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质生产力锻造的职业教育创新逻辑与路径

2024-05-14冯海芬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

冯海芬(1987- ),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管理(西安,710062)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教育结构调整逻辑与布局优化研究”(SGH23Y2363),主持人:冯海芬;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23年度规划一般项目“延安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3BJY34),主持人:冯海芬;伊犁师范大学2022年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一般项目“数字化赋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2XKSY57),主持人:陈涛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人、物和技术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改造,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因与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具有天然亲近关系,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应大有作为。对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内涵及要素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对应的供需关系,职业教育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致力于科学技术创新、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锻造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三方面的驱动力量。当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还存在诸多因素导致的实然困境,亟需开展制度优化工程、人才培优工程、产教融合提质工程,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水平。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24-08

一、问题提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务后,从提升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力量角度對这一任务的谋划和统筹,直指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短板,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产业链安全可靠性不强等问题。因涉及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人、物和技术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改造,新质生产力锻造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共同驱动。

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成逻辑、基本意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构想等方面。代表性观点认为,新质生产力属于新质态的生产力[2],是以技术创新重塑传统生产力的变革,具有高效能、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力发展方式[3]。从生产力三要素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素质”劳动者为根本、“新介质”为劳动资料、“新料质”为劳动对象[4],是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5]。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塑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支撑[6]。已有研究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根本性因素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指出教育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性地位。但关于教育在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中的逻辑及路径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视角。

教育作为促进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力量,“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上形成和催生出新的生产力要素”[7],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肩负重要使命。其中,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具有天然的亲近关系,在促进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应大有作为。但当前发展不充分的职业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发学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科技赋能发展等方面的呼吁。深究其因,造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源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产教融合平台引领不足、科技创新不足等。在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创新的路径来弥补以上方面驱动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职业教育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介质”劳动资料的需求?如何以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如何以产教融合关系创新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料质”劳动对象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驱动新质生产力锻造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供需关系出发,梳理二者在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本跃升、产业转型升级三要点间的供求逻辑;从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三要素维度考察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的创新驱动问题。依循实然困境,提出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培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三方面创新的建议,以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间的供需质量,驱动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作用的发挥。

二、逻辑审思: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供需关系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锻造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性问题,关涉人民美好生活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命脉。对二者内涵和要素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对应的供需关系。

(一)职业教育创新

政策推动是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力量,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也遵循同样的路径。从职业教育创新政策来看,相关文本表达往往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综合考察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在2010年后进入内涵提升型和高质量发展型阶段[8]。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标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入提升质量的新阶段。2011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及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重点举措等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201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了职业教育走创新发展道路的方向。随后,国家相继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2015年,教育部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坚持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迈上创新的道路”[9]。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做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现有理论研究来看,职业教育创新涉及特定地域[10][11]、特定发展背景[12][13][14]、特定关系[15][1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7][18][19]、人才培养与供给[20][21]、教学改革[22]等方面。这些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论层面探索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可能和路径,为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政策焦点和理论研究重心离不开三个主题。

第一,职业教育创新的起点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求以科技赋能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在于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社会正处于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转型期,把握住科技需求和科技创新就是把握住了社会转型的密钥。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机遇,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对持续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智慧教育新趋势,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质量,推动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通过科技赋能,建设沉浸式、智慧化实训体系,全面提升职教学生的科技水平,培育职业教育持续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第二,职业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不管是职业教育体制创新、育人模式创新还是理念创新,职业教育的使命都在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对接产业,改革育人模式,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培养当下产业发展需要的生力军,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创新。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高精尖新”产业需求,促进多专业融合和多技术整合,为未来生产关系变革储备领军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创新。

第三,职业教育创新的载体在于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求产教关系创新。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四梁八柱,是链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载体,是产教关系创新发展的平台和突破点。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在系统性发展理念下重构融合机制,构建高效互动、同步发展的产教关系,解决积弊已久的“合而不融”问题,开辟新的产教融合“阵地”,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赋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其打造成产教关系创新的新引擎,最终把产教融合共同体升级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

(二)新质生产力锻造

新质生产力的锻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的升级和有效配置过程,表现为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方面的协同推进过程。

