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把道理“讲活”

2024-05-17田鹏颖崔菁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田鹏颖 崔菁颖

摘 要:把思政课道理讲活关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活道理不是花样翻新、哗众取宠,而是彰显思政课教学规律、蕴含深刻透彻学理的教学新境界。讲活思政课的真髓就在于“讲内容的形式”与“有形式的内容”的相互补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相互检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转化。透过对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梯度递进的把握,发现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前提是讲准,基础是讲深,关键是讲透。实现“讲活”的飞跃需要我们以辩证思维系统谋划,遵循规律、掌握主动,从而真正以党的全面领导为重点汇聚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强大合力,以“经师”与“人师”相统一为关键破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难题,以“八个相统一”为遵循打通把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堵点,以智能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契机抢抓数字化发展大势。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讲活;讲准;讲深;讲透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015-07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在机制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探寻提高思政课吸引力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不仅从认识论层面道明了思政课的本质,深化了人们对思政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而且从方法论层面指明了教师上好思政课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所要求的把道理“讲活”,不是留存于形式化、表面化、抽象化的,而是一种高层次、高维度、高境界的“讲活”。这种更高的教学境界是蕴含深刻透彻学理的“讲活”,需要建立在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基础上,需要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活跃的群体,口号式的生硬“灌输”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引起逆反,但如果能够真正“讲活”思政课道理,把深奧的马克思主义大道理讲的生动鲜活,使思政课“意思”和“意义”兼具,便能贴近学生、吸引学生、赢得学生。因此,开展对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要且重要,对于深度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更好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意义重大。

一、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理讲活的核心要义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2]对于“讲活”高校思政课道理也是一样,要想达到把道理讲活这种“自为”“自觉”“自由”的崇高境界,就只有在充分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把道理讲活的真髓就在于能够“发现”规律,实现对把道理讲活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自觉。而“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3]这就启示我们从研究“讲道理”和“讲活”之间的辩证关系破题,既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又从各自内部抓住蕴藏其中的主要矛盾,进而从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揭示把道理讲活的根本所在。

1.“讲内容的形式”与“有形式的内容”的相互补益

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中,任何事物都既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讲”是基本形式,“理”是基本内容,“活”是基本效果,“讲活”的根本在于以“讲”的形式,“活”思政课的“理”,即要以“活”的方式方法,让“理”“活”在学生心里,最终转化为“活”的行动。因而,“讲活”就不能只是片面的停留在“重讲轻理”或“重理轻讲”,必须推进思政课“讲内容的形式”与“有形式的内容”的相互补益,使道理更好入心化行。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它既是理论课又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而且有价值的引领、灵魂的塑造。但是它绝不仅是“宣传课”,更不是“洗脑课”,它的本质是讲道理,就是要以内容为王,以道理取胜,不能强迫性的“生硬灌输”,而是要以理服人。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成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真正用“有意思”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有意义”的大道理讲的生动鲜活、透彻明白、深入人心,进而转化为青年学生能够“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武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割裂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要努力追求内容完善和形式创新的相互补益,使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饱含对时代潮流变化的把握、对历史现实的观照,对民族发展的展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对科学信息技术变革的顺应,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对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的遵循,从而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

尽管思政课教师在讲活道理的探索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在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的完善上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还存在创新有余而说理不足,活在形式而失于内容的诸多问题。一些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于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标新立异的个性化表达。比如,“引吭高歌式”“新闻联播式”“话剧表演式”“电影放映式”等形式创新,使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活力满满,但课后学生便一笑而过,获得感明显不足。如果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不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能赋理论于变化的形式,不能用多彩的形式呈现深刻的思想内容,不能充分彰显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这就招致了用形式消解内容,以创新之名泛娱乐化,将理论课演绎成艺术表演课等南辕北辙的情况,就会使思政课偏离了讲道理的本质。

