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探究

2024-05-16潘雨荷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西藏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表现性初中语文目标

潘雨荷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要求加快“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以更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应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深入解读这一改革方案,对照当下的教学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十分不利,按照这一评价体系也无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所需人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改变以传统纸笔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单一评价体系,创建更加多元、综合、平衡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以更好推进“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帮助个体通过语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特点

关于表现性评价的提出与发展脉络,笔者经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如下: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斯蒂金斯和威金斯提出并致力于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介绍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2]尤其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表现性评价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与此同时,教育实践领域也在积极推进表现性评价的落实,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接受和使用表现性评价的能力不足,以及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较为耗时费力且未在大规模、高利害测试中普遍推广,导致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何为表现性评价有着不同的表述,本研究中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教授对表现性评价所下的定义: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与)结果做出判断。[3]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表现性评价尤其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但是这里的真实情境不等于真实的“物理情境”,因为在教学中很难针对所有的学习任务创设相应的真实情境。所以这里的真实情境更多指的是一种模拟的真实情境,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关、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兴趣的情境。

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由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三大核心要素构成。由于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的不同,表现性评价存在着诸多类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表现性评价应与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联、与教学环节相整合。并且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需要对表现性评价进行灵活设计、综合运用。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可以将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归纳如下:突出设计性、强调参与性、关注过程性、注重反思性。[4]首先,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与难点。表现性评价难以在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的原因之一正是教师表现性评价设计能力不足。这里的设计既包括在进行表现性评价之前的整体规划,还包括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设计;既是教师自身的课程设计,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设计。其次,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充分参与。与传统纸笔测试截然不同的一点就是表现性评价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和实施的,无论是在开发阶段还是课堂教学阶段,都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与主动建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再次,对于过程的重视是表现性评价区别于其他评价的关键特征。从表现性评价的定义来看,是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所做的评价,而非仅仅针对最后的结果做出评价。最后,表现性评价注重反思。反思存在于表现性评价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这使得教学实践更具诊断性,更符合“以评定教、以评促学”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素质教育对培养人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表现性评价与核心素养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均秉持着不仅要知晓学生“知道什么”,更主要的是明晰学生“能做什么”的理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十分必要。

(一)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

以传统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只能评价学生浅层知识识记能力,检测不了其他更重要的教育结果,如高阶思维、复杂认知能力、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一系列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并且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大量虚假学习、浅层学习的现象,真正有助于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深度学习并没有产生,这无疑给学生学习与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变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在此背景下,表现性评价的价值日益凸显。这是因为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够检测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育效果,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弊端,而且有助于推动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具备高层次的认知技能,而不仅仅只有传统纸笔测试下培养出来的对错式思维。

(二)为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它通过设计与表现性目标相匹配的表现性任务来确保学生真正达成了学习目标。以传统的纸笔测试为例,这种评价一般发生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且多为完成教师预设好的练习题,评价时间占比很少,无法发挥出评价的反馈、调节、激励等一些十分重要的功能。而表现性评价则不同,它将评价镶嵌在课程中,是一种嵌入式的评价方式。教师不必完全根据预设的课程设计来进行教学,而是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实时调整,这就实现了评价与课程的统整,使得教学实践更具诊断性,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换言之,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表现性评价将评价的诊断、反馈、调节和管理等功能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完善教学过程。[5]

(三)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表现性评价中,评分规则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如果说表现性任务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否,那么评分规则设计的质量高低则影响着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养成与提高。以纸笔测试为代表的传统评价方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并且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参与评价设计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丰富且具有趣味性,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一场表演或演讲、开展一项社会调查、组织一次辩论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此外,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参与。从表现性目标的确定、表现性任务的开发到评分规则的制定,各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正确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根据评价目标对自我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明确知晓自己“要往哪里去、现在在哪里、离目标还有多远”。

三、语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设计流程

表现性评价由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评分规则三大核心要素构成。在设计表现性评价时,这三个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具体到初中语文表现性评价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较高质量、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则需要从这三大核心要素出发,逐一掌握每一要素的设计准则与方法。

(一)以素养为导向,确定表现性目标

在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开发与设计之前,教师首先应当明确不是每个学习目标都需要或适用于表现性评价。而判断某一学习目标是否适合用表现性评价来检测,需要教师充分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准确把握学情以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等来判断。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如下学习目标适合用表现性评价来检测:复杂的学习目标、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处于课程核心的目标、整合多种智能的目标、跨学科的目标等。在初中语文学科中,识字与写字模块基本不需要运用表现性评价;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模块有大量的客观纸笔测试检测不了的学习目标,教师就需要结合表现性评价以获取学生学习的证据。