第一,科技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核心引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对新质生产力而言,使之与传统生产力区分并表现为“新质”的内核就是科技创新[23]。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全球经济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算法等领域正对传统生产力进行着颠覆性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生成奠定基础。而新质生产力锻造还需要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对当下科技创新要进一步深化和挖掘,形成和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以占据新质生产力竞争的主导地位。

第二,人力资本跃升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基本前提。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第一资源和基本前提,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当代中高级产业的发展是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只有具备科学技术和熟练技能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才能运用和推广。新质生产力锻造需要更高科技文化和智识水平的人才,成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支撑新质生产力体系的人力资本。

第三,产业创新升级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興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工艺,在提高效率和品质的同时,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业创新升级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现代产业转型,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产业创新升级可以激发创新潜能,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培育形成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在内的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供需逻辑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回应,与新质生产力锻造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其中,在应对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明显的强关联关系。

首先,职业教育创新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升技术的因素,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阶段,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与满足。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其核心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创新驱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高技术人才。英国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认为,科学技术扎根于教育之中[24],科技创新在一定意义上与教育创新同构。“教育促进自主创新的推进,同时还提高消化吸收外来技术与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转型”[25]。而生产力中人与物的因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一个关键出发点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26],新的科技出现突破、发生质变时,引发新质生产力的产生。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共同的引擎,即科技创新发展,且职业教育创新内含科技创新,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和支撑。

其次,职业教育创新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升人的因素,助力人力资本跃升。当前,我国面临着传统“人口红利”驱动生产力发展优势逐渐减少的困局,亟需进行驱动力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锻造要求以人力资本跃升为基本前提,以“人才红利”驱动发展。而教育能改善人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人的生产率,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途径[27]。职业教育是供给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其创新内含高技术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人力资本素养水平,助力人力资本跃升。因此,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在人力资本跃升的任务和需求上是内嵌互促的。职业教育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人才,提升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人才红利”驱动力量,助力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和升级,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创新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升物的因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的重要连接点是产业,载体是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努力把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解决好“卡脖子”技术问题,培育和强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助推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要保障,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载体,以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由此,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与需求上是互融的,二者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各自维度的创新发展。同时,产教融合体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阵地,重在引导和推动新资源、新要素、高素质人力等向着引领性强、竞争力高的生产力汇聚,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新质生产力锻造营造良好的环境,为职业教育创新提供基础支持和发展赋能。

三、障碍识别: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实然困境

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是在为生产力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实现的。目前,职业教育在一系列创新发展政策的驱动下取得大发展,但在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新要求下,职业教育面临多重困境,制约着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应然场景的形成。

(一)“新介质”劳动资料支持不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开发

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劳动资料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物质和工具,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掌握科技并进行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当下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存在诸多限制。

一是传统思想下科技创新思维受限。受我国社会“重道轻器”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存有一定偏见,技术技能型人才被边缘化。从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其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居于次要位置,所受到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远远不及普通教育。在这种叠加作用下,职业教育被“污名化”,职校学生被贴上“失败者”“成绩差”等标签[28],一些家长认为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能“学一点手艺”。在这种大眾“歧视”职业教育的氛围下,职校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学习动力就严重不足,更遑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制造。来自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偏见,影响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的可能性。

二是制度依赖下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职业教育科技赋能和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在新发展形式下,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明确了以科技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来自职业教育内部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职业教育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在政策依赖的发展过程中,在科研实力提升、教学与科研互动性、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科技赋能教学等方面,职业院校内部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叠加对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及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相互支持的定位不明,职业教育内外部协调发展受限,导致职业教育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低。

三是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是高职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前提,这需要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环境的构建。当下,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用体系主要聚焦于基础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缺乏与领军研究院校和龙头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一方面,企业在逐利天性的驱使下,更看重的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供给问题,在产学研用中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跟随普通教育发展路径下注重学术的研究价值,忽视市场价值,造成职业院校缺乏有效的科学技术成果供应机制。同时,在产学研用互动中,财政、税收、专利保护等激励政策也不完善,互动机制的整体制度支持不足。

