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

2024-05-14林夕宝余景波宋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林夕宝 余景波 宋燕

作者简介

林夕宝(1964- ),男,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青岛,266108);余景波(1983- ),男,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宋燕,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究”(L2024Z042000B),主持人:林夕宝;2023 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助力职教‘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研究”(23SGZ058),主持人:余景波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变革、高职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双向互动作用关系三个方面。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性挑战,制约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针对上述挑战,需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育人理念;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15-09

生产力是现代化浪潮的推动性力量,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以生产力发展推动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在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生产力质态悄然发生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2]。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新范畴[3]。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有着紧密联系,而科技和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而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比较性优势。高职院校具有高质量人才供给和技术研发优势[6],意味着高职院校能够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新质生产力概念、时代基本特征和现实性表现形式为立足点,明晰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相应行动策略。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时代特征及表现形式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物。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8];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分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9]。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结果[10]。因此,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

1.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力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任何性质的社会生产力经过不断发展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在其内部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结果,它与人类所处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以及旧质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每个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量子信息等新兴科技成果正以方兴未艾之势积聚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力量,生产力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超过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任何时代,总结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具体内涵和外延范围,对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出现新形态的生产力,它是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对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核心动力作用的生产力。

2.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时代发展方向的新质态生产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劳动力和资本增加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依靠人口数量、要素规模和高耗能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表现出难以为继的迹象,而依靠人口素质、追求高质量的集约式发展模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主体的科学技术革命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就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基础和主要驱动力,并以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为主要内容。此外,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资源消耗和特质属性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引领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引擎性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性指标。科學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得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与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决定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独立的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在人类活动所创造价值中的权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具有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属性,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跨越式和非连续性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较之旧质生产力将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引擎作用,这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1.创新驱动的颠覆性

旧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水平型扩张,需要大量投入生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不再过分依靠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经济增长方式呈现集约式特点。旧质生产力发展依靠数量增长式的人类社会实践,而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科学技术的原创性发展,将会形成大批颠覆性技术群。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新形态也会逐步形成、发展和壮大,扩展了人类可使用生产要素的范围,使生产力出现新质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发展质量的颠覆性变革。

2.产业链条的新颖性

新质生产力使技术路线发生颠覆性变革,使得产品或服务以新形式满足市场需求或创新市场需求,商业模式、产品结构和应用场景也会随之发生全新变化。产业链条的地理空间分布,也会随着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产品结构和商业方式的新形态,使产品生产、销售或售后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零部件和原材料发生本质性变化。另一面,供给新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基础设施的生产者及其市场需求者也会发生重大重组,使得产业链条的组成要素出现地理空间分布的新变化。

3.发展的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势必会全方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生产效率获得大幅度提高。新质生产力催生颠覆性技术,会显著增强劳动资料的使用功能,优化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组合,促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其次,附加价值得到进一步增加。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标准将发生升级性变化,而能适应这一变化的企业可能为数不多,而优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能够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新质生产力可以满足消费者与客户的潜在需求,创新消费市场,扩大产业发展新空间。最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使原有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逐渐被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所代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副产品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三)新质生产力现实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数字生产力

数字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它是以数字技术融合其他生产要素为载体,提供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11]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数字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2.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不但可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强环境保护实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它遵循新发展理念,有机融合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绿色生產力重视技术、科技、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使用,减少人们生产和生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们美好生活水平并行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绿色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12]。

3.蓝色生产力

蓝色生产力是以海陆双向循环畅通形式,实现海陆资源优势互补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海陆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海洋和陆地的协同关系是发展蓝色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蓝色海洋经济发展,曾提出“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的重要论述[13],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和蓝色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最基本的因素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都会受到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14]。高职院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目前,新质生产力是旧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产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势必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性变革

马克思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生产力变革的结果,而生产力变革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分工,使得学校人才培养和供给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而传统式手工生产逐渐被淘汰,生产方式、产业体系和劳动分工得到重新塑造。在此过程中,教育理念也悄然发生改变,使得传统式学徒制的职业教育逐渐被“实用主义”教育所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使得交通、信息与通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重大变革促进了大学制度化建设,也孕育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大学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底。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蓄势待发,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程度更深。而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下所产生的新型生产力,它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综合性和颠覆性影响。新质生产力将更迭职业教育理念,数字技术使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以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传统高职教育理念,将持续向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新质生产力将会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将会逐步向复合型、创新型、智能型和生态型方向转变。新质生产力将会重组高职教育内容,以技能培育为主体的传统职业教育内容会逐步被数字意识、数据素养、计算思维和协同创新的新型职业教育内容所代替。新质生产力将会促使高职教育方式发生变革,高职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育人模式将会不断被削弱,不断出现多元化育人方式。新质生产力将会升级高职教育治理体系,数据治理将会使高职教育育人过程更加人性化;也会纵深拓展高职教育数字化治理范畴,实现高职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完善和增强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新质生产力将会重塑高职教育体系,数字化将使高职教育打破时空限制,非正式和泛在化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特征。高职教育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将会有序向家校社政协同育人体系转变,形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促使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发生系统性变革。

