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解读
2024-05-14林启华
林启华
摘要:文本由词语组成,每个词语就是一个概念,词语的组合就是概念的组合。词语组合不是各个概念意义的叠加,而是新的意义的生成。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词语的组合存在着糅合型与搭截型两类,它们在生成意义时有着各自的心理特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是语言运用中的重要规律。我们利用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规律,针对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截搭型文本采取一些教学解读的策略。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语文教学解读;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学生要想形成语言经验,养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语言运用中概念之间相互整合时的心理特点与内在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语言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一、概念整合的理解
(一)什么是概念整合
概念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人创造出来,表征着某个事物,也是对某类事物的范畴化,也就是人在大脑中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打包的结果。我们说话时,实质上在说着一个个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一个集合,如,我们指着一棵树说,“这是一棵松树”,而“松树”这个概念包涵着无数棵树。也就是说一个概念是一个变量,一个空间。概念并没有与某个事物相对应,它恰恰对应着某类事物。
整合指集中不同的意見或事物,对它们重新统合,成为新的整体。如将不同颜色调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颜色,把不同的矿物熔炼成新的物质材料,把数个思想锤炼成一个新的思想。整合既是人类生存、生产、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又是人类的基本思维。
概念整合指:“人类把来自不同的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2]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与认知方式,它的实质是空间的整合,是许多空间进行了新的融合。概念整合在一起,不是概念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概念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新的概念空间,类似于一种“化学变化”,生成新的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一个概念相当于一个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涉及到四个心理空间,它们是: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抽象信息,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而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要通过跨空间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生成空间。生成空间的形成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一个层创结构,层创空间要通过自身的组合、完善和扩展而建构原来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信息、新意义和新知识。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一环扣一环地彼此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这些概念整合网络,是人们认识世界、形成思维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从而人类可以生成创造性思维,产生出新的意义。
如:“这个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屠夫。”此句中“外科医生”和“屠夫”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输入空间,它们在类属空间中共有一个抽象结构:外科医生与屠夫都用刀子对某个人或某个动物进行解剖。在合成空间中,两者形象与动作进行组合,屠夫的动作投射给外科医生,屠夫解剖动作的特点是:运用大型的刀具,解剖出来的肉体或器官是大块的,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是医生解剖人体时,工具是小型的,精致的,解剖人体是细微的。投射后,我们知道医生在作屠夫一样的解剖,违背了医生的特征,他把人体当作动物来解剖,用的器具是针对动物的,医生的角色发生了错位,这样完善信息后,扩展出新的信息:这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非常粗糙,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