(二)“高素质”劳动者支撑不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锻造中最具决定性、最具活力的因素,高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劳动者的素质之一。在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新要求下,职业教育在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方面还存在不足,表现在数量、质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一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人才结构性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升学渠道不畅,高技术技能人才总量少。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解决了职业教育“断头路”问题,为更多学生提供了高技术、高技能的学习机会,但职业本科院校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另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缺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高效信息沟通,人才供需渠道不畅,造成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和行业企业需求间存在割裂。其一,人才供需过程联结不畅通。表现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未能依据产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对人才规模和结构的预测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专业差异化发展程度不高,难以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其二,人才供需平台联结不畅通。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供需双方都面对海量信息,达到最佳匹配度难度较大。目前人才市场服务设施、平台、机构等建设规模的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供需的“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缺乏高质量的沟通、联系与合作,造成技工荒和招生难并存的现象。

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要使命,为实操岗位培育专业化人才,这些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核心纽带。但在层次教育的传统理念影响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属性被后置,人才培养中表现为以知识本身为目的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高端技术技能掌握不足,造成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脱节。

三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中认定、转换与考核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校单一标准为主,并参考普通学校标准,缺少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的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另一方面,从评价方式看,存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相符的现象。学历证书的批准主体是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社会性职业资格证书的批准主体多元化,二者在特点和要求上各有不同,增加了学生培训和评价的负担,在同一培养场域中互相融通的格局还有待加强。

(三)“新料质”劳动对象引领不足:产教融合载体承接潜力有待挖掘

“劳动对象在科技创新的催化下,日益趋于类目增加、虚实共存,由此演变为‘新料质”[29]。产教融合载体是职业教育与产业间生产关系的连接点,也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劳动对象,应在产教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产教融合水平还不够高,在“新料质”劳动对象引领需求上的潜力有待开发

一是行业产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需要产业的参与和互动。但现实问题在于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机制尚未构建起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职能和责任划分并不明确,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指导地位与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单靠学校一头热的现状难以推动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门性法规,相关政策制度真正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产教互融模式有待改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模式为促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但这些平台分属于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各部门出于自身实际和需求开展产教融合活动,没有形成各层级、各部门间的有效对接,产教融合平台呈“分散化”模式运行,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产教融合带来的经济提升效益相对较弱。

三是产教互融深度有待提升。将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成果,是产教深度互融的一个要求。目前,职业院校的研究导向不明确,侧重于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注重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参与实践研究的动力不足。同时,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投入高、周期长等风险的存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科研转向持保守态度。

四、纾解之道: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应然路径

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来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其核心在于促进教育与产业扩张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来自国家、企业、学校等层面的多元協同。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坚持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基础,形成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学校层面,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筑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和供需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储备和提供结构合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与学校层面,则要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创新体,以新型、高质量产教融合体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实施制度优化工程,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环境是职业教育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保障,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实践中需要实施制度优化工程。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理念,推动创新文化重塑。未来社会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驱动新质生产力锻造是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体系形成整体赋能优势。其一,塑造有利于激发职业教育创新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加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制度建设,加大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认知,着力营造有利的创新文化环境。健全科研管理模式,鼓励职业教育的首创精神和科研竞合机制,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其二,生发职业教育内部创新理念。新发展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在于技术技能、科技创新,走类型教育的道路。特别是要在现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上,稳步发展职业本科,丰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类型[30],探索专业研究生培养,提升技术技能科研人才的供给质量。

二是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技创新,既是驱动新质生产力锻造的重要保障,又是驱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牵引。产学研用一体化,本质上是将教育供给与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对接的过程,但这种关系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多元参与,形成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运行机制。重点在于构建产学研管理体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完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配套政策,如科技知识研发的奖励机制、科研人员和支持企业的收益权保护政策、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等。

(二)实施人才培优工程,提高人才适配质量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的人才红利,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职业教育要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数量、质量和评价上的跃升。

