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

2024-05-10陈艳玲张俊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后测朋辈中重度

陈艳玲,张俊杰,顾 琼

(安徽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2)

0 引言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专业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明确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等。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大院校不断摸索、发展与推进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规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建设仍需不断探索完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方法、路径、模式等,较多文献已作了分析和描述,但是基于该课程开设效果的实证研究不多。

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心理问题。《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道,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针对沈阳市某两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项调查显示,34.0%的医学生中检出有抑郁症状,综合院校中40.7%的大学生检出有抑郁症状[1]。抑郁,特别是中重度抑郁对大学生的危害极大,其不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直接相关联[2],而且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有关联[3]。本研究以医学新生抑郁症状为调查内容,对两组医学新生(其中,一组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另一组未开设)分别进行两次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探讨该课程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课程设计

本研究采用教师授课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朋辈互助一般指通过同辈间的谈话、分享、游戏等多种方式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该模式把朋辈互助小组活动和教师授课一起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来。主要包括两大块内容:一块为教师授课,精讲章节主要内容;另一块为组建班级朋辈互助小组,针对教师授课内容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和心理活动等。具体实施上,表现为在每次课2个学时的教学内容中,采用1个学时进行重难点内容精讲,1个学时进行朋辈互助小组活动。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绪管理模块为例,在2个学时的教学内容中,教师用第1个学时的前半段通过心理游戏“情绪你演我猜”以及“认识情绪五部曲”组织朋辈互助小组活动,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认识情绪和体验情绪;用第1个学时的后半段以及第2个学时的前半段精讲情绪的概念、情绪与身心健康、大学生情绪特点及情绪管理等内容;然后用第2个学时的后半段组织朋辈互助小组讨论,同学们互相谈谈对负性情绪的认识,管理负性情绪的经验以及成效。课程中其余教学内容均按类似方式设计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恋爱与心理健康、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等模块,开设32个理论学时。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某医学院校2021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抑郁症状调查。鉴于该校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该课程,这为本研究实施分组调查提供了条件。2021年10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前,在该校全体2021级本科新生中进行心理问卷普查,第一次收集抑郁症状信息。2022年5月底至6月初,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课半年后,选取8个未开设该课程的新生自然班级和8个已开设该课程的新生自然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次收集抑郁症状信息。测评方式均采用学校心理测评系统进行,按自然班级统一组织在计算机上完成。结合两次调查的完成情况,总计818人完成了两次抑郁问卷调查,其中,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人数为404人(A组),未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人数为414人(B组);年龄(18.20±0.97)岁;男生287人(占35.1%),女生531(占64.9%);独生子女221人(占27.0%),非独生子女597(占73.0%);生源地为农村556人(占68.0%),为城镇或城市262人(占32.0%);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为差的168人(占20.5%),为一般和较好的650人(占79.5%)。

1.3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项目包括年龄、性别、生源地(农村,城镇或城市)、是否独生子女以及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一般及以上)等信息。采用贝克抑郁问卷(BDI-Ⅱ)收集研究对象抑郁症状信息。BDI-Ⅱ是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抑郁症状自评量表,全问卷由21组条目组成,每组条目采用0~3级评分,总分63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程度越高。BDI-Ⅱ总分抑郁症状程度的划界标准为:无抑郁(0~13分),轻度抑郁(14~19分),中度抑郁(20~28分)和重度抑郁(29~63分)。有研究证实此划界标准适用于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筛查[4]。本研究中BDI-Ⅱ中文版的 Cronbach’sα系数为0.88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分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前的前测调查中,818人中有49人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占6.0%;在该课程结课半年后的后测调查中有48人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占5.9%。前测调查中,B组有19人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占4.6%;A组有30人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占7.4%。后测调查中,B组有30人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占7.2%;A组有18人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占4.5%。经χ2检验发现,在前测中,两组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在后测中,两组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也未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描述性统计

在B组和A组内,本研究分别分析了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前后测中的差异。结果显示,在B组内,后测中重度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前测(P<0.001);在A组内,后测中重度抑郁检出率显著低于前测(P<0.001)。见表2。

表2 两组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前后测比较

2.2 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情况

本研究继续分析了两次调查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对两次检测均未检出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命名为“症状未检出”;两次测量中有任意一次或两次检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的,以前测有无中重度抑郁症状为基础,后测有无中重度抑郁症状与之比较后,分别命名为“症状无变化”“症状减轻”和“症状加重”。对两组进行χ2检验发现,A组与B组相比,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检出率在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36<0.05),其中,A组的医学新生表现为“症状减轻”检出率更大,“症状加重”和“症状无变化”的检出率更小。见表3。

表3 两组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数据统计

2.3 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本研究以两次调查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变化“0=症状未检出”“1=症状无变化”“2=症状减轻”“3=症状加重”为因变量,以是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0=是,1=否)、性别(0=女,1=男)、是否独生子女(0=是,1=否)、生源地(0=城镇或城市,1=农村)以及家庭经济状况(0=一般及以上,1=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设定进入回归方程的标准为0.05,退出回归方程的标准为0.01,自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分析。以症状加重为参考,其他分类与之比较后,结果发现未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抑郁症状减轻有不利影响(P<0.05);家庭经济状况差对症状未检出有不利影响(P<0.05)。见表4。

表4 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 讨论

根据实证调查,本研究发现医学新生两次调查中重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6.0%和5.9%,低于类似研究[5-6]。抑郁症状检出率低的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本研究为实名调查有一定的关联。另外有关大学生抑郁症状调查的样本多比较局限,样本之间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有所不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前的基线调查和开课后的后测调查中,两组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两组前后测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变化差异,本研究发现开设课程组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后测显著低于前测,而未开设课程组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后测显著高于前测。这一结果说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能对中重度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通过比较前后测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变化发现,开设课程组与不开设课程组比较,两次测量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开设课程组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减轻的检出率更大,症状增加的检出率更小。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发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重度抑郁症状减轻的保护性因素,这说明该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重度抑郁症状有一定的干预作用。相关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症状、抑郁症状均有干预作用[7-8]。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相较于抑郁症状加重而言,经济状况差是抑郁症状未检出的不利因素,也就是说,经济状况差可能是影响抑郁症状检出的因素,这与我们先前的研究基本一致。综上,本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授课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对中重度抑郁症状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又因为本研究的后测调查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课半年后进行的,这说明课程对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可能具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效应。本研究将朋辈互助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根据课程结课后学生访谈反馈,该模式在其学习自主性,知识的内化、吸收,心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学习兴趣的调动上均有较好作用,并且学生还反馈在课程中获得了同辈较好的支持,收获了积极的人际关系体验。

根据本研究实证调查以及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本研究发现,教师授课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变化具有较好及较长时间的干预作用。这说明该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给大学生们的不仅仅是问题解决式的知识累积,更是成长式的知识学习、吸收、内化及转化,从而带给大学生终身受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但本研究也还存在一些的局限,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由多位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很难完全统一;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实名制,容易激起学生的防御心理以及对抑郁症状的其他影响因素控制不够严格等。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展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亟需再发展再完善,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优化原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开展朋辈互助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朋辈互助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是指在不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朋辈互助团体活动。实践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朋辈互助小组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等为指导的形式开展。实践课强调团体式的朋辈互助,目的是把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生活化,从而更切实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朋辈互助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限制、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功能,同时也是对“心理育人”的更好诠释。朋辈互助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中“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开展朋辈互助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也顺应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关于“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的要求。

猜你喜欢

后测朋辈中重度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基于前后测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