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念理念下课内外阅读融通的实践策略
2024-05-16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教育管理办公室李金和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李金和
阅读中,不仅要走进文本,参透文本内在的机理,更要以此为据,进行阅读迁移,形成更有普遍意义的通识判断和审美观照。
大观念阅读,是基于文本内在机理从典型到一般、从一般意义到本真意义、从本真意义到价值引领的阅读,是更广层面、更大意义、更高层次的方法抽取和思想提炼。基于文本阅读的大观念一旦形成,能给予课内外阅读融通广阔而深刻的支持。
一、变化中审视:从《鸟的天堂》到《变色龙》《羊脂球》
在变化中看待事物,这是一种生活常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观赏风景;患难显真情,烈火识真金,这是考验友情。变换事物或者人物活动的背景,观察事物或者人物的变化,以此把握全貌、判定人性,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
巴金的《鸟的天堂》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但笔者想说的不是艺术手法和自然之美,而是一种作者从“失落”到惊喜的历程。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从“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两份感慨带给我们哲学方面的思考。
一棵大榕树,傍晚所见就是一棵树,一棵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的大榕树;第二天早晨所见的是热闹、欢快、和谐的鸟的世界。这样一种美好的生态,这样一种和谐的场景,果然是鸟生活的美好地方即鸟的天堂。试想,假如没有第二天早晨所见,带给作者的只能是遗憾;或者假如只有第二天早晨所见,而没有第一天傍晚的衬托,作者能如此惊喜?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吗?显然不会。作者感叹,仅仅是赞美吗?也可能是,但笔者觉得还有两天所见不一样的思考。
由此,当剥离具体场景,抽取一般特征,我们再看:
一棵树在不同时候,呈现不一样的姿态。
一种物,在不同背景,会有不一样的特点。
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一般抽取或者常识推导,再去读契诃夫的《变色龙》。
《变色龙》写的是警官奥楚美洛夫在巡街时,遇到一只小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走来断案的故事。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转轴而七次改变自己的面孔:严惩疯狗(面对咬伤场面),为狗开脱(听说是将军家的),叫骂恶狗(不是将军家的),送狗报功(是将军家的),弄死野狗(不是将军家的),表扬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威胁赫留金。
因为狗主人的变化,变了七次脸,从一个似乎要伸张正义的警官,到一个威胁受害者的势利之徒,变得没有逻辑,没有转弯,毫无原则,毫无规矩,毫无法纪,可笑、可恨、可叹、可怜。
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被其他动物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这样一种人,即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保全自己,没有原则,毫无底线,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生活就是一个多棱镜,每转换一个角度,就能折射人的一种样态。就是在生活的转换中,人的美或丑、善或恶、真或假得以呈现。
在变化中审视人物,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羊脂球》。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占区时,里面乘着主人公羊脂球和诸多高贵者,车子里的乘客就好比一个社会,有贵族、商人、政客、修女这些体面人,还有一位被人不齿的妓女羊脂球。就身份,一群权贵或者有修行的人和一个妓女,在常态生活下,似乎有差别,应该前者更干净、更高尚。然而,当作者不断切换生活场景,在不一样的面对中,人性的美丑就显露无遗。
在饥饿面前,羊脂球表现得如此大方,倾其所有,为他们提供食物,也因为饥饿,让这群高贵的人放下所谓的尊严,改变对羊脂球的态度;在普鲁士军官面前,羊脂球的表现坚决、勇毅,而这群所谓有地位的人,本应该更有爱国情怀的人,却放弃了抵抗,甚至放弃女人的贞洁,篡改圣经的教义,褪下伯爵的端庄以争取羊脂球放弃防线,放弃尊严,放弃爱国情怀,委身军官,让他们自由;当羊脂球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让他们重获自由后,回到现实,再次面对吃饭问题时,他们一个个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保持原有的高贵,不愿与一个妓女有任何关系。伴随着羊脂球的哭泣,我们在愤怒之余,久久不能平静。
如果说是农夫和蛇,我们还知道蛇就是蛇,咬人是天性。最可恨的是本是恶棍、流氓,却伪装高尚。这群人,拥有更多权力,享有更高地位,享受国家最好福利,却没有一点家国情怀;这些人,见识更广,学识更高,却连做人的底线都没有。其实,人生境界不在地位、职业,而在人本身的气节。在人类天性中,一定要选择最美的与人为善;在社会情怀里面,一定要选择最重要的国家尊严。
变化中看风景,更完整;变化中看人物,更全面;变化中悟人性,更丰富。
二、独特中欣赏:从“刷子李”到“刘姥姥”
“刷子李”是冯骥才笔下的人物,被冠以世俗奇人一类。闯荡江湖靠本事吃饭,“刷子李”有一手粉刷的好功夫,文章通过正面、侧面描写,来体现他的功夫。他有自己的派头、规矩:谈价钱,他说了算;刷墙,他穿黑色行头;干活,他不多刷;他每刷一堵墙,都要吸一袋烟;别人刷墙是为生计,“刷子李”刷墙是艺术表演,每一刷子都运转自如、恰如其分。“刷子李”是能人,也是奇人,一个手艺高超,且能按照自己规矩活着的人,活得有滋有味,让人羡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在角色担当中,每个人的做派、规矩、活法各不相同,从不同的姿态中,我们欣赏到了生命多样的美。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一起走近刘姥姥——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看待这个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作品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看到生活的需要。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为什么?为了生活。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女婿又死要面子,刘姥姥出场了,她豁出这张老脸,讨一些救济。面对困难,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争取。这就是刘姥姥。
