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民间乐曲艺术形态鉴赏分析
2024-05-10楚楚
【摘要】民间乐曲艺术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音乐特色。民间乐曲通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宗教等方面的感悟与情感表达。本文主要对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艺术形态进行了鉴赏分析,探讨了其曲调、旋律特色以及演奏方式,并结合具体例子展开了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歌词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民间乐曲歌词所表达的自然景观、人情世故等内容,并分析了其形式上对偶、押韵等手法。最后,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间乐曲;昆明地区;艺术形态;鉴赏
【中图分类号】J642;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4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16
昆明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对地区民间乐曲的艺术形态进行鉴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增进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同时,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与繁荣。因此,加强对地区民间乐曲的艺术形态鉴賞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昆明地区民间乐曲概况
昆明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云南省的首府,地处滇池高原,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地理上,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为当地的民间乐曲艺术提供了沃土和灵感来源。在人文背景上,昆明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包括汉族、彝族、白族等。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1]。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和风俗习惯在昆明地区得到了和谐共生和跨文化交流。这种多元民族的融合与共生,在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昆明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民族构成为当地的民间乐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音乐中,人们可以听到对大自然山川的赞美、对家园乡愁的怀念,以及不同民族的生活情感之声。
昆明地区民间乐曲源远流长,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受地理环境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原生态乐曲,到受到外来影响的民族乐舞,再到现代创新的乐器演奏和曲艺表演,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历经千年沉淀,不断传承与创新。
在乐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地方音乐家们通过口耳相传、民间集市和宗族聚会等形式传承了许多古老的乐曲,这些乐曲记录着当地人民的历史、生活百态和情感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都对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昆明地区民间乐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发展。特别是近现代,随着民族音乐研究的兴起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经历了一系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纷纷加大对民间乐曲的传统保护与振兴力度,推动了昆明地区民间乐曲艺术形态的更新和发展。昆明地区民间乐曲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变迁、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了解昆明地区民间乐曲的发展历史,有助于理解其音乐形态的特点和内涵。
昆明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文化多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传统。在昆明地区,民间乐曲类型丰富多样,融合了汉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如花灯曲是一种富有节庆气氛的传统音乐,常常出现在春节庆典和其他盛大的节日活动中。其曲调欢快明快,旋律流畅动听,常常以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要演奏伴奏,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和祥和的氛围。彝族地区的《傩舞曲》也是昆明地区的重要民间乐曲类型之一,通常伴随着传统的傩舞仪式,在舞蹈的节奏下,呈现出神秘而又悠扬的曲调,用以祈福和驱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白族地区的《三弦歌》以独特的三弦伴奏和抒情的歌词而闻名,表达着白族人民的爱情、家国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2]。
除此之外,昆明地区还有其独有的《昆明民歌》传统。这些民歌多以云南的山水风情、民族文化为题材,具有淳朴动人的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历程、情感体验和对家乡的眷恋。在演奏乐器上,在昆明地区民间乐曲的演奏中,传统乐器如笛子、二胡、琵琶等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每首曲目都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文化底蕴。
二、民间乐曲的艺术形态与特色
(一)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与评述
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注重对生活情感、自然景观和宗教信仰的表达。这些歌曲往往根植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传统,通过美妙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展现出了人们对家园、亲情、爱情以及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如,云南干部合唱团演唱的《滇池船歌》,该歌曲曲调通常柔和悠扬,歌词中“滇池微波荡漾,轻舟翘首前望,水天一色醉人眼,去年今日此门中……”让人仿佛置身在滇池的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到安详和宁静,充满了对滇池优美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深情表达[3]。
在演奏乐器方面,《滇池船歌》通常是用弦乐、竹管乐等传统乐器演奏,这些乐器的音色温暖清澈,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歌曲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表达。艺术内涵方面,歌词中描绘了丰富的意境,以水乡船工的生活为载体,抒发了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唱出了对家园、亲情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美好祝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情感共鸣。
其次,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在演奏风格和曲调上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常见的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都在各自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彝族的傩舞曲喜欢采用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器作为伴奏,而白族的三弦歌则以柔和的琴声陪衬着抒情的歌词。如,昆明地区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正是其多声部组合和源自生活的演唱素材。该类型的民歌通常由8个声部组成,每一个声部都承载着独特的旋律和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声部之间的和谐配合,每一个声部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交织的,整体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和声效果。哈尼族民歌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哈尼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展现出了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的人声帮腔两种表演形式均展现了哈尼族民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有乐器伴奏的演唱中,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的乐器常常包括风笛、竹琴、云锣等,这些乐器呼应着歌手的歌声,增添了歌曲的魅力和氛围,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丰富。无乐器伴奏的人声帮腔则更加突出了歌手的表现力和音乐技巧,让观众可以更加专注地聆听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歌词的含义。典型作品中,《栽秧山歌》《欧楼兰楼》和《情歌》等多声部哈尼族民歌都源自哈尼族的生活和文化,因此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栽秧山歌》作为主体,通过多声部组合展现出丰富的和声效果,在歌词和旋律中展现了哈尼族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感慨,让人感受到丰收和劳作的欢乐与辛勤。而《欧楼兰楼》《情歌》等附体歌曲则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哈尼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乐趣,以更加细腻的方式表达爱情、家庭、社交等方面的情感和情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和吸引力[4]。