一是完善高效科学引才机制。职业教育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扩大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范围,聘请国外资深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职,吸引高端技能型人才任教,完善科技型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形成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人才引进网络。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人才集聚,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指引,加强校企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健全产学研协同育才机制,提升学生“学历+技能+创新”能力。其一,加强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主动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符合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的“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维度。其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加强学生技术技能积累的基础上,开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及训练,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三是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的用才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关于人才的认定标准和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层面,应联合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引导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技术技能评价,突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考核,促成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和互认。畅通从行业产业界选聘师资的制度通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任务中“挑大梁”,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和更宽阔平台。在促进人才发展中,充分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岗前适应、职后发展培训课程、教材、师资的建设,保障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

(三)实施产教融合提质工程,强化载体承接能力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承接载体,其引领作用的发挥要着眼于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院校和企业创新双主体作用,搭建承接实体。完善对相关企业的财政、税收、土地等全流程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良性机制。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行动的“两翼”,是汇聚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高新科技的复合体,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要与“两翼”联通,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各类载体向“两翼”聚集,探索在“大融合”系统思维指导下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融通创新,发挥产教集群优势。一方面,促进产教融合各部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管理格局,提升对产教融合行动的统一性和指导效率。鼓励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形成对产教融合的整体合力,推动有优势、有潜力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成长为引领创新发展的“领头雁”。促进大中小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融通创新,不断释放大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提升产业的垂直整合度,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产教高度协同的产教融合集群体。另一方面,加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通创新,释放各级各类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对生产力的总体贡献。鼓励科研型院校、应用型院校、技术技能型院校在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形成高校集群态势。

三是对接区域,关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挥载体引领功能。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连接点。产教融合共同体应在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眼光瞄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接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针对未来“卡脖子”技术,加强企业和院校的研发力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供新动能。此外,产教融合组织形式与载体的迭代升级也不容忽视。国家层面应根据宏观社会发展需求,以政策和计划引导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迭代升级,培育新型产教融合载体。以技术技能的升级和创新为主要核心引擎,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载体的创新和更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1).

[2][5]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37-148.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23][29]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77-85.

[6]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7]熊芳.论教育生产力的作用规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72-175.

[8]武智.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9)[D].扬州:扬州大学,2022.

[9]周建松,吴国平,陈正江.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与行动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6):158-163.

[10]王义,王清强.“双循环”背景下西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机遇、挑战及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53-157+179.

[11]许建领,何伟光.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治理机制创新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160-165.

[12]杨成明,和震.ICT何以賦能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列政策与报告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74-83.

[13]叶洲.守正与创新:论人工智能视阈下的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2(9):51-56.

[14]陈琳,王钧铭,陈松.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0-74.

[15]谢清,秦惠民.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基于人口宏观形势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3):1-8+181.

[16]张翔,蒋余浩,吴璧君.创新职业教育、城乡共同发展与“制造强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S1):66-71.

[17]李夢卿,邢晓.区块链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7):59-65.

[18]卢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基于协同创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6(2):106-110.

[19]翁伟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诉求和推进策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183-188+213.

[20]樊哲,张志新,钟秉林.科技创新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57-59.

[21]林克松,袁德梽.人才振兴:职业教育“1+N”融合行动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6-20.

[22]宋丽新.选择性课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6-7+181.

[24]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5]桑倩倩,栗玉香.教育投入、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237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求是学刊,2021(3):86-99.

[26]邓晖,陈鹏,周世祥. 锻造新质生产力,东北高校何为[N].光明日报,2023-10-17(013).

[27]关成华,陈超凡,沈欣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价值、实践绩效与未来展望[J].教育经济评论,2023(1):3-22.

[28]杨瑜,吴遵民,陈晓雨.职业教育“污名化”困境溯源及突围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4):90-96.

[30]石伟平.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助推技能社会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42-44.

Logic and Path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eng Haifen

Abstrac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man,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at are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requires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many parties to promote it.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natural proximity to industry, the carrier of productive forces, sh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sorted out,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ivates high-skilled and skilled laborers, innovates th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devotes itself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leaping up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y, so as to provide “high-quality” laborers for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t provides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ree aspects: “high-quality” workers, “new medium” labor materials and “new quality” labor objec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factors that cause real difficulties i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rive the forging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optimization projec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ject, and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project,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s innovation and service to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driven

Author  Feng Haifen, PhD candida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lecturer of Yanan University (Xian 710062)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