第二次进大观园,刘姥姥是丰收之后,带着感恩去的,说是送一些新鲜农产品,实际是套套近乎,走走关系。贾母向来体恤老弱,留刘姥姥在这里住几日。贾母是贾府最权威的人物,讨好贾母,意义重大。贾母最缺的是什么?开心、快乐。这些,贾府上下都明白。如何逗贾母开心,这是贾府上下重大的课题。刘姥姥的乡间野趣,就如一股清新的风,让贾母开心,让贾宝玉一干人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情景。刘姥姥确实不负众望,极尽自己所能,以“粗俗”“出丑”的方式,博取大家开心,在笑倒一片的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心。可以这样讲,刘姥姥的表演是一流的:编段子(讲故事)、应场子(戴花)等,可谓把戏演足。
为什么说刘姥姥在演?是因为关键时刻刘姥姥肚里明如镜——
当王熙凤、鸳鸯向刘姥姥赔礼时,刘姥姥却说:“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不知道是本能反应,知道了是有意表演。表演给谁看?贾母;为谁表演?王熙凤。
一个人能不能干,讨不讨喜,情商高不高,最关键看什么?“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鬼谷子)投其所好,这是交往关键。依照别人的规矩,自如应付,恰如其分,这是本事。刘姥姥真公关大师,交际达人也。
第三次进大观园,是在贾府败落的当口,也最能体现刘姥姥品质,最重要的就是救巧姐。当得知巧儿被拐之后,刘姥姥毅然担下了解救巧儿的任务,从寻巧儿,到赎巧儿,再到安顿巧儿,无不闪现刘姥姥人性的光辉。不顾劳累,变卖所有,甚至跪地求告,不顾非议,让巧儿嫁给板儿。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已经和金钱、权势没有关系,有的只是人性的美。这种美不是感恩、善良等词语能形容的,更有真诚、胸襟和担当。
从为了生活的投靠者到投其所好的表演者再到救人危难的拯救者,每一个角色,刘姥姥都拿捏得如此之准,处理得如此从容,解决得如此妥当。如何通过关系,走出生活的困境?(寻找生机,找到出路,关键找对人)如何与人相处,讨别人喜欢?(搞好关系,与人相处,关键投人所好)当别人有难时,我当如何对待?(救人遇难,帮助别人,关键义无反顾)这人生的三大命题,刘姥姥解决得如此妥帖完美,其中有智慧,更有真诚和善良。
为了生计,从农村出来,三进贾府,却让繁华的荣国府成为她人生的大背景,成为曾经予以接济、权倾一时、翻云覆雨的王熙凤最后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她用那闪烁泥土清香的淳朴、厚道、感恩、善良、乐观、担当的美好品质,从贾府那群唯利是图、贪图享受、醉生梦死、钩心斗角的众生相里脱颖而出,让我们感受人情的温暖、人性的光辉。金钱权势过眼烟云,唯有真情历久弥新。刘姥姥历经沧桑,看透人间冷暖,却留住了最美的人性。
每个人以自己所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生命最美好的姿态。
三、选择中判定:从《江雪》《山居秋暝》《登鹳雀楼》到《隆中对》
将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山居秋暝》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放在一起,你会提炼出什么?是选择。没有鸟飞过,没有人踪迹,却要走,甚至独自坚守,甘愿孤独,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因为此间有期待,有愿望,有梦想;不去追寻繁华的春色,因为拥有纯洁的秋色,风景在心,随遇而安,当际遇符合心境,一切如此生动,如此美好;不满足于原有的层次,不断往上,每一个台阶,就是人生的一个境界,为了看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三首诗,给我们的是三种启示:道路的长远看心志,当下的幸福看心境,努力的程度看脚步。
生命是一种选择,如此我们可以迁移到诸葛亮,《隆中对》是诸葛亮献给刘备的见面礼,也是其为之奋斗的振兴汉室的蓝图。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选择的目的不一样。有的人为名,有的人为利,有的人为理想。诸葛亮就是为理想做出选择的人。
在出山之前,诸葛亮对天下人、天下事,肯定做了权衡。孙权位居江南,得天独厚,自给自足志向不远;曹操有抱负、重人才,但只能为他所用;唯有刘备有兴汉室的愿望,却居于弱势,找不到振兴之路,且真情实意,可以托付,更关键能充分施展才华。故以《隆中对》作为见面礼,一拍即合,如鱼得水。
良禽择木,贤臣择主。诸葛亮选择刘备,并能借此自由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他而言,是正确的。尽管留下了“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也是值得欣慰的。因为,诸葛亮是真正为理想而活着的人。
阅读为什么?答案很多,但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有见识、有学问。假如结合上述所讲的三个话题,取题目,是否可以完成这样三篇文章:《羊脂球的眼泪》(关于人性的高贵),《刘姥姥的人生观》(关于生命的姿态),《诸葛亮的选择》(关于人生的走向)。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生命的写照,诸多生活之道、生命之理,都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生动的答案,多样的印证。因为同理,所以融通。打通课内外阅读,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内在机理的同频共振。大观念阅读观,让我们站在了更高层面,给予阅读更多哲学的、审美的、生命的启示,为更高水平的课内外阅读融通提供了一种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