再如:“故都的秋”短语中存在多重概念整合,“故都”存在两个不同的概念:“故”和“都”,它们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以前”和“都城”,“故都”是北平这座城市的特征,说北平是故都,而不说它的名称,能突出北平这座城市的特征,起到一定的表达效果。“故都的秋”由两个输入概念组成,一是“北平”,一是“秋”。传统语言学认为这个短语是限定语加中心词构成的偏正结构,这种静态的分析,遮蔽了这个短语丰富的含义。如果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看,“故都”是输入空间一,它包含一定的文化框架:北平,北方的一座城市,一座都城,多个朝代的国都,曾经的繁华,国家的象征。“秋”是输入空间二,它包含着与秋相关的特征:萧瑟、悲凉的季节,文人喜爱吟咏的季节,最易触动文人情思的季节。
与“外科医生”和“屠夫”的相似关系不同,“故都”与“秋”是相关的关系。“故都”与“秋”组合成类属空间为地点与时间的结合,也就是截取了故都在秋的时令上的景象,完善两者的信息,扩展出新的信息:作为都城北平的萧瑟、悲凉的秋季。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故都”对“秋”限定、修饰,或者“秋”对“故都”的限定、修饰,“故都的秋”由两个输入空间组合后生成全新的意义,就像“书虫”“人妖”“黄酒”“植物人”“车库”,等等。
(二)概念整合的类型
语言学家沈家煊把概念整合分为“糅合”和“截搭”两种类型,他认为,“糅合就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就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3]糅合,是将两件相似而不一定相关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如“这个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屠夫”,这句话整合着两件事情,“外科医生给病人施行手术”和“屠夫屠宰牲口”,它们有一定相似性,但是不相关。
截搭,是将两件相关而不一定相似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如,“车库”一词,“车”与“库”,它们没有相似性,但在空间上,它们联系在一起,车要存放在库里,因为空间上的关系它们被压缩在一起。
区分糅合和截搭,关键在于概念空间一和概念空间二之间的相似还是相关。好比一个概念ab,另一个概念xy,如果a和b之间的关系对应于x与y之间的关系,是“a:b=x:y”这样一种对应格局,那么概念ab与概念xy之间的关系相似而不一定相关,是一个糅合型的整合。
如“书虫”,a(人)b(读书);x(虫)y(吞食叶片)。人与阅读的关系对应着虫与蚕食叶片的关系,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对应格局,即两个概念ab和xy的关系是相似而不一定相关,因此,“书虫”的整合方式属于糅合型整合。如果整合概念ab与概念xy有一定联系,形成一个“ab-xy”的线形链条,即二者相关而不一定相似,是一个截搭型整合。如“车库”一词,概念空间一“车”与概念空间二“库”,分别属于车辆和仓库,它们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它们并不相似,因此,可以把“车库”看作由两个概念空间截搭而成。
(三)糅合型的概念整合类型及意義生成
糅合型的概念整合是常见的整合类型,按照福柯尼尔和特纳的思想,此类概念整合可以划分为四种: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
1.简单型概念整合
在简单型整合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角色,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相匹配。如:“李总是李小刚的父亲。”在这句话中,输入空间一是“家庭”的框架以及“父亲”和“儿子”的角色。输入空间二是“李总”和“李小刚”两个具体元素。“父亲”和“李总”以及“儿子”和“李小刚”形成了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匹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简单型网络整合模式。再如:“痴儿了却公家事”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官府”的框架以及“官吏”的角色。输入空间二是“太和县衙”和诗人两个具体元素,“官府”和“太和县衙”,以及“官吏”和作为县令的诗人形成了对应关系,在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了匹配。
2.镜像型概念整合
镜像型整合中,存在着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含有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所有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因此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常能够一一匹配,形成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就是映射,包括三种模式: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是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领会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语用函数映射是指两个本身有联系的相关事物通过一个语用函数相互映射。图式映射是将具体情境中的值填充到抽象图式的空档中去从而生成意义。如:
(一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妻子在一旁唠叨不休,后来,有一条鱼上钩了。)
妻子:这条鱼真够可怜的。
丈夫:是的,只要它闭嘴,不也就没事了呀。
