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B33/T 1306—2023《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地方标准解读

2024-05-13林建忠余田花周哲

中国标准化 2024年4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旅游景区指南

林建忠 余田花 周哲

摘 要:本文介绍了DB33/T 1306—2023《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的编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分析了标准内容的特点,提出了贯彻实施建议。通过文本的解读,有助于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准确了解标准内容,加快标准的应用实施,提升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旅游景区安全风险防控注入更丰富的气象内涵,为全国旅游景区探索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供浙江样本,为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25

0 引 言

温州市气象局牵头,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起草的DB33/ T1306—2023 《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浙江省气象局提出,浙江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经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于2023年7月22日发布,2023年8月22日起正式实施。《指南》对景区气象防灾减灾的人员配置、防御准备、处置应对、灾后处置等方面提供了指导,适用于3A级以上景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其他景区可参照执行。

1 标准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众所周知,旅游景区对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存在高度依赖,旅游行业受气象灾害影响明显,灾害性天气及其引发的山洪、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会给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游客旅游活动安全保障、防灾减灾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景区在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特色挖掘与打造等方面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有着迫切需求。目前,国内气象部门虽然正在陆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但还存在旅游景区监测网络尚不完善、服务产品单一、服务产品与景区脱离、旅游气象信息覆盖面和到达率与解决“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亟须规范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为旅游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其次,气象旅游资源具有流动性、易变性、周期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如遇到超过一定强度的暴雨、大风、浓雾等,会给电力、交通、景观带等旅游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并严重威胁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发统一规范的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并颁布实施,有助于深入挖掘云海、宝光等特色气象景观资源和避暑、养生等气候环境资源,有效帮助游客规避旅游灾害风险,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是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支撑。国内已有不少地方将旅游景区的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梳理和归纳,形成了DB50∕T714—2016《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规范》[1]、DB46∕T 501—2019《滨海型景区气象服务产品产品规范》[2]、DB3302∕T 1100—2018《旅游景区气象安全保障技术规范》[3]、DB41∕T 1916—2019《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规范》[4]等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但此类标准属于监测预测和服务产品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对整体的防灾减灾标准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对灾害的基础性标准和应急响应、灾害救助等管理标准重视程度不够。鉴于此,《指南》通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从技术、服务、管理三个角度,促进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标准化在景区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指南》形成了旅游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新模式,为旅游景区气象业务、科研、服务产品和景区旅游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为全国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贡献浙江样本,可供全国其他景区参考与借鉴。

2 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指南》主要内容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人员配备、防御准备、处置应对、灾后处置等9个章节组成;還给出了台风、暴雨、大风、雷电、暴雪5个资料性附录。其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在《指南》的基本框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5~8章,给出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人员配备、日常管理、监测设施、信息收发、标识指引、预警传播、应急响等8个方面的建议。该部分内容构建起“监测预报+预警直达+智慧叫应+应急处置”防灾减灾闭环管控机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精密、预报预警智能精准、预警信息传播迅速、应急响应及时高效、运行保障健全有力,形成气象和旅游2个部门间的防灾减灾强大合力。具体内容和依据如下:

(1)明确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有关概念的具体内涵。《指南》给出了“旅游景区”“气象灾害”2个术语的定义。“旅游景区”的术语依据《旅游业基础术语》(GB/T 16766—2017)定义。“气象灾害”的术语参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导则》(GB/T 40246—2021)进行定义,并根据浙江省气象灾害实际情况作了修改。

(2)明确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南》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的编写要求,依据《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康福祉作为根本,坚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高度重视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充分发挥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中的作用”“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要求以及结合“美丽浙江”“平安浙江”“数字浙江”建设等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提炼,确立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数字赋能”。

(3)明确了旅游景区气象联络员职责。《指南》给出了气象联络员的工作内容、应具备相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不定期参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或考核。该部分内容的制定主要参考GB/T36742—2018《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和人员”的要求,DB330329/T 13—2019《泰顺县3A级及以上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气象应急联络员队伍”等条款,并结合全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4)明确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的日常管理工作。“日常管理”规定了旅游景区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开展科普宣传等方面的要求,主要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 570 号)“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57 号)“……景区……等公共场所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特点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防御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检查制度,及时消除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并定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以及《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等要求进行编制。

(5)明确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监测设施能力建设。“监测设施”规定了旅游景区自动观测气象站的建设要素、建设标准等内容,主要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加强……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57号)“设置气象监测设施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与气象监测站点规划布局相协调”等进行编制。

