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书馆资源丰富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2024-05-14薄兴
薄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其文化自信是关乎民生社稷的重要使命。小学作为学生思想认知启蒙的关键时期,将文化意识塑造置于教育教学首位,唤醒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极为必要。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是学生认知世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依托图书馆丰富的资源,组织多元阅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立足不同视角感受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一、演绎故事:体验式阅读活动
阅读是一项依赖于主体自觉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并进行深度思考,是提升阅读实效性的关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教师组织演绎式阅读活动,注重阅读过程体验,引发学生主体与阅读文本的深度对话,使其理解文本内涵、形成深刻的阅读感悟。例如,教师设计“革命故事”体验式阅读活动,将阅读内容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故事主题,如重现长征岁月、讲述革命英雄事迹等。以图书馆为“主阵地”,围绕主题搜集有关阅读素材,并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与深入研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筛选、提炼素材,搭建革命故事框架,明确故事的推进主线、主要人物和事件,编写演绎剧本。其次,小组成员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将阅读文本转化为情景剧。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优势分配角色,音色优美的学生负责旁白、表现力强的学生承担主要角色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排练,修正故事情节与角色状态。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将学生的最终演绎情况拍摄下来,进行集体观看与研讨,分析每个小组的优势与不足,交流故事展现出的革命精神。通过集体建构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由感性体验引申为理性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背后反映出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二、诵读经典:主题式阅读活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经典诵读是引领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不失为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组织主题阅读活动,实现对课程教材的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丰富文学积累,开阔文化视野。例如,教师以“跟着古诗词去旅游”为主题组织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借用古诗词的“眼睛”去看世界、品人物。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想要认识的城市,在图书馆中搜集有关这座城市的古诗词。例如,关于济南的古诗词,《阳关曲》《咏大明湖》《灵岩寺》《趵突泉》等。又如,关于北京的古诗词,《登幽州台歌》《望蓟门》《寄穆侍御出幽州》《北风行》等。教师让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分析诗文中的景色特点和人文风情,感受寥寥数语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其次,学生以搜集的古诗词为原点,进一步拓展阅读素材,引申出关于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的探索,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诗词手抄报,融入自己对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联合图书馆管理员为学生提供支持,如讲解怎样利用线上检索功能更加快速地找到所需书籍。又如,介绍图书馆的功能分区,便于学生锁定查阅范围等。
三、感悟文化:研究性阅读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分支,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阅读相融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例如,教师提出研学议题“苏轼与李白的巅峰对决,谁才是千古第一才子”,将两位极具代表性的诗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古诗文的多元化创作视角,相同主题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风格,促使学生在阅读思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教师借助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学生的研学离不开大量资源的支持,苏轼与李白所创作的诗文不胜枚举,依托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以及便利的线上检索功能获取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围绕主题对诗词进行分类,找到对比分析的着力点。例如,对于相思的描写,李白用“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苏轼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李白的豪气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苏轼的豪气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李白眼中的月亮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眼中的月亮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次,教师利用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研学场所。图书馆不同于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独立且安静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同时浓厚的阅读氛围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读者自修室展开交流与辩论,阐述自己心目中的千古第一才子,并以搜集的素材和对比分析结果作为佐证依据,引发认知与思维的碰撞,推动深入阅读。
四、赏析名著:整体性阅读活动
新课标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构建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要求。整本书阅读强调整体性、关联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培养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众多,为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赋予了更多可能性。教师以名著作为选题,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从中获得方法启示与情感体验,形成开阔、深刻的文化意识。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首先,学生的课外阅读容易出现囫囵吞枣式的散漫阅读问题,学生读完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并未提取有效信息,影响阅读效果。针对此情况,在读前,教师向学生渗透笔记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要点、疑问、感悟随时标注或记录下来,培养其阅读习惯,强化其积累意识。其次,由于整本书阅读内容多、时间长、难度大,教师应注重阅读过程指导与读后拓展。从过程指导角度而言,教师与图书管理员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帮助。例如,教师根据《西游记》的阅读难点提供辅助性的材料,并开设答疑教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从读后拓展角度而言,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主线梳理书籍内容。例如,总结《西游记》中的人物;汇总八十一难;绘制取经路线等。教师让学生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加工与重塑,将整本书读薄、读透。
五、文以载道:实践性阅读活动
《通书·文辞》中提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学作品并不是文字的随意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语言逻辑展现主题意义,说明某种道理或传递某种观念。阅读同样不是文字的简单输入与输出,而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何引导学生读出个性化的感悟并使其透过文本感知文化的内涵是教学指导的要点。教师充分发挥图书馆环境、资源与服务的优势,组织读写结合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有所感、有所得。首先,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例如,《桥》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形象,展现了舍己为人的民族精神。同时,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易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以此为着力点,推荐课外读物,如讲述旅行者在柏林夜晚迷路故事的《在黑夜里》。教师通过相同体裁、不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延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并坚定其文化信念。其次,教师布置读后随笔任务,可以是围绕文化主题写一篇微型小说,可以是写读后感,也可以是结合主题意义的扩写、改写,完成对文本的再创造。教师通过读写结合活动激活图书馆的辅助功能,推动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是深化学生文化感悟的重要载体,而图书馆则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师应利用图书館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备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利用图书馆资源丰富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JYZB2205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