输入空间一是一条鱼上钩了,空间元素有“鱼、张嘴、上钩”等;输入空间二是有妻子在一旁的唠叨,空间元素包括“妻子、唠叨、让人厌烦”等元素。从两个输入空间中得到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是“行为者某个特定行为导致特定结果”。四个心理空间共享的框架是“行为者动口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在合成空间组合步骤中,“鱼”与“妻子”,“张嘴”与“唠叨”,“上钩”和“被厌烦”相对应,认知框架告诉我们“鱼张嘴导致它被钓上来,造成生命的终结”,以此来完善“组合”步骤中的意义。再通过“扩展”步骤来完成“妻子也像鱼那样嘴动个不停,也不会得到好结果”的意义生成。
再如,“在冯友兰的追问下康德无言以答”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冯友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发问”,输入空间二是“康德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两个输入空间都提供谈话的框架,两个框架相同,只是各自的元素不同,一个是冯友兰,一个是康德。通过组合,两个进行跨时空的对话;通过完善,调用生活经验的辩论的框架;通过扩充,得到辩论的具体情景和辩论的胜负结果,最终得到意义:就某一个问题,冯友兰战胜了康德。
3.单域型概念整合
单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
如,“联想重拳出击戴尔”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联想在商业上出击戴尔”,输入空间二是“联想重拳击打戴尔”,空间一的框架是商业战争,空间二的框架是拳击战斗,两个空间中所含的框架截然不同,“拳击战斗”的框架最终投射到整合空间,并触动句意的生成,“商业战争”的框架提供“联想”和“戴尔”这两个元素,“联想”在“商业战争”中的特征无从知晓,全凭“拳击战斗”的特征来呈现。经过“组合”“完善”“扩展”等环节,生成“联想公司有效实施了对戴尔公司不利的竞争行为”的意义。
再如,“老王是个书虫”中的“书虫”一词,传统语言学理解为,“书”是修饰、限定“虫”,说明“虫”的性质,这种解释简单机械,因为这个词不能理解描写“虫”的。我们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对这个词进行理解,则较为透彻。输入空间一“书”,属于与书相关的文化知识框架,“书”有“知识载体”“供人阅读”等特征;输入空间二“虫”,属于与“虫”相关的动物框架,“虫”具有“爬行”“吃东西”“有生命”“啃着叶片”等特征。通过组合,书与虫在空间上进行压缩,虫与书进行结合;通过完善,我们调用虫啃叶片的知识框架,就想到两个空间共同的结构是虫吞食着书;通过扩展,虫的生命体对应着人,书对应着叶片,产生“人像虫吃叶片一样热爱啃书本”“勤奋学习”的意义。“老王”的特征全凭“书虫”的特征来呈现。
4.双域型概念整合
双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同时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
如,“那些建筑是堆豆腐渣”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建筑行业中的建筑物”,输入空间二是“食品行业中的豆腐渣”,建筑物必须具备“坚固”“高耸”“结构成型”等特征,而“豆腐渣”具有“松散”“破碎”“无凝聚力不成型”“不牢固”等特征,两个框架是不同的,把豆腐渣的框架投射到建筑物上,那些建筑物存在“松散”“破碎”“不牢固”的特征,与建筑物本来的特征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生成“那些建筑物质量极其低劣”的意义。
再如:“临时工”一词,现指代“替罪羊”。临时工和替罪羊之间本来毫无关系,网络上却赋予“临时工”是“替罪羊”之意。“临时工”和“替罪羊”这两个空间域,“临时工”指与固定工、合同工相对的一种用工形式,一般是指没有合同期限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替罪羊”指替人承担罪过的羊。两者之间相似之处是“没有地位,任人宰割,弱者”,但不相关,临时工是人,替罪羊是动物。把“替罪羊”的特征投射到“临时工”上,讽刺社会中一旦有人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就推托说“他们是临时工”的不正常现象。
(四)截搭型的概念整合类型及意义生成
截搭型也是常见的概念整合类型,通常兩个具有相关性的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意义。
如:那个孩子跑丢了一只鞋。
输入空间一,那个孩子在奔跑;输入空间二,那个孩子跑丢了一只鞋;两个事件之间没有一定的相似点,而存在着因果关系,形成一种截搭的类型。因果关系使两个事件得以组合,通过完善,我们借用关于“奔跑”的框架;通过扩展,孩子跑丢了一只鞋,他居然没有停下来拾起来,穿着鞋跑是很舒服的,光着脚跑一定很痛苦,一个“极速奔跑”的框架投射到“那个孩子在奔跑”,从而生成“那个孩子奔跑时的急速、紧张”的意义。
再如:我把他踢出了三丈远。
输入空间一,我把他踢了;输入空间二,他跌出了三丈远。两个事件之间没有一定的相似点,而存在着因果关系。在因果组合之后,通过完善,我们调用“踢打”的框架;通过扩展,他跌出三丈远,是受到极大力量,才能出现的情况。从而生成“我用巨大的力量踢了他”的意义。
如果从相似性与相关性,我们可以把概念整合分为糅合型与截搭型。我们也可以把截搭型看作糅合型的镜像型整合,因为截搭型的概念空间没有相似性,只有相关性,但它们的四个空间都是在同一框架之下。如“那个孩子跑丢了一只鞋”的各个输入空间,共存在着一个“极速奔跑”的框架。
无论是糅合型还是截搭型,它们都存在着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均要经过“组合”“完善”“扩展”三个环节生成意义。
二、概念整合理论对语文教学解读的重要作用
