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4-05-16闫佳琪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党青少年思政

闫佳琪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伟大建党精神是指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创建时期形成的,为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习近平同志将其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是实践中形成的,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而助力青少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2]。伟大建党精神能够打动青少年,从而引导青少年,具有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指引正确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保证青少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伟大建党精神是百余年以来党战无不胜的力量之源,有助于将深刻的理论观念具象化[3],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刑场英勇就义。“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归回”,东北抗联十二烈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流尽最后一滴血。“为祖国的解放而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冷云等八名女战士唱着《国际歌》集体投江。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激励着中国人民英勇向前。青少年通过学习了解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学习党史,借助这个“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4]形成正确的党史观,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能够以鲜活的方式展示党的先锋队形象和党员模范形象。激励广大青少年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水平,在内心深处认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使其能够在思想认识上与党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向党靠拢。

(二)坚定理想信念

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获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勇气,才坚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情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让广大青少年看到理想信念的作用,而且对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而牺牲的事迹,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典型范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13个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 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大部分是青年,是革命年代的砥柱新人。他们追求真理和远大理想,敢于担当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鬼、不怕压,始终坚持为党为民而奋斗。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创业,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帮助青少年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社会发展目标转化为人的发展目标。引导青少年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青少年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继承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因,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坚守理想”“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等从不同层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伟大建党精神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将爱国、爱党、爱民有机统一起来,使得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国,在纷繁复杂舆论环境中保持清醒,坚定“四个自信”,努力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频。引导青少年在具体实践中勇于担当和奋斗,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以行动捍卫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四)规范思想行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新征程,需要青少年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指导青少年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培育健全人格。传承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赋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动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风险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中,青少年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洗礼,受到时代使命感召,会激发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能力不足的紧迫感,从而迫切渴望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生价值。

二、伟大建党精神思政价值的实现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当代青少年成长于“强起来”的祖国,对党和国家“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一知半解,难以形成情绪共鸣。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看,应该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搭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平台,可以从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课程”、营造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大环境”、创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平台”来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打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大课程”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在课堂中有效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结合“课程思政”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在课堂中讲透讲活伟大建党精神。

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思政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大中小学段特点融入教材、教学,并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是全面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最有效的途径。为了避免不同学段教学内容出现交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应该结合“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这样才能形成教学合力,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匹配,充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小学阶段讲讲故事,形成情感认同。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真理的味道”“红船”故事以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学生先从情感层面上认同伟大建党精神。初中阶段讲讲历史,明白“是什么”。思政教师要讲述“五四运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共一大”等重要事件,使学生大致了解建党历史,从认知层面上理解伟大建党精神。高中阶段讲讲实践,知道“怎么做”。思政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做到知行合一。大学阶段讲讲理论,理解“为什么”。教师可以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梳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理解32字的内涵和伟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结合“课程思政”,横向融入各个学科课程。将带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伟大建党精神教师融入各门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教师要端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积极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形成门门有、人人讲的良好氛围。要深挖伟大建党精神与各类课程的契合点,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素材融入体育课程,结合体育课程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针对性言语引导的特点,讲述革命年代悲壮和牺牲的故事,组织学生沉浸式体验革命斗争生活。通过正步走、齐步跑、喊口号等练习,既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此外,教师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认同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讲深、讲透、讲活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要讲出逻辑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因此要运用历史事实和生动现实来讲出逻辑性。将伟大建党精神放到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百余年党史中讲,讲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在逻辑。二是要讲出典型性。党史中的杰出人物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卓越贡献作为课堂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三是要讲出真实性。只有空洞的理论,没有事实支撑,难以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史中的重要精神、重要会议、重要事件等等无不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广泛使用史料文献、珍贵文物、红色旧址,从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四是要讲出多样性。伟大建党精神的规范阐述相对简洁、严肃,而青少年受认知水平限制,难以从这32字中弄清读懂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因此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和不同群体的需要,创新话语表达、丰富教育形式。

(二)营造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大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文化建设,能够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应该着重校园文化建设和互联网文化建设两大领域,营造青少年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大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负起文化育人责任,充分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口,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鼓励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挖掘育人资源,并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伟大建党精神元素融入教学楼、宣传栏、雕塑和活动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中。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校训、学校精神的特点,融入校风学风建设活动。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将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转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结合特殊纪念日和节日组织主题文化活动,通过歌唱比赛、书画展、辩论赛、创办社团等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在活动中学习。

互联网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育对象的范围从青年学生群体扩展到青年农民、青年工人等社会群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少年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这一社会信息大平台,能够拓展伟大建党精神传播阵地,更有效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健康成长、在行动上践行使命。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这一社会信息大平台,需要网络监管部门、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学校、教师等形成合力。网络监管部门利用法律法规、行政、技术等有效手段抵制黄色信息的侵蚀,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文艺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媒体可以创作《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微电影、歌曲、短视频作品,浸润直播平台、社交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易班建设等途径,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等平台的补充,利用大数据云运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从而更有效地制定教育方案。教育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收集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资料,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平台,服务于教育教学。

(三)创设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大平台”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能够成为青少年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大思政课”平台。用伟大建党精神培养人,要重视把课程教学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和搭建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平台来创设青少年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大平台”,教育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青少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感悟和传承。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检验伟大建党精神是否“内化于心”的途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建设,还应该积极组织实践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能够在志愿活动中体会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担当精神,在社区服务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人民立场,在克服困难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斗争精神。教师合理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感悟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向社会传递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搭建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平台。除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现有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体验式教育来强化青少年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利用红色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平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开拓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以文物为生动的教科书,借助《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红船”等历史文物和文化遗物,传播背后的事迹和精神,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引导青少年自觉接受、认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斗争精神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还必须借助文化环境、社会实践更为深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打造“大课程”、营造“大环境”、创设“大平台”等路径能够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建党青少年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青少年发明家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