(二)高职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因子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升级,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产力三大要素升级的关键所在。人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而高素质人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再生产、科技创新和发展理念更新,高职教育将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高职教育促进劳动再生产,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者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也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可以使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成为发展型和专门型劳动力。高职教育可以培育劳动者,赋能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美国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论证了经过教育和培训而形成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15]。国内学者认为,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高素质人才[16],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整体质量,使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有了提升,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次,高职教育助力科技创新,锤炼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职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播和再生产的重要力量,能够助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国外学者指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的变化关系,大学是知识传播和创造的精神高地,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大约75%与教育发展水平有关[17]。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科技创新,高职教育可以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保障。最后,高职教育可以更新发展理念,升级新质生产力。劳动者通过高职教育学习知识,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丰富知识体系,使知识获得新发展和再生产。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使得知识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趋势,新的知识观逐渐替代旧的知识观。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知识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智慧,而新知识凝聚了全人类的智慧,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8]。在新知识形成背景下,人类将会面临海量信息和碎片化知识的挑战,高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技能知识生产和参与知识再生产的综合素养。因此,高职教育可以丰富人类思维,促进理念和知识的创新,拓宽人们对劳动对象和资料的认知范畴,赋能科技创新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和发展。

(三)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之间是双向互动的作用关系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高质量供给优质人才,可以满足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也能为高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相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思想和新途径。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科技深度融合,增强科教融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效能,扩大高职教育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比较优势,使高职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贡献者。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能够发展和壮大产业集群,形成高职人才培养连续性和延展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科技性和创新性,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融合,有助于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升级人才需求规格,进一步增强高职人才培养的区域和岗位适应性能力。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双向融合互动,突破了传统高职人才培养和旧式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为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双向互动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生产技术革新和进步,也能够促进高职人才培养全方位革新,从而助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此外,从宏观层面看,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高质量发展又可以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优质条件;从中观层面看,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質量发展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客观需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可以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标准,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发展利益共同体;从微观层面看,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高质量专业育人格局的主观和客观需求,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思想方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迭代升级。

三、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教育、科技、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新动能的释放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科技、人才,而创新动能释放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质量。创新动能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培养。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创新育人手段,塑造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取得诸多成效[19],但在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宏观层面挑战

1.育人理念亟待更新

新质生产力是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版图,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世界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景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目前,高职教育以技能培育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显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技能人才具备高超的技术操作能力,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质生产力形成需要科技创新引领,而单纯的技能人才不可能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也需要伴随着时代转型而不断更新。当前,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的生产力是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应该具有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基调,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往往从片面角度践行以上理念,导致高职人才培养不能充分体现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底色和高质量成色,从而不能高质量服务其产业发展,使高职院校育人理念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能高质量吻合。

2.人才培养层次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供给专科和本科层次人才,研究生层次人才供给仍处于论证阶段。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支撑,其对人才科技和创新素养要求比较高。高职高专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居于主体地位的人才培养层次,然而普通本科教育扩张,变相压缩了高职高专人才需求空间,加之高职高专人才不具备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素养,使他们不能在科技创新上“大有作为”,但他们可以在某一项技术革新上具有比较优势,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并不足以推动生产力的跨级别跃升。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探寻高质量培养“技能+学术”职业人才有效路径,这是事关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普通教育、技工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协同和融合程度,并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使得高职院校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权重与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不匹配。

3.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开放性过程,需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外向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高职院校“出海”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彰显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担当。雖然大部分高职院校能按照国家政策扎实开展对外人才交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双赢”,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是中外合作办学,而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狭隘性的合作办学行为,过分看重合作办学经济效益,忽略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比如,极少数高职院校打着对外交流旗帜,不能规范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增加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外溢风险。高职教育对外开放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如何实现两者平衡是我国职业教育“出海”所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出海”本质是促进世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当前中外合作人才培养侧重于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对薄弱,造成高职院校外向型人才培养不能有效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出海”存在依靠中介力量而非依靠职业教育自身优势的现象,决定着高职院校对外开放水平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要求不能够精准匹配。因此,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势在必行。

