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读学写,读写共生
2024-05-14邹琳
邹琳
【摘要】“读写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意味着读写关系的重新建构。本文以部分统编版教材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融合;读写共生
所谓“读写融合”,是指“读”和“写”相互联结、转化、渗透,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生共长。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读写融合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以文本为基点,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共同寻找适切的读写融合训练点,实现读写共生。
一、向读学写,模仿练表达
模仿是学生向读学写的首选途径。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把握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从而运用语言。
(一)模仿句式,让表达丰富多样
模仿教材中典型句式,既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有效练习语言表达。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生动地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鱼儿:“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有的……有的……”学生仿照句式,依据教师提供的图片,發挥想象,便可再写出更多鱼的不同特点。“有的浑身漆黑,游速极快;有的长着两条长长的胡须,看起来像鱼中智者;有的长相丑陋,让其他鱼不敢靠近……”学生在内化文本表达方式的同时,也提升了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模仿片段,让表达贴近生活
相较于模仿句式,片段的模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把握句子与句子间的交互性和逻辑性,从一句到一段,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要求也更高。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第一小节用寥寥几句便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勾勒了出来。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此段描写一张照片,学生在仿写时便有章可循,从课本走向生活,写出很多精彩片段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思维的发展。
(三)模仿篇章,让表达彰显个性
由句到段再到整篇文章的仿写,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升。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文,著名作家史铁生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写,把童年的那次“盼”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教师引导学生仿写,回忆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在模仿作家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表达风格,他们的习作或通过一连串追问流露后悔之意,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表达难过的情绪,还有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用来表现失落。在这样的向读学写的篇章练习中,学生写作谋篇布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快速提升。
二、以写带读,补白促思维
在统编版教材中,经典文章随处可见,作家们经常会用“留白”的方式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文本的言而未尽之处,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进行补白,就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为表达铺设一条别致的道路。
(一)关键词补白,使思维更活跃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有这样一句话:“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用得十分巧妙,让人身临其境。这时,教师便可抓住这一关键词进行补白,让学生拓展想象。浸在桂花香气里的村子是怎样的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到处都可以闻见浓郁的桂花香;头发上、衣服上,甚至皮肤里都是桂花的味道;空气里是桂花味,吃的饭里是桂花味,连梦里也都是桂花的香气……你一句我一句,学生们就把“浸”字解释得更有画面感,也把作者对桂花的喜爱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二)文末补白,使思维更发散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结尾处发出疑问:为什么不会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教师利用本文独特的结尾,引导学生来回答作者的提问。学生一下子有了表达的兴趣,有的结合自己的经历开导作者,认为不会豁虎跳也并不窝囊;有的认为作者并不是真的不明白,只是难忘那段独特的童年经历;还有的能根据人记忆的特点,结合课后选做题讲述自己类似的经历。文末补白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和文中童年的作者产生了共鸣,从而理解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三)标点补白,使思维更深入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的第九小节中,桑娜心理描写的片段中连续出现五个省略号。这五个省略号非但没有让人感觉重复,还把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五处省略号,结合桑娜和西蒙的性格特点进行补白。学生此刻化身列夫·托尔斯泰,揣摩在渔夫回来之前,桑娜犹豫、不安的心理。桑娜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在补白中被学生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一下子鲜明了起来,也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深入,更好地去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
三、读写共生,拓展提能力
笔者认为“读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读写共生。若教师能扎扎实实地落实统编版教材中的单元要素,以教材为基点,不断拓展延伸,便能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实现读写共生。
(一)图表梳理,拓展信息提取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实用性文本《松鼠》一课,需要学生将文中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其实这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快速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面对这样的能级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来分条整理信息。课后还有《中国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介绍,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绘制图表或者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和梳理。
(二)读后体会,拓展阅读共情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特别的情感,经过教师的精心讲解与学生的理解体会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共鸣,当学生完全畅游于文字中时,就难免会有很多的体会。
如学完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了“阅读链接”,精选自《呼兰河传》的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萧红,理解了文中作者所说的“自由”。此时此刻,新的体会喷薄而出,不吐不快。结合课前了解的创作背景、人物生平,学生对于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有了新的认识,此时相机布置写一写读后体会的任务,学生就能跳出文本,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看待萧红,看待《呼兰河传》,与作者共情,与文字共情,从而将情感和感悟化为文字,沉淀于纸上。
(三)个性改写,拓展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教学中,从父亲、树林和鸟三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并思考在同样的题目下自己会如何进行写作。有的学生立足于课后习题的解答,结合生活,体会父亲对自然和鸟的喜爱,并由此融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呼吁人们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在个性改写环节中,有的学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把树林放在首位,从树林环境的描述中呈现鸟的生活习性,表现父亲对鸟的喜爱;接着在对比融合中认识到文本构思的精妙,以父亲为主线,将自然和鸟巧妙融合起来,既解读了自然,又解读了鸟的生活习性,对自然和鸟的喜欢也跃然纸上。
综上,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的具体方式可简要概括为:模仿、补白、拓展,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读写融合”,向着终极目标“读写共生”迈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读写融合·螺旋进阶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编号: XC-b/2021/29)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