其次,在初步解读与目标相关的文本(主要是课程标准),选取了适合运用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后,教师头脑中大致形成了一个笼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无法直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文本、学生经验、自身判断对目标进行逐级分解。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步》的教学为例,大致的学习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领悟三代人之间的情感,而我们需要去分解这个笼统的目标,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可测评。如教师可将其中一个目标设定为:学习完本篇课文,学生能够分别用至少5 个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文中母子、父子、祖孙之间的情感。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可以作为明确学生学习的证据,即怎么知道学生什么时候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最后,在叙写表现性目标时,教师要突破传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限制。根据课标中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采用主体加行为加程度加条件的叙写方式。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几节课或一学期的时间就养成,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专业的技术路径,如分学段或学科或时间或类型,在教育目的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设置一定的层级,并对每一层级的目标作出可理解、可传播、可实施、可评价的陈述。[6]

(二)以目标为依据,设计表现性任务

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需要明确表现性任务的基本构成要素,即情境(表现性评价需要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展开)、角色(描述清楚在这个任务情境中学生是干什么的)、挑战/目标(学生到底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表现/产品(完成这个目标最终需要形成什么,如一篇演讲稿、一份策划案等)、受众(对最终产品感兴趣的人)。从这五个要素出发,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表现出与目标相一致的能力,即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思路。

知悉了表现性任务的构成要素后,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时,应当主要从进行任务分析、设置问题情境、撰写任务指导语、修改完善这四个环节展开。初步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在判断自己设置的表现性任务质量好坏时,可从是否真实(即设置的情境能否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相关联、是否真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可靠(即表现性任务是否是可行的,学生能否做得到)、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三点出发。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笔者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理解,将表现性任务设置如下:

1.内容:认真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合教师讲解的相关背景,想象故事发生的环境以及作者所经历的不幸事件。现在你是一个诗歌讲解员,要向别人讲解这首诗,选择一种你所擅长的形式将其简要讲述出来。

2.规则:以4 人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组内统一表现形式,合作完成任务。

3.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制作讲解的演示文稿,最后组内民主推举一人作为最终的成果汇报人。

4.支架问题:你需要充分熟悉这首诗的内容,能用流畅的语言讲述出来;选择的形式可以是任何你所擅长的,如简笔画、剧本等;最终作品要符合原诗逻辑,思路清晰、用词准确。

(三)以自主学习为目的,开发评分规则

在表现性评价目标及任务设计完成后,如何判断学生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质量的高低就成了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上述问题的明确不仅能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且可以让学生知晓自己在完成任务时所处的学习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不足,使学习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感,有助于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一个完整的评分规则应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表现维度,即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学生某一表现性任务完成的质量。这一点要求教师对所教授学科、对学生水平十分了解。第二部分是表现等级,是在表现维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维度划分不同的水平。表现等级的制定应体现层层递进,如A、B、C、D,起步、发展、熟练、卓越,1、2、3、4等形式。第三部分是描述符,即每一个维度对应的每一个等级下,对这个维度的等级进行的描述,应该尽可能详细可操作。第四部分是样例,即教师提供给学生参考和对照的示例。一般来说只需提供一个最高或最低等级的表现性样例,或者详细提供每一个表现等级对应的样例,以供学生参考和对照。但也并非所有的表现性评价都必须提供样例。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熟知课标、教材、学情等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可将评分规则制定如下:在起步水平,学生能够运用“快速阅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初步阅读整本书,能够大致梳理整本书的情节;在发展水平,学生能够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提取文中关键信息,梳理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情节发展的进程;在熟练水平,学生能够运用七年级所学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书中体现出的科幻和想象色彩;在卓越水平,学生在仔细阅读完整本书,分析完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能够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关于此书的见解。

结语

总之,表现性评价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世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也并不是最完美的一种,关键是要提高评价方法和评价目标的匹配度。若是强调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即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情况,那么以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纸笔测验无疑是快捷准确的评价方式;而若是强调素养和能力的培育,那么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多元评价体系则更加适合。当下要做的正是改变过去为评价而教学的错误理念,贯彻为发展而评价的思想。[7]唯有如此,才有机会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促进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

猜你喜欢

表现性初中语文目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