(一)加深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时,总要借用一定的语言组织形式,即表现手法。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荷花的清香,为了形象生动地把这种清香表现出来,他借用了通感的手法,从听觉呈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特点:高远、微弱、时断时续,从而来表现荷花的轻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如果从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意义生成深层的心理。这句可以视作单域型的概念整合,“荷花的清香”是概念空间一,“歌声”是概念空间二。“荷花的清香”是描写对象,为了把它的特征说清楚,就借用“歌声”。“歌声”有高远、微弱、时断时续的特征,投射给“荷花的清香”,生成“荷花的清香”的轻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征。
概念整合理论有较大的包容性,单域型概念整合还可以用来理解比喻手法的句子。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从比喻的修辞角度分析,诗人把“柔情”“佳期”比喻成“水”“梦”,形象生动表现“柔情”的缠绵、不断,“佳期”的恍惚、梦幻。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可以把“柔情”“佳期”视为概念空间一,“水”“梦”视为概念空间二。“水”连绵不绝、温和柔美,“梦”没有逻辑、破碎、模糊,它们的特征投射到“柔情”“佳期”上,形象地表现出“柔情”“佳期“的特征。
再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意思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为你打开。在修辞手法上,此句为偶句互文,可以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前后两句在互相补充映照后,既说明诗人平时寂寞冷清,也表现朋友到来时的兴奋欢愉之情。如果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可以把此句视为镜像型概念整合,“花径不曾扫”“蓬门不曾开”视作空间概念一,“花径为客扫”“蓬门为君开”视作空间概念二,借用“扫地”“开门”的框架合成两个空间,在“不曾扫”到“为客扫”,“不曾开”到“为君开”变化中,显示诗人平时的冷落,表现诗人在朋友到来喜出望外,十分高兴的心情。
(二)拓展文本解读的路径
概念整合理论有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截搭型等,熟悉了各种概念整合的深层规律,在解读文本时打开了一条路径,根据概念空间不同特征,把一些文本与概念整合类型相对应,可以把状物类文本视为单域型概念整合,把写景类文本视为双域型概念整合,也可以把叙事类文本视为截搭型概念整合。可以由此切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思想。
如《李凭箜篌引》一诗,诗人借用各种具体意象来描摹李凭演奏箜篌的美妙。我们可以把乐声视为单域型概念整合型的空间概念一,把一系列的意象作为空间概念二。“凤凰玉碎”“芙蓉泣露”“香兰欢笑”的特征映射乐声的内容,再用“行云为之静止、江娥为之啼哭、神女为之悲秋、老鱼为之跳跃、瘦蛟为之起舞、吴刚为之不眠”等意象的特征来映射李凭弹奏乐曲的神奇效果。在解读时,先来分析概念空间二中意象的特征,再把它们与乐曲的声音相合成,生成乐曲的特征,从而呈现弹奏人的技艺高超。
又如《登岳阳楼》一诗,描写洞庭湖分割吴楚、映照日月的恢宏气象,又写诗人孤舟老病的漂泊之苦,以及对时局动荡的忧痛。诗人先写景后抒情,触景生情,整首诗可以视为双域型的概念整合。前两联为概念空间一,有自己独立的框架;后两联为概念空间二,也有自己独立的框架。诗人登上岳阳楼观望浩渺的洞庭湖,壮阔宏伟的湖水使诗人感受到洞庭湖把吴楚分割开来,日月在湖面上日夜的浮动。诗人由此想到自己与亲朋的分离,国家战乱与分裂,百姓没有安定的生活。景象与人事相互映照,突显诗人的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教学解读策略
(一)抓反差生成镜像型文本意义
在生活与阅读中,概念是相对的,我们既可以把某个词语看成一个概念,也可以把某个语意群看成一个概念。因而,我们既可以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生成词语的意义,也可以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生成句群以及文本的意义。
当一组句群中两个输入空间均提供框架,并且两个框架是相同的,只是各自的元素不同,并且一一对应,形成镜像型整合。
如,《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诗句:“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这些诗句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和“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为伍”。输入空间一包括“雄鹰或雪豹”“在锈蚀的岩壁上”“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的快慰”,输入空间二包括“小得可怜的蜘蛛”“在锈蚀的岩壁上”“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的快慰”,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渴望的空间与真实的空间相互对应着。在类属空间中,包含着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为:“在锈蚀的岩壁上与我为伍”。通过组合得知,诗人渴望的情景与事实的情况进行整合;通过完善得知,诗人渴望有一只雄健的、有力量的动物与自己为伍,希望自己攀登高峰的壮举得到英雄承认,也渴望英雄给予鼓励,从而增加继续前行的力量,而诗人希望落空,陪伴他的只是微小人物的沉默;通过扩展,诗人的希望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明他攀登所获得的成果与付出痛苦,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赞扬,也没有人给予鼓励,诗人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一个小人物所碰到的一切。
