定的,但复杂性就在于紧张的比赛环境下,需运用不同技术的串联组合,考验某一个动作技术的完成度(包括速度和效度),考验相关技术的串联衔接能力,体现了除对抗外的綜合技能。开放性运动项目教学中,动作方法的学习是一个“关联”式的学习,将这些单一的动作方法(表2)并联或串联组合(表3)运用,会构成一个相对复杂的教学情境。
在实际比赛中,其实还有更多无球动作,如挡拆、掩护、反跑等,动作方法举例很难穷尽。将不同动作方法组合在一起是容易的,但如何优化组合,就要调动教师的课堂建构能力,对运动项目特征的理解以及学情需要进行创造性编排组合。
3.创设合作对抗,接轨真实情境
同伴合作在动作组合中已经呈现,是影响动作组合运用环境的要素之一。但开放性项目的合作不仅在于队友的合作,还有对手的对抗,因为只有对抗,才能营造开放性运动项目的“真情境”,这时候模拟教学环境的“对手”更是诱导合理技术发生的情境要素,也是构建复杂教学情境的要素。
以篮球“二传一防”传接球为例,队友的传球质量会影响接球的方法及接球成功率,转而会影响下一步的传球速度和节奏。而防守队员的防守质量(身高臂展、站位、移动速度、肢体动作、积极性等)更会影响传球人的运用方法及练习效果。如防守者仅站在传球两人中间,扬起手臂消极防守,那传球人只要有足够的传球高度就能成功传球;如防守者积极跑动,积极扑抢,那传球人和接球人就要调动更多的身体能力,采取更灵活的技术方法来解决练习环境中的问题。此时接球人需要左右移动,以便跑出传球角度;传球人面对扑上来的防守人,可能会做左晃右传的假动作,或者击地传球,避开防守队员。当合作的人员增加后,选择性会更多,教学情境就会更加复杂,当然也越发靠近真实的比赛情境。除传接球的对抗防守外,还有运球、投篮中的对抗也是同理,教师要重视开放性运动项目中的对抗变量,合理构建复杂的对抗情境。
(二)展示比赛——复杂教学情境的落地
1.模拟情境片段,锤炼预定战术
开放式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战术只有是否合理,是不固定的,不能事先决定下一个动作技术或战术的运用,必须根据情境的变化,适时而为。前面谈到的素材、组合、合作,好比是项目的零件,现在要组装起来,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和项目规则,设计出常规技战术打法,这也是复杂教学环境的再升级。
如在端线篮球初始比赛中,比较容易形成“扎堆”现象,所有队员均跟着持球队员跑,还经常出现“争球”现象。要化解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持球队员快速处理球的能力,如练一练“耍猴”游戏,让学生回忆哪些方法可以破解紧逼防守:运一步单手传球,双手击地传球,左晃右过运球突破,转身护球后的传球等;另一方面,要加强防守分工,是否可以一对一盯防,用防守的进阶来倒逼持球队员的处理球能力。通过不断地提速、熟练并自动化相关技能,逐渐在复杂比赛环境中,学会判断、选择,合理使用技术和战术。另外,面对具有一定经验水准的学生,课堂模拟赛中,可以规定进攻时间,超时罚“点球”,提升紧张氛围,以促成学生体验“真”比赛。
2.捕捉情境问题,排除即时难点
除模拟既定技战术以外,在比赛中(不限水平,可以是3传2抢,也可以3对3的角篮球、4对4的端线篮球赛或者是5对5的标准比赛)可以适时叫停,将捕捉到的情境问题呈现给学生,通过讲解或者演练,引导学生体验更合理的技术方法或战术打法。例如,在比赛中高频出现行进间肩上投篮砸板的情况,这时可以暂停,将问题抛出来与学生讨论,适时引导练习,进一步体会行进间投篮的要领——“一大二小三高跳”,理解“二小”的目的是卸下向前的力,转化成“高跳”的力,使出手更近篮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