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探究
2024-05-14陈麟煜
陈麟煜
摘要: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是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特点。本文以“为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为驱动任务,进行初中语文说明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实践中,以解决“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文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开展过程性创新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实用性阅读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关键词:任务驱动;情境化;语文核心素养;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跨学科学习的课程形态。基于“新课标”和“双减”要求,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发现、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即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索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提升文化自信素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文明印记”为主题,介绍了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等内容。该单元旨在让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为增强学生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趣味性,切实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笔者结合深圳古建筑文化特色,开展了《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为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真实情境,激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兴趣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主要针对记叙文和说明文教学,而学生对说明文阅读兴趣不浓,开展情境化教学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性学习活动,以生活情境为驱动,以说明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载体,结合深圳永兴桥探究和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展说明文阅读与交流教学。
该单元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重回繁华》等说明文,我们据此设计了“我为深圳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说明文知识,探秘永兴桥,并为它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永兴桥是深圳市仅存的一座三孔清代石拱桥(1785年),是深圳靓丽的古建筑名片,体现了古代深圳人的智慧和匠心,见证了深圳的历史变迁。在“我为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检索资料,了解文化遗产分类,设计实地考察方案、访谈表和问卷调查表,实地考察和整理资料,学习运用说明文知识撰写申遗报告书,组织班级模拟答辩会。这种开放的“语文学习场”,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实现跨学科跨媒介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任务驱动,优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过程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发展型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就是要实现教学情境化,学习任务问题化。因此,以学习任务解决为主线,营造真实生活情境,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化说明文教学过程,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融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我为深圳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心任务是“申请”,依次设置三大阶段性驱动任务:
任务一:实地考察,探秘永兴桥
我们根据省文物保护单位申请书的基本内容要求,将学生分为测绘组、人文组、历史组和美学组四个小组,小组内人员通力合作,依据各自任务的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实地考察。在考察前,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并确定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和访谈提纲:或设置针对性问题,了解掌握人们对永兴桥的认知程度、保护永兴桥的相关看法和建议;或与当地居民、商贩访谈,了解永兴桥的名人轶事以及永兴桥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辐射作用。
任务实施中,各组各司其职,活动精彩纷呈。测绘组综合运用了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对永兴桥进行实地测量和考察,获取了对永兴桥直观的认识,并在考察中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永兴桥可以屹立数百年不倒?通过深入探究,学生分析出拱桥的物理受力情况以及日常维护等因素;人文价值组实地考察了永兴桥所在地的曾氏祠堂,挖掘并整理出了曾氏家族的“大学家风”、有关永兴桥的古诗、故事或传说。历史组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深入社区,结合文献和人物访谈形式,全面了解整理永兴桥的历史变迁。美学价值组则重点关注永兴桥上的石刻狮子以及文案图示,对其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进行全方面的描述和说明。核心任务的引领,使学生获取了为永兴桥申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献查阅、语言沟通以及审美鉴赏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任务二:模拟答辩,解密永兴橋
解决为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关键是发掘永兴桥的建筑文化内涵,而模拟答辩就是提炼永兴桥文化内涵的重要实践活动。为此,教师指导各组学生研究前期实地考察获取的资料,学习归类、整理、汇总。答辩环节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怎么样才能把永兴桥的历史、现状、特点以及意义等,在有限时间内准确简明地告知观众?什么样的展示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什么样的证据和逻辑才能让听众信服并觉得舒服?这样的答辩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因此,学生非常重视并非常享受该环节。他们自主研究答辩内容、要求、呈现技巧、临场应对及礼仪表达等,学会了筛选信息、突出重点、课件美化以及应变策略等实践能力。模拟答辩过程十分流畅,同学质疑应对自如。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充分说明永兴桥的过程,深化了说明文知识的学习,培养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三:撰写报告,述说永兴桥
经过前两个任务的训练,学生对永兴桥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为撰写申报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答辩成果,撰写申遗申报书,学生们都能够轻松完成,将永兴桥的历史概况、技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人文内涵,进行了充分呈现。但是,申报书中重要一环,就是撰写“项目概况”,而“项目概况”实际就是关于永兴桥的说明文写作。基于任务一和任务二中对永兴桥的认识,再结合前期所学的说明文单元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恰当的顺序和方法,凸显了永兴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撰写报告书的过程,也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语言准确简明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习得语文关键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自己真实的实践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体悟深圳古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文化自信素养。
三、创新评价,提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质量
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为永兴桥申请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并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尝试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首先,发挥“家校社”的联动作用,提高评价主体的深度和开放度。在“模拟答辩”环节,设置了学生评审团、教师评审团、家长评审团以及场外专家评审,让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到学习评价中。发挥多元评价的积极作用。在“项目说明撰写”中,学生根据评价量表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再进行生生、师生互评,充分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他们的批判思维、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模拟答辩”学生评审团,构建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使学生在评价他人中,提升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合作共赢的学习生态。引入家长评价环节,不仅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促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而且有利于形成“家校共建”的氛围和机制。教师和专家评审团的客觀评价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探究。
其次,拓宽评价内容的维度,对学生进行多视角立体化的学习评价。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标的要求,“模拟答辩”中从“项目价值”“答辩内容”“保护计划”“答辩技巧”等角度展开,不仅关注学生文化认知理解,还注重学生答辩技巧和答辩礼仪的评价。此外,通过“资料搜集”“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维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参与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可以改变“唯分数论”的困境,促进“减负提质”和“新课标”要求的真正落地。
此外,多样性立体化评价的成果,在现场观察、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实践活动中得到彰显,如“文创”产品的制作和展示、视频的制作、模拟答辩、申报书的撰写以及话题作文的写作等,这些既是学生学习的支架,也是对他们学习评价的过程,更是学生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任务驱动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是践行语文新课标理念的重要路径和策略,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实践,为建构新课改新思路和新经验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