再如,《燕歌行》(并序)中的诗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句中有两个输入空间“战士阵前拼命杀敌”和“将军在军帐里听歌看舞”。输入空间一包括“敌人来势猛烈”“战场上”“拼命厮杀”“死亡一半”,输入空间二包括“敌人来势猛烈”“军帐里”“听歌看舞”“生命犹存”,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为:“沙场征战”。通过组织、完善、扩展,面对着激烈的战斗,战士们的表现与将军形成极大的反差,表现诗人对将军不负责任、昏聩误国的强烈谴责,以及对战士为国效命的赞扬与同情。
(二)抓隐喻生成单域型文本意义
在词语、句群及文本的意义生成中,单域型整合也是常见的整合模式。以词语、句群为整合单元,同样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通常是关于具体物的空间,另一个是关于抽象事物的空间。具体事物空间将自己的组织框架投射至合成空间,而抽象事物的结构也被投射到这个已经在合成空间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组织框架之中,并获得具体事物的组织框架,使两个输入空间的重合的元素呈現出映射关系。同样以类属空间为基础,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方式形成层创结构,生成新意义。
李煜的《虞美人》末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通过单域型整合生成意义。这是李煜的绝命词,他原先是南唐帝王,现在是北宋的囚徒,屈辱、不自由的生活,物是人非的境况,触动他内心的幽怨、悲凉,复杂难遣的忧愁无法形容,只能借用“一江春水”表达。两个输入空间“愁”和“春水”,在类属空间形成的抽象结构为“某物多”,“愁”与“一江春水”放在同一个属性框架之内并且两个空间的元素形成映射关系。春天雨水多,也是江水暴涨的时候。“愁”的“重”对应着“春水”的沉重,“愁”的“多”对应着“春水”的无穷无尽,“愁”的“长”对应着“春水”绵长,“愁”“来得猛”对应着“春水”滚滚流势。词人此刻满怀“愁”绪,完全是一个抽象事物,无形无象,是一个抽象框架,无法形容,而“一江春水”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有形有势。两者整合在同一个属性框架内,“一江春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无形的“愁”被投射到这个已经位于合成空间的“一江春水”的组织框架内,于是“愁”便有了和“一江春水”相同的组织框架,从而“愁”与“一江春水”被置于一起,“一江春水”的特征即为“愁”的特征,“一江春水”的无边、绵长、幽远、沉重、喷薄、奔腾特征,投射给“愁”,通过这样完善,此刻词人的愁绪就是幽远绵长、沉重无边、汹涌喷薄的。在扩展后,就能感受到词人在国破家亡、生不如死的境况下内心的无比痛恨、愁苦。
单域型整合在诗篇与语篇同样十分常见,以一个具体的空间和一个抽象空间组成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组织、完善和扩展三种方式生成意义。如李商隐的《锦瑟》作为无题诗,解读难度较大,在主题思想上历来倍受争议。如果从概念整合视角来看,可以把整首诗看成单域型整合,容易理解诗歌思想情感。“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情”可以视为输入空间一,前三联对锦瑟的描述以及四个典故的运用可以视为输入空间二。“情”是个抽象物,在它产生时,就已经茫然失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只能通过输入空间二来分析。输入空间二由多个意象组成,这些意象也是多重概念的整合。“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思华年”,思念着青春年华;“无端”,没有来由的生成了一种情感;“五十弦”,思绪繁多,思念沉重。“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是庄周,他不知是自己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庄周这种境遇具有虚幻、迷茫、难以确定的特征,它们投射给“情”,这种情感就具有虚幻、迷茫、难以确定的特征。“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思念故乡,悲痛到泣血的程度,即使化身为杜鹃,仍然昼夜哀哀鸣叫,这种痛彻心扉也投射给诗人此情的“情”。“沧海月明珠有泪”,在苍茫广阔,纯洁明亮的意境中把痛苦化为贵重的珍珠,这些纯洁、幽远、珍贵的特征投射给“情”。“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中晴天日出,烟雾漂荡之处,蕴藏着晶莹美玉,意境中飘忽、迷蒙、晶莹、美好的特征又投射给“情”。诗人通过众多意象来描述这种“情”,即对往事怀着悲痛、迷离、眷念、美妙的复杂情感。
(三)抓映射生成双域型文本意义