此外,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传承了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并结合了现代音乐元素,正积极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在传统民间乐曲的基础上,也不乏现代编曲和演奏形式的尝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较为典型的为《月光下的凤尾竹》该首歌曲多为现代轻音乐版本演奏,通过葫芦丝、钢琴与其他弦乐融合演奏的方式,展现月光下的傣家楼阁竹林,静谧、悠远与轻清淡雅。
(二)曲调和旋律的特色及演奏方式
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曲调和旋律的特色以及演奏方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融合了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和独特风格。昆明地区的曲调和旋律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情感与生活的结合。部分曲调在节奏上灵活多变,能够表达出生活中的欢乐、欣喜。如《放马山歌》,该首歌曲为云南汉族民歌歌唱家黄虹演唱,音调铿锵的同时,通过紧密的节奏音型、吆喝牲口声模拟等表现形式,展现了牧人生活与山野蜂哥;而另一些曲调则以抒情深沉、悠扬婉转的旋律,表达人们对家园的眷恋、对亲情与爱情的情感寄托。如《小河淌水》,该首云南民歌经典歌曲于1947年创作,诗一般的语言、婉转的曲调,都表达了阿妹对阿哥的质朴情感。后续,该首歌曲也被誉为“东方小夜曲”。
其次,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在演奏方式上也多样化,通常涵盖了吹奏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多种乐器的组合演奏。部分曲目可能会采用笙、二胡等传统乐器进行演奏,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营造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氛围。同时,演奏者在音乐中会运用一些特定的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使得演奏旋律更加富有个性与魅力。如《猜调》就是通过大量的不谐和音,突出曲调的情况、活泼与力量。该歌曲最初由歌唱家李谷一于1979年演唱,在多种传统乐器的特色演奏中,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积极向上、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5]。
(三)歌词内容和形式的鉴赏分析
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歌词内容和形式通常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体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特色。在歌词内容方面,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通常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对家乡、亲情、爱情的情感表达。同时,歌词也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传统等元素,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大部分歌曲的歌词内容往往充满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如1953年《遠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歌中,歌曲仅用三个和弦的同时,辅以质朴的歌词,突出音乐形象的同时,为歌曲添加了亲切感。《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词:
路旁的花儿正在开哟/树上果儿等人摘等人摘/路旁的花儿正在开哟/树上果儿等人摘等人摘/那个塞洛塞那个唉洛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远方的客人那请你留下来/唉洛唉洛唉洛唉/塞洛塞洛类里塞洛里塞洛类
歌曲中的“塞洛塞洛类里塞洛里唉洛类”通常由女声演唱,通过音乐与质朴的歌词巧妙结合,将后续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深深烙印在听众心中[6]。
在形式方面,昆明地区的民间乐曲歌词常采用对偶、押韵、排比等手法,并结合地方方言或者特定的词汇来增加地域特色。如,《小河淌水》中(“哎~月亮出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通过整合《放羊调》与《月亮出来亮汪汪》两首歌曲,以比兴的手法赋予歌曲韵调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背后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向往。
三、昆明地区民间乐曲的传承与保护
(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和挑战
昆明地区民间乐曲作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和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融,许多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传承环境面临困难。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和现代艺术形式,传统音乐文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得传承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此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训,但由于传承人群老龄化、传统技艺缺乏继承者等原因,传承链条有断裂的危险。同时,社会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支持也需要提高,包括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昆明地区民间乐曲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需要加强对民间乐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推广、加大教育投入、建立相关保护机制等,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永久保存。
(二)当代社会对民间乐曲的态度和支持
当代社会对民间乐曲的态度和支持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许多人对传统音乐文化持有积极与支持的态度,认为民间乐曲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价值。许多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乐曲,通过举办音乐节、展览、演出等活动来增强民间音乐的传播与推广。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的影响,一些人对民间乐曲的兴趣可能相对较低,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或其他形式的娱乐文化。因此,在当代社会中,民间乐曲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和文化变迁的压力,需要寻求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三)文化保护与传统乐曲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文化保护与传统乐曲的现状是受到重视,但也面临一些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一些民间音乐团体、学术机构和艺术家也积极参与推动传统乐曲的传承。然而,国内对传统乐曲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和社会认可方面还需要加强。
对此,国内还需加强教育与传承,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乐曲的兴趣和热爱;加大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鼓励艺术创新,将传统乐曲融入当代音乐和文化创作中,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乐曲在国内、外舞台上的传播与交流。
四、结束语
民间乐曲作为昆明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情感价值,其艺术形态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表达。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现代社会的冲击和挑战。只有加强传承与保护工作,提高社会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和支持力度,才能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与永久保存。
参考文献:
[1]晋闻砚.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以钢琴曲《花鼓》为例[J].艺术评鉴,2022(16):73-76.
[2]王蕙.云南“多簇同舞”艺术形态的文化解析[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03):95-102.
[3]郭克俭.豫剧演唱力度性润腔艺术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2022(01):6.
[4]王银梅.民间说唱艺术的文本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107-109.
[5]卢致达.音乐形态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02):55-56.
[6]付嫄媛.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分析[J].艺术评鉴,2023(06):85-88.
作者簡介:
楚楚(1985.7-),女,汉,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