把思政课道理讲活只有先把教学内容的“筋骨”立起来,然后各种形式创新的“血肉”才能有所补益,思政课才能站得住、站得稳。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格外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彼此间的支撑、促进作用,一方面用多样多变的教学手段,丰富灵活道理的呈现方式;另一方面用思想理论赋予创新的形式以生命和灵魂,使形式不至于成为“花架子”“空壳子”,从而真正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体而言,在内容体系上要充实饱满、与时俱进。治国理政的政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的事理兼具,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要借由创新方式方法讲活大道理,让学生知理、学理、明理、达理,在创新中体现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时代温度,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自觉。在形式上要充满创意、丰富灵活,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使思政课堂创新感、科技感、亲切感满满。在课程设计上要“走心”,在话语表达上要“接地气”,在技术手段上要“现代化”,在教学平台上要“多样化”,从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青年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让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有人听、愿意听,有人信、愿意信,使高校思政课在“讲内容的形式”与“有形式的内容”的相互补益中,真正“活起来”。

2.“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相互检验

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从天而降(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没有能够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人类社会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前进的,这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规律。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活动,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互检验、互促发展的过程。“把道理讲活”这一命题,就是在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上好思政课的宝贵经验(上升为理论),即用“讲活道理”这一创新的理论(经验),指导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检验并发展这一创新理论。因而,把思政课道理讲活就不能只停留在“解释世界”的认知层面,而要趋向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层面,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升,这是上好思政课、讲活道理、赢得学生的基本原则,也是使道理“活”在心里、“活”在行动的关键法宝。

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故其终极目标就不只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来“解释世界”,还要借由马克思主义激发起广大青年学生的报国志、强国行从而“改变世界”。但是这一过程不能是强迫性、命令性的,学生光有“感性认识”或者“理性认识”也是不够的,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最大合力和最佳效果,需要使理论和现实“双向奔赴”。因为,理论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只有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和遇到的现实问题,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的鲜活生动,也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才能使理论得到升华。这种相互检验与促进就是让深奥的道理在联系实际、解释实际、改变实际的“讲活”中,兼具直接现实性和科学价值性,彰显理论魅力和现实魅力,使广大学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自觉“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从而在躬身力行中认同理论、践行理论,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促进中同向提高,真正转化为学生“自为”的报国行动。

尽管思政课教师在讲活道理的探索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都取得了相当成效,但是还存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脱钩,用实践活动替代理论讲授等诸多问题。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平衡好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一味在“实践性活动”上“花心思”,就不免出现因为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整体把握,使一些考察调研变成了“游山玩水”,使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影视戏说”,使一些联系实际变成了“有毒鸡汤”。如果这种偏离理论高度的联系实际和实践性活动占比过重,不仅不会促进理论解释力的提升,也不会使科学理论、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在联系学生实际和实践体验中入脑入心,而且会弱化理论的传输,使学生们被轻松化、趣味化的实践活动牵着走,将心思用在追求“娱乐性”“享受性”上,这样就偏离了思政课所固有的政治理论性质,不仅背离了“讲活”道理的初衷,甚至会削弱思政课应有的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仅可以让理论“走”出书本,学问“走”出书斋,使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温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真人实事中体会真情、感悟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这种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相互检验、相互促进的方式助力理论的消化吸收,用实践性活动升华理论的转化,不但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且能够证明自己、肯定自己、提升自己,使学生在“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中检验所学理论,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而上升为学生主体可以自由支配的思想指导。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人生抱负落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之中,真正做到“强国有我”,使高校思政课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相互检验中真正“活起来”。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转化

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中,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相互生成、相互滲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6],即教师。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受动者和可塑者[7],即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好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要把思政课道理讲活就离不开主客体的双向改变,需要统筹教师所要讲授的道理和学生想要听到的道理的供求关系,力求达致一种教师“供给侧”和学生“需求侧”动态平衡。因而,这就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需要在确保教师主体主导教学的基础上,坚持以“需求侧”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客体的“主体性”,即在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转化中实现“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悟”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教学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教”和“学”,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活,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就不能不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成长规律,用心用情教。学生要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最大,就不能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用力学,这样才能用“活”的方式使道理“活”在学生心里。由于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理论素养、认知能力、实践水平、经验积累等多方面都存在差距,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把自己对象化为客体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认知特点和情感需要等“需求侧”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道理的讲授,这样既保证了对课堂的主导性,又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使道理更好讲活。与此同时,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感召之下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感悟时,就会产生“客体主体化”的嬗变,学生就具有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便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了使道理不讲“自活”的境界,巧妙实现了教师努力“讲活”道理的实效。

