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问·慧思·慧行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道德价值引领探寻

2024-05-16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溪路实验小学吴春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道德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溪路实验小学 吴春芳

道德价值学习不仅仅基于概念认知,更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情境实例切入,再由教材提供的“相关链接”“知识窗”“实践与探究”等栏目,引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而思维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元素,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而如何引领学生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则需要教师发挥衔接作用,有智慧地引领学生道德价值成长。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规律及实际学情,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连接,从“问、思、行”三个角度,聚焦学生生命成长中面临的困惑和道德难题,引领学生在运用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获得道德的启蒙和情感的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慧问:问而知之,精准点燃智慧之火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笔者从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没有疑问,课堂教学看似开展得特别“顺畅”,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疑问的课堂,可能是学生并未情到深处,进而无法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也就无从问起。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鲜明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课前,笔者总是会收集与每次主题教育有关的话题,以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展开教学,实现学生与教材、与生活事件、与伙伴、与自己的多元对话,用碰撞的智慧火花点燃学生辨析、比较、反思的“引信”,进而引起思维的“爆炸”,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辩证思考,并且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达致明理。

(一)问题引领,引发主动质疑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引导不同于“知识灌输”,而是要从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有效的问题驱动,依托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例如,在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时,恰逢期末,一学期以来,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历鲜活而生动,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此,在课堂上,笔者围绕本课主题,设计了“我们都坚持过什么”的活动环节,引领学生回顾这一学期以来自己“坚持”的那些时刻;再引导学生畅谈“坚持后获得了什么收获”,以强化学生对“坚持”的认知;之后,笔者设计了“我的较量”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回想自己在坚持的过程中,是如何与内心负面、消极的意识作斗争的,并说一说在此过程中,“坚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学生再次回顾“坚持”的经历,这样的收获就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该课知识和“坚持”的内涵,还能从各个活动环节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情感的交流和能力的提升。

(二)互动对话,激发观点表达

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用绘本的方式呈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图画中,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绘本故事很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场景,指向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困惑、问题的具体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这课中,笔者用学生们喜爱的小故事“粗心的小猪”引入话题,并借鉴教材配图,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马虎”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其成为“小马虎”。最后创设了“服务员为我们服务”“演员为我们演出”“医生为我们治病”“百度导航为我们指路”四个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极具亲和力的“对话场”中,主动回忆并分享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马虎”给自己、他人带来的麻烦,甚至是巨大的伤害,从而激发学生下定决心改掉马虎这一坏习惯,进而感受到本课知识中蕴含的道德内涵,使学生在对话中逐渐重新建构自身对生活的认知。

二、慧思:思而行之,引领学生价值内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教师不是停留在各种知识、信息的罗列上,而是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体验、交流、游戏等实践性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生活中感悟、思考,使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毕竟,只有自己思考得出来的观点才能实现观念与价值的内化。

(一)场景模拟,“知其所以然”

儿童的经验和认知大多源于个人生活经历的积累。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心态,不可能脱离鲜活的日常生活而独立存在。为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笔者着力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探究、表达和争论,实现学习活动的“校本化”“班本化”,甚至是“个体化”,逐步提升每个学生发现道理及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笔者用多个谜语引出学生的亲密朋友——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书包可以整理得更整齐,使用起来更方便。在充满生活温度的课堂上,笔者通过现场演示、交流互动以及“听一听小书包的诉说”和“夸一夸我的小书包”等活动,引领学生经历调查、探究的过程,掌握保持整洁、分类摆放的方法。由此,课堂为学生自主整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养成了“物归原位”和“定时整理”的好习惯,从而有助于学生美好德行的形成,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建构者。

(二)活动畅想,深化价值感悟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心态,倡导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因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笔者总是为学生精心发掘学习内容,不断创设探究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在实践中提升生活智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时,笔者将“希望家乡的未来更好”作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笔者先组织了“家乡特色展示会”活动;接着通过“尝一尝家乡风味小吃”“做一做家乡传统小手艺”“演一演地方戏”“唠一唠家乡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特色;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回顾自己家乡的发展历程,去发掘家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寻找让家乡更美好的方法;最后,笔者鼓励学生积极畅想,采用书写“心愿卡”的方式,将自己对家乡的美好憧憬表达出来,以此拓展学生的生活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不断生长,并让参与社会的意识在学生心中自然萌发,从而更好地实现道德成长。

三、慧行:行而“智”之,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说文解字》有云:“用,可施行也。”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融入实践环节。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常常引导学生通过“课中回归”“课后研学”等实践环节去深化道德知识理解,使教学活动触及学生心灵,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进而实现内化品德、外显行为,达到“知与行”统一,引领学生过有智慧、有道德的生活。

(一)课中回归,提升道德智慧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践操作,引领学生回到生活“现场”,学生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意义,促进其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的发展,使烦恼得以排解,智慧得以凝聚,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笔者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知行不一”的问题。在第一次执教时,当学生明确校园规则后,更需要学生直面自己在听到号令后,为什么做不到。如,出操铃声响后,学生纷纷表示应该做到“静、齐、快”。而在实际出操时,往往并未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一听到出操铃声就特别激动、兴奋,但对于“出操铃声意味着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早就抛之脑后了,排队时仍然吵吵闹闹,甚至你推我拉。那为什么会做不到呢?究其原因,笔者发现,第一次教学中,学生仅仅是通过观察、简单模仿,得到了“已知”的结论,并未上升到实际行为。因此,在第二次教学时,笔者开展了有目的的活动,笔者强调让学生将规则“用”起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讨论改进方法,然后把实践操作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出操”,通过观察、借助多元化评价,激励、反馈学生行为。全班一起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改一改,让规则思维在学生的文明践行中生根发芽,使其公共空间意识与良好的文明习惯也逐渐养成,以此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法治素养的提升。

(二)课后“研学”,促进道德成长

涂尔干也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唯有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践行道德认知,自主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笔者通过演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七步洗手法,并在课堂上当场体验科学的洗手方法;交流餐桌礼仪,学习文明用餐。学生对于每天要经历的洗手、用餐娓娓道来,个个都是经验之谈,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形成科学的洗手习惯和良好的用餐习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还需要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为此,笔者在注重课堂评价的同时,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讲卫生”“懂礼仪”“重营养”“有方法”四份课堂评价表,每一份评价表中列举了几条具体的要求。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根据以往自己的行为,给自己评价,课后再邀请爸爸妈妈为自己打分,如果目前暂时还没有做到,也可以等以后做到了再评价。学生拿着自己的评价表喜形于色,为自己良好的用餐礼仪而高兴,也为着要学会文明的用餐礼仪而努力。

这样的课后“研学”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回到生活”,学会理性思考,在道德实践中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并能从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引领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夏天的家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