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干预对小学美术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4-05-16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郁洲分校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郁洲分校 曹 坤
一、信息技术干预下小学美术课堂学习的优化与转变
在教育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然成为必然趋势。相较于其他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引进,美术课堂信息技术的深度干预,是现代化美术教学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教师由“讲”转变为“导”
一直以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试图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但美术作为视觉的艺术,涉及知识部分时往往受限于课堂与书本,大多以教师直接告知为主,致使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过程,课堂学习变得十分枯燥。原本是绚烂多彩的艺术瑰宝,在教师的口述与图片中变得平淡无奇,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学习质量止步不前。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创生情境,多样的学习工具可以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要通过问题、任务或者情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知识,以最合适的手段快速有效地驱动学生理解知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充分保障了美术教学由“讲”到“导”的转变。
(二)学生由“学”转变为“研”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研究性学习是体现课程综合与实践导向的主要方法。
虽然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运用一些诸如课件、视频动画的多媒体技术,但其核心仍是学生通过“看”与“听”来获得相关知识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续兴趣,也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深度学习沦为“纸上谈兵”。借助信息技术的超大信息量与便捷的特点,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自主获得需要的知识。学生在深入认知多元的艺术世界的同时,主动发现与美术相关的其他知识技能,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探究、乐于实践的良好品质,实现了从“学”到“研”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干预下小学美术课堂学习的反思与应对
20世纪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传统课堂,在新旧思想的转换间,教师要不断地探究研讨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妥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自然融合,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分清教学主次,落实教学目标
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或是课堂教学时迷失在纷纭杂沓的信息技术中,因为信息技术良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不断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或者在课堂中不断地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充分地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却丢失了教学的真正目标。
因此,在教师设计教案之初,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教学的主次,以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手段,确保信息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应当是以解决教学重点或是难点为目的,信息技术只起辅助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导,将抽象知识变得直观,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合理设计课件,优化学习过程
丰富技术支撑的课件经常会因为承担过度的功能而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当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来说,40分钟的课堂时间,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创作时间,这个时间通常要20分钟左右。因此,课件的使用时间应当控制在5~8分钟,这样在学生获得新鲜感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时间过短,则很难利用课件将教学重点内容表达清楚。
因此,基于信息技术干预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明确教学中心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课件,围绕重点有效地在课件中分解知识难点并对知识拓展延伸,控制课件使用时间,优化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知识要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过程。
三、信息技术干预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再构与应用
(一)借助VR/AR技术创设情境,优化美术课堂
众所周知,美术是基于视觉的艺术,是造型、空间的艺术,在受限的空间传递最真实的视觉信息,是所有一线美术教师努力想要去实现的。现代教育技术中的AR技术应用,最大限度地与课本中的知识点深度结合,利用可互动、立体化的画面激发学生感受艺术的兴趣,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课堂。
【案例1】第一课时:动物写生——“海洋世界”
海洋是目前人类还未完全征服的领域,激发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学生见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海洋生物,但这远远不是海洋的真正面貌。当学生第一次通过VR感受海洋世界时,他们仿佛真正见到了万里之外、千米之下的海洋世界……
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将你印象最深的海洋生物画下来。
师:我们先来看这名同学的画,认为她画得好的举手,并说一说为什么。
生1:好。她画的鱼刚刚我见过,就从我身边游过去,银光闪闪。
生2:她画出了这条鱼的动态感,好像刚刚影片里的鱼一样,会游出来。
(学生与教师齐笑)
师:我相信现在在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幅海洋世界的图画。让我们把刚才的发现用笔描绘出来。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VR/AR技术将传统的二维画面转变成三维画面,甚至以真实的影像让学生代入其中,获得最直接的视觉感受。突破时空限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甚至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回忆获得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的体验。
(二)以微课丰富的内容激发创作兴趣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孵化了以“短而精”为特点的短视频文化,不可否认短视频必然会进入教育的领域,而微课正是信息时代的代表性教学方法。它以视频为载体,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有针对性地解决课本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具备短视频文化“短、精”的特点,可以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运用微课应当与使用课件一样,围绕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题,并且要合理适度地使用,切勿使用制作粗糙、内容浅薄的微课。何时使用微课?笔者认为可以选择离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难以获得直观感受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微课学习场景,确保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苏少版美术中“土与火的艺术”“中国民间玩具”“外国民间玩具”“玉石文化”“皮影戏”“非洲雕刻艺术”等。
【案例2】第一课时:“土与火的艺术”
在学生展示完自己带来的陶器与瓷器后,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知识储备不多的学情,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手中的各种陶器和瓷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生1:我的盘子硬硬的,像一个石头,应该是石头刻的。
生2:我的碗是妈妈在超市买来的,应该是超市里用机器压出来的。
……
师:瓷器是中国古代又一项伟大的发明。你们知道吗?它的英文名叫“china”,和“中国”的英文单词是一样的。正是因为瓷器,才让外国人开始认识中国。你们想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
……
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微课中的清晰图像以及关键的提问,让学生充分掌握了陶瓷的制作过程。通过观看视频,让此类传统艺术资源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开阔眼界,获得审美体验。
当然,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同样要适度,过多使用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因接受过多的知识而产生思维混乱。因为微课本身就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讲解,大量使用微课视频只会使课堂成为相关资源的展示平台,没有节制地播放也只会让学生在看完很多内容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进去,反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无效。
(三)以丰富的工具辅助儿童创作
正如前文所说,信息技术干预下的小学美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实现了从“学”到“研”的转变。在各类信息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资料,再通过小组或个人的探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比教师的课堂灌输,效果更为理想。
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不仅体现在知识与资源的储备上,还包括各类美术教学应用程序的使用。数字美术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一部分,在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下册中就有“动起来 动起来”一课,其内容为制作简单动画的教学。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是否只能通过微课或者课件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动画制作原理呢?笔者运用简单、易操作的动画制作程序——定格动画工作室,通过创建项目开启相机,摆好所要拍摄的对象,逐帧按快门,一张张照片随着连续播放动起来。该程序还包括声效、绿幕的功能。在笔者进行“动起来 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时,通过笔者的示范,学生都明白了动画制作的原理并以小组的形式制作了简单的动画,效果非凡。
除此以外,美术课堂还要经常对各类美术创作的形式进行尝试,免不了在工具上受到限制。而很多绘画类应用程序可以模拟铅笔、毛笔、喷枪、钢笔、水彩等笔触,通过改变设置,学生可以轻松达成预期的绘画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绘画课变得数字化,在认知工具的阶段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体验。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教育技术的提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让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工具,而不是让工具成为教师教学的桎梏,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