尽管思政课教师在“讲活”道理的探索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在主客体角色转化的创新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存在主客体不能有机统一的问题。比如,有的思政课教师彻底“甩手”,任由学生做主、随意发挥,有的思政课堂将一半时间交由学生支配,教师和学生完全“对分”课堂的创新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统一的初衷。实际上我们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意义上的主体,但不能任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超越教学目标的盲目主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8]这也启示我们要把推进学生“客体主体化”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教育主体客体的契合、平衡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实现“讲活”道理的最大功效。一方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讲人,使他们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中养成深入思考的主动性,激发其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其在角色转换中用心感悟,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画龙点睛工作,加强课前引导和课后总结,在统筹掌控中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使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在角色转化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二、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道理讲活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9]这就意味着把思政课道理“讲活”,是建立在“讲准”“讲深”“讲透”基础上的“术”“学”“道”的有机统一,是思政课教学所追寻的至高境界。

1.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前提是讲准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博大精深的,其理论体系由一系列抽象性概念、范畴、原理按照其特有的逻辑所构成,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思政课教师特别是理论积淀不够的青年教师,很可能会有把握不够准确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要讲授的科学理论是来源于对客观事实及其事物发展条件要求的合规律、合逻辑、合目的的概括性表达,是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经验的升华,所以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历史与现实感悟,以及对科学实践的深度融入和理解,需要對客观事物发展条件要求和规律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论证,这些要求对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也是难以驾驭的。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对客观事物发展条件的要求和规律进行正确理解和表述,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准确讲授课程内容的核心要义和思想观点,那么传授给学生的道理就可能是错误的,其深刻性、价值性就无从谈起。

思政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其鲜明属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立场、道路方向上不能出现丝毫偏颇,必须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特别是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准”,决不能主观随意、言不及意,要原原本本讲、实实在在讲。当面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时,思政课教师要站位准确、积极回应,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如果教师不能观点准确、立场鲜明、科学解答,那么学生就容易在大是大非、真假黑白中迷惑彷徨。而正确的政治观点一定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把握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无视“讲准”这一基本前提,那么任何所谓的“讲活”,都只能是对“理”的一种偏离或扭曲。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学习、理解、表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这样才能确保讲授道理的客观准确性,这也是把道理讲活的前提。

2.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基础是讲深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0]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厚”,透过历史的长河,融入时代的大潮,结合发展的大势,不断深度追问,深入现象本身,深入问题本身,深入理论本身,把道理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明白,把各种“为什么”讲清楚。唯有真正有深度,掰开了、揉碎了、结合了,深入研究解答,才能讲出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深邃感染力,才能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活”。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思政课教师要想说服学生,赢得学生,就要讲彻底的理论,就要把道理讲的深刻彻底,就要把课堂中的每个“理”,都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透彻明白,深深信服。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把握中“讲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统筹把握中“讲深”,在“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整体把握中“讲深”,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讲深”,那么这时候的道理就不会空洞和牵强,而是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现实的温度,如此的道理学生自然能够接受信服,更能深刻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讲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和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增强讲授道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也是把道理讲活的基础。

3.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关键是讲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2]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在青年的思想中产生影响,要帮助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旗帜鲜明、激浊扬清,用透彻的理论把道理讲明白,让学生在有理有据的解答中深深信服。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在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以贴近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深奥的理论大门,以可感知、可触摸的体验,通过生动鲜活、入脑入心的“大思政课”,讲透“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回答好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只有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豁然开朗,教师才能攻克讲透这一难关,实现向“讲活”的飞跃。