(6)明确了旅游景区对气象信息的收发机制。“信息收发”规定了旅游景区信息收发工作的重点是气象信息收发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发渠道的稳定性和预警传播设施的有效性,能为防灾减灾赢得宝贵时间。该部分内容的制定主要依据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5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的通知》(浙政办发〔2018〕12号)“……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通过电子显示装置、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公众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防御指南”、GB/T 26355—2010《旅游景区服务指南》“有针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关注专业部门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等)和气象灾害(如台风、雷暴、洪水、大雾、雪灾、沙尘暴等)的预报信息,及时采取旅游景区关闭及安全疏散游客的措施”等要求进行编制,同时结合气象服务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入了数字化技术服务的内容。

(7)明确了旅游景区风险识别和防范建议。“标识指引”给出了旅游景区设立气象灾害应急避灾场所、防灾警示牌、避灾路线指引图的指导。该部分内容的制定主要参考了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57号)“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浙江省气象局等三部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选择合理的位置设置防雷警示牌”等内容进行编制。

(8)明确了旅游景区预警传播和应急响应的有关措施和处置流程。处置应对给出了“预警传播”和“应急响应”的指导内容。“预警传播”主要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 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57号)“……景区……店等公共场所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通过电子显示装置、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公众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防御指南”进行指导、《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29号)相关内容进行编制。“应急响应”主要依据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57号)“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情况……加强对防御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巡查,保障运营安全”“……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变化信息,及时调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级别或者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决定”进行应急处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29号)和《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关内容进行编制。

(9)明确了旅游景区灾后处置的工作内容。“災后处置”主要规定了气象灾害结束后需要开展灾情调查和评估、气象监测和传播设施维修或重建、 根据气象灾害评估情况修订完善景区灾害应急预案等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以及浙江苏省旅游景区应对气象灾害的经验总结。

3 《指南》内容的特点

(1)《指南》构建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新模式。目前已颁布实施的标准多偏重于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服务产品等方面,对整体的防灾减灾标准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对灾害的基础性标准和应急响应、灾害救助等管理标准重视程度不够。《指南》对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工作统一规划、持续改进提升并加以推广实施,形成旅游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新模式,为全国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贡献浙江样本,供全国其他景区参考与借鉴。

(2)《指南》提升了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的标准化水平。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是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支撑。《指南》从技术、服务、管理三个角度,明确人员、管理以及防御、应对、处置等要求提高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发挥气象工作作为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对景区、游客等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促进旅游气象防灾减灾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3)《指南》提高了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是旅游景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规范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监测网络,开发功能齐全,预报预警及时发布,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丰富,多部门、多景区可共享的旅游气象服务平台,进一步为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旅游气象信息覆盖面和到达率,解决旅游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4)《指南》强化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浙江气象旅游资源丰富,“普陀夕照”“三潭印月”等“天象与气候景观”极具观赏价值,但是超过一定强度的暴雨、大风、浓雾等,又给旅游基础设施如电力、交通、自然景观等造成损坏,并严重威胁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指南》的颁布实施,能更深入挖掘特色气象景观资源(云海、宝光等)和气候环境资源(避暑避寒气候、生态养生气候等),有效地帮助游客规避旅游灾害风险,观赏到美轮美奂的“天象与气候景观”,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家园注入更丰富的气象内涵。

(5)《指南》促进了气象与旅游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和气象2个部门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汇聚监测预警的工作合力,在“浙里畅行”“浙里好玩”等场景中强化气象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水平,帮助游客规避旅游灾害风险,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服务保障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服务保障共同富裕美好生活需求,服务保障高水平平安浙江建设。

4 贯彻实施的建议

(1)加强宣传与应用。标准批准实施后,加强宣传贯彻,纳入防灾减灾知识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化标准在各级灾害管理部门、科研业务单位和社会公众中的知晓度。

(2)注重创新和深化。《指南》为推荐性标准,强调系统和综合的理念,以可操作性、实用性、推广性为基础,内容及指标注重方向性、指导性和普适性,为各地因地制宜预留了空间,各地可在此基础上提升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景区。

(3) 重视具体落实。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各地可与政府灾害管理工作体系、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有机结合。同时建议随时跟踪实施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定期评估标准实施效果,促进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提升防灾减灾标准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规范:DB50∕T 714—2016[S].

[2]滨海型景区气象服务产品规范:DB46∕T 501—2019[S].

[3]旅游景区气象安全保障技术规范:DB3302∕T 1100—2018[S].

[4]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规范:DB41∕T 1916—2019[S].

作者简介

林建忠,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旅游景区指南
指南数读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