双域型整合与单域型整合一样,两个输入空间里都有自己的组织框架,但单域型整合时,一个输入空间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而双域型整合时,两个输入空间均有部分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里。如《江雪》属于双域型的整合模式,输入空间一为“冬天”,输入空间二为“钓鱼”,这两个空间在组织框架上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后者是人类的一个普通行为。在合成空间中,输入空间“冬天”呈现出部分组织框架,输入空间“钓鱼”也呈现出部分组织框架,组成“冬天的场景”+“钓鱼的行为”构成了层创结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无比广大的世界,都处在苦寒绝迹的状态之中,没有声息,没有生命,这是一场从未见过的严寒的冬天。“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生命绝灭的世界中,一个老翁存活着,他还在悠闲、安静地垂钓,一位意志顽强、孤傲淡定、超然物外、沉醉自我的老者形象呈现眼前,严冬的场景烘托了他的形象,一人独钓的行为完善了他的形象,“冬天”与“钓鱼”两个空间相互映衬,同时相互映射,“鸟飞绝”对应“孤舟”,“人踪灭”对应“独钓”,它们共同塑造了渔翁的形象。
再如,《登高》也属于双域型的整合模式,输入空间一为“秋天”,输入空间二为“登高”,这两个空间同样一个是季节,一个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组织框架上同样有很大的区别。在合成空间中,输入空间“秋天”呈现出部分组织框架,输入空间“登高”也呈现出部分组织框架,它们形成一个“秋天的场景”+“登高的行为”层创空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是秋天,但天气十分寒冷、萧索、凄清,风势凶猛,水落沙白,落叶飘下,长江寒流滚滚,猿猴哀鸣,鸟儿徘徊。这是一个万物凋零,生命哀痛的情景,但诗人依然要在重阳节登高远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的生命同样也濒临深秋,他年老多病、独孤困顿,纵然漂泊他乡,重病衰颓,诗人依然要登上高处,借重阳佳节表达内心的祈愿。在古代,重阳节属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上高山,插茱萸,喝菊花酒来躲避重九的邪气。但诗人登上高处,感受到秋天的萧杀,想到自己的穷困、衰老、孤独,他痛苦、失落。诗人在生命的尽头流露出内心的挣扎,在他悲痛的内心涌动着对未来的期望。“秋天的场景”烘托了诗人的形象,“登高的行为”又展现着诗人内在的力量,生命的顽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四)抓联系生成截搭型文本意义
有时,概念之间关系不只是相似的,还是相关的。相关型的概念整合,多是共有一个组织结构,因为因果、时间、空间、特征、范畴、意图等关系进行压缩而生成新的意义。
如《古诗十九首》中一首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作为概念空间一,“采”作为概念空间二,它们通过因果关系整合在一起,“涉江”是为了“采芙蓉”。而合成空间,形成一个“涉江”到“采芙蓉”的动态画面。通过生活中采摘芙蓉的认知框架,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一幅采摘芙蓉花的画面。乘舟渡江,展现采摘不易,突出芙蓉花的艳丽,表达主人公对芙蓉花的喜爱之情。“兰泽多芳草”,江边低湿的地方生长着芬芳的花草,通过空间关系与第一句进行了整合,用芬芳的花草来烘托芙蓉花的绚丽芬芳。“采之将遗谁?所思在远道。”通过时间关系,与前两句进行整合。第一句来采芙蓉,而第三句是说已经采到芙蓉花,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展现前后事件的过程。三四句通过意图关系进行概念整合,“采之”是为了“遗”一个人,结果所思念的人,也就是采摘了芙蓉花后所赠送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意图与他“采”的行为、心理、情感紧密相联,“采芙蓉”是为了赠送给自己所喜爱的人,而此时意图落空,采摘了芙蓉花可无法赠送给所喜爱的人。花的艳丽映射所喜爱人的美丽,送花表现对喜爱人的深厚情感,而花采摘后却无从送达,在希望落空后,主人公的情感由“爱”转化为“思”。“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通过时间关系,花无法赠送,思念的人不在眼前,主人公必然抬眼遥望故乡。通过空间关系整合“故乡的路途”,主人公眺望故乡而道路“漫浩浩”,芙蓉花无法送达,思念的人也无法相见,内心产生无奈与忧愁。“同心而离居”,通过特征关系进行整合,主人公与所思念的人相互爱念,但离别千里。“终老”又在时间上进行整合,说明他们永远不能相见,“忧伤以终老。”进一步加重了痛苦与哀伤。在概念不断整合中,主人公的情感由喜悦到忧愁,再到悲伤,最终哀痛,逐步变化,不断加深。
概念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概念的意义是语篇意义的基础。概念组合将产生出新的意义,概念组合意义的生成自有其内在的规则。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的组合存在著糅合型与搭截型两类,它们在生成意义时有着各自的心理特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我们利用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规律,发现了文本的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内在机制,借助概念整合中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截搭型四种类型,设计一些教学解读的策略,提高教学解读的成效。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3]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5.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认知背景差异化发展的语文教学解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31000202B)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