(二)微观层面挑战

1.人才培养存在局部“功利性”色彩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多元化办学新阶段,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追求“经济效益”现象。国家重视高职教育发展,制定了诸多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高职教育领域。比如,目前积极推进的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体、产业联合体等都与产业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产业行业企业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动机之一在于获得利润回报[20],使得高职人才培养出现追求经济效益迹象。如学生实习实训方面,虽然国家加大了整治力度,但是少数高职院校还是以变相手段从学生实习实训中获取经济收益,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使得部分高职学生过分看重实践活动的经济利益获取,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形成,导致其不能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过分看重短期利益的现象。国家为了规范高职教育良性发展,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考核评价工作。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日常过程性育人成果积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往往采取临时“拼凑”方式,应付政府相关性考核评价。因此,学校虽然临时满足了短期考核目标,但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和目标,制约高职教育释放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潜能。

2.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不同步

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主力军,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同步,造成高职院校擅长知识和技能传授,而不能有效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导致高职院校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话语权偏低。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养整体不高。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比较窄,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高职院校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致使高职教育不能生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驱动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较强,可以高质量向学生传授成形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抑制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要释放人的创新活力,高职院校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他们创新积极性不能被完全释放出来,从而导致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能力出现不同步现象。此外,高职院校教师适应科教融汇能力和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意识性整体不强,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不足,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的“短板”。

3.学生层次差异化

高职院校生源层次是由国家高校招生政策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改革了高职院校招生方式,使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也造成了高职学生层次差异化,增加了高职教育成本。首先,学生层次多元化增加了教学难度。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考试两大类。前者获取的生源知识基础相对扎实,能够比较好地适应高职教育育人要求;而后者则往往知识基础比较差,少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育人要求,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难度。其次,学生层次差异化造成学生思维多元化。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标准是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的正确性。政治思维多元化,有时可能会助力人才培养,但是其中不良的思维倾向也会对高职人才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最后,学生层次差异化造成人才供给差异化。当前,高职教育专科层次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他们具有扎实技能知识,而高职教育本科层次人才相对而言具备较为扎实的职业和学术知识[21],可以胜任层次较高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层次化,使高职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水平和能力呈现层级性。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商业化招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职教育生源层次差异化,也使得商业化利润诉求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阻碍高职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

四、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策略

高职教育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着眼长远看待高职教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系统性采取举措,统筹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

(一)宏观层面: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育人理念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化部署。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以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和共同塑造方式,筑牢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底。一方面,国家要做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育人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数字化、绿色化、蓝色化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使高职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要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科学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专业人才培养和超前谋划未来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高职人才。国家要鼓励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开设绿色低碳和蓝色海洋经济专业,将生态文明思想和蓝色经济发展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满足绿色生产力和蓝色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职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教科人”一体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端应用人才资本主要提供者,能够联结和交汇教育、科技与人才,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寻人才培养新方位和新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和创新的链条有机衔接,助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元化高职人才提供支撑,因此,拓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要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量。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试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并取得不错的育人成效,但是职教本科人才供给数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需求。因此,国家应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数量,按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加快全国职教本科职业院校设置论证进度,優先鼓励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试点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数量。其次,要规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行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层次,并且是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层次,而社会往往对其有不正确的认知。因此,国家应引导和规范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指标和考核方式,尽量减少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必要“干扰”,引导高职院校科学有序开展专科层次人才培养,避免出现“极端”办学行为。最后,积极发展职教研究生和技工教育,满足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专项技能人才需求。国家要积极试点职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增加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贡献率,以此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形成职技一体化育人格局,高质量向社会供给专项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以职业启蒙教育为载体,服务和融入普通教育人才培养;以继续教育和社会技能培训为媒介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渠道,增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集聚和释放高职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动能。

3.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是各生产要素互相畅通的结果,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开环实践活动。国际交流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出海”行为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高职院校要站稳政治立场,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交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合作双赢。有必要出台国家层面的高职教育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范行为指南,规范高职院校“出海”办学行为。要严格监控民办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行为,避免出现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维护职业教育“出海”的整体良好声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出海”行为要顾全国家发展大局,营造我国高职教育外向型发展良好氛围。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与友好国家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增强职教“出海”针对性。在国际交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探寻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共同性和个性化路径,赋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微观层面: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具体实践环节