“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13]思政课教师要在把道理讲准、讲深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群体性特点,让道理讲授的方式以学生为转移,着眼学生思想和心理情感需求,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与特点,因时而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的方法和路径,开展分众式、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听起来“解渴”,学起来有趣,悟起来有味,做起来有劲。从而真正让思政课在情理交融中引导学生追求崇高、完善自我。只有让学生把自身放入澎湃的历史中去,历史才能带给他们应有的感悟与反思。只有让学生把自身放入灿烂的现实中去,现实才能带给他们鲜活的感受和启迪。从而进一步增强效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激发力量,更好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因此,任何人云亦云、蜻蜓点水的讲“理”方法和讲“理”深度都不是“讲透”,而过分“深入”,不能做到契合学生认识的“浅出”也不可能“讲透”,甚至是对“讲活”本真的一种疏离,只有做到炉火纯青般深入浅出的“讲透”才是“讲活”的关键。

三、讲活高校思政课道理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4]这就启示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意义,必须积极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顶层设计,找到制约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掌握规律,赢得主动,实现把道理讲活的飞跃。

1.以党的全面领导汇聚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5]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对于汇聚“大合力”,讲活思政课道理至关重要。高校党委对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视程度,关乎能否为思政课教师讲活道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保障、经费支持,关乎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思政课讲活道理保驾护航。如果没有国家、社会、学校等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单靠思政课教师一己之力恐怕也是杯水车薪。党的领导毫无疑问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打造思政课“金课”的最坚强保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思政课改革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教师在讲授道理时就有了“主心骨”“定盘星”。只有在全社会、全学校营造重视讲活思政课道理的良好氛围,高度延展课堂“半径”,打破一切不利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和障碍,在最广范围内形成各门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合力,思政课教师才能有饱满的激情和创造力,在“讲活”道理上大有作为,画出思政育人的最大“同心圆”。

我们要把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相协调的思政课改革创新體制机制,落实好推动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工作责任制,健全讲好思政课道理的保障促进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师奖惩评聘机制,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加强思政课教学督查管理,建立完备的思政课道理讲活教育教学体系,以凝聚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大推动力。

2.以“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破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16]“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7]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高于情怀、富于学识、帅于气概的“大先生”,对于“讲活”思政课道理至关重要。思政课是做人的工作,既要以理服人、以事服人,又要以德育人、以心化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18]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19]只有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用心讲,学生才能真心爱,更能用心悟,思政课道理自然能“活”在学生心里。

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需要在做好“经师”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深耕经典,练好“看家本领”,在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上埋头苦干,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用经典的厚度,支撑原理的准度,道理的深度,学生的透亮度。需要在成为“人师”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讲活”道理就要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深深在心中扎根,努力成为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用真情、真心、真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3.以“八个相统一”打通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的堵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进行了“八个相统一”的科学概括。这“八个相统一”既一语道破了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瓶颈关卡,又水到渠成给出了如何化解突破的密匙。

思政课教师要在讲活道理的探索中真正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打通长期以来制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灌输而轻启发”“重故事而轻道理”“重通俗而轻学理”“重传统而轻现代”“重花把势而轻真功夫”等不能相通、相统、相融的诸多堵点,使“八个相统一”真正在每堂课中都确实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以“八个相统一”之“矢”,射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的”,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理“走遍”天下,从而打造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高质量思政“金课”,切实实现课上的“入耳入脑”和课后的“入心化行”的“活”的统一。

4.以智能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把握数字化发展大势

讲活思政课道理关键在因势而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20]当今世界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思政课改革的新生态。特别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要通过把握数字化浪潮,融入信息化发展大势,以创新创造满足各类学生对于打开思政课道理的不同需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1]这就需要切实抓住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的新机遇,顺应数字化发展大势,真正让思政课改革创新以科技吸引,用数字赋能,把资源联动,让信息互动,使网络灵动,拉近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时间、空间、主体距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育人效果。这必将推动思政课改革飛跃性发展,让思政课在智能化建设中真正“活”起来,给学生带来深刻彻底甚至颠覆性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10][2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3]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6.

[4]“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5][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11.

[6][7]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4,101.

[8][9][12][13][14][16][18][1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25,11,19,14,10,16,16.

[15][17]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0]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1-09-27(1).

[责任编辑:孙 皓]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智库联盟专项课题“辽宁红色文化梳理与应用研究”(LJKZK-Z202303);沈阳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SYSK2023-01-001)

作者简介:田鹏颖(1963—),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崔菁颖(199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