1.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服务行为。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服务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局部出现的“功利性”色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协同努力,以最大化消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局部性“功利性”色彩。首先,政府要尽可能减少“形式主义”的考核评价活动,实施高职院校育人科学“减负”工程。考核评价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督促手段。然而,部分考核评价带有形式主义色彩,政府要科学论证考核标准和方式,提前预判高职院校为了达到考核评价过关目的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办学行为。如职业技能大赛考核指标,强调了政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属性要求,此项要求对办学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对办学实力较弱和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满足要求的难度相对较大。此类硬性规定,可能不会整体提升区域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采取柔性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其次,社会要正确认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行业产业企业要尽可能立足实现社会效益原则,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诸如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体、行业联合体建设,减少经济效益追求对人才培养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为其积极主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高职院校领导层要树立正确的育人效益观,引导校内教职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主体责任。

2.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是紧密相关的。高职院校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是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扩大教师来源渠道。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普通高等学校,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存在差异性。如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有科研能力,但是缺乏技能教学能力;而来源于企业的教师往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但是缺乏科研能力。高职院校要修改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拓展多元化教师引进渠道,并且严控教师招聘源头,注重教師品德考核,优先录用有家国情怀的人员,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经济社会地位。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政策,努力扩大在岗教师事业单位编制,使他们能够享受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专注于教学和基础性科学研究,提高他们教书育人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其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供给高质量科研成果,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多样性培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教师了解其他单位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经验,有助于其正确认知自身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和定位。

3.积极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努力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是通过夏季高考和职教高考获取生源,两者的录取原则不同,生源选拔质量也不同。生源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有必要对高职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首先,继续发挥夏季高考对职业教育人才选拔的积极作用。按照国家要求,夏季高考招生改革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夏季高考选拔一批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学生,打牢高职院校基础性科学研究基底,进而增强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实际效能。其次,扎实推进职教高考改革。职教高考仍是高职院校获取生源的主要渠道,当前职教高考是省域教育行为,不同省域的职教高考没有实现互认,造成参加职教高考的学生不能选择理想的高职院校。因此,职教高考在保持现有“文化+技能”考试设计基础上,有必要推行全国统一文化课程考试;设计国家统一技能考试标准,技能测试仍由省域组织实施,跨省域互认技能测试成绩。最后,杜绝民办高职教育商业化招生行为。民办高职教育招生行为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问题。民办高职教育是比较特殊的高职教育类型,其社会吸引力不高,获取生源难度相对比较大。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民办高职教育出现了商业化招生行为,“扭曲”了高等教育招生社会公益属性。因此,为了解决商业化招生给民办教育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国家应该安排专项生源计划,满足民办高职教育对生源的需求。同时,政府也应该将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纳入财政拨款范畴,扩大民办教育融资渠道,降低民办高职教育对生源数量的依赖强度,引导和规范民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客观推动力,势必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人才的综合性能力培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面领导,这是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趋势,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所需人才,增强高职人才培养针对性,将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发展要求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新质生产力双向并行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参 考 文 献

[1]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27-145.

[2]潘建屯,陶泓伶.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0.

[3]乔榛.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术语革命[J].学习与探索,2024(1):74-81.

[4]钞小静,王清.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12-20.

[5]赵峰,季蕾.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1):92-101,175.

[6]刘颖,卢敏,胡丽珍.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实然特征与应然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2):5-12.

[7]姚宇,刘振华.新发展理念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2):1-12.

[8]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82-91.

[9]韩喜平,马丽娟.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4(2):20-29.

[10]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3-1(009).

[11]周文,叶蕾.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1):5-15.

[12]孙全胜.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机制问题和创新路径[J].资源与产业,2024(1):14-27.

[13]李志文,寇勇栎.碳中和背景下蓝碳保护与发展趋势及中国因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4(2):156-162.

[14]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108-117.

[15]马君,王盼盼.中国职业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88-96.

[16]杜玉波.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24(1):1-10.

[17]刘元雷,秦蒙,孙华威.城市蔓延与教育回报率-基于市辖区与县域的异质性视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1):30-43.

[18]王资博,申恩慧.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内蕴的逻辑理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7-126.

[19]陆宇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发展图景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34):6-13.

[20]冷虹雨.基于共生理论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框架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1):41-46+73.

[21]邱亮晶,赵青华,龙庆.厚育大国工匠:教育家精神映照下高职院校的价值坚守[J].职业技术教育,2024(1):27-32.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ppor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in Xibao, Yu Jingbo, Song Yan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an important focus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mutually interactive. Howev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practical challenges at both macro and micro levels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hinder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system concept as the guide and update the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and the lev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based on th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standardize the “going abroad” behavior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stablish a sense of service and emphasize the social benefi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ual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ies of teachers;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and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Lin Xibao, professor of Qingdao Qius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ingdao 266108); Yu Jingb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of Qingdao Qius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ong Yan, Qingdao Qius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