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2024-05-10高珊

新楚文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融合

【摘要】民族音乐元素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并传承下来的精华,具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有音乐文化、古典戏曲、唱法技巧、乐器等多种元素。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现代音乐涌入我国,这在为我国音乐创作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现代作曲中融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不仅可以丰富现代作曲技法的形式与内涵,还可以使民族音乐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下来,使中国现代音乐彰显出独特魅力,进而走向国际。具体应用方法可从民族音乐文化、民族唱法技巧和民族古典戏曲三个方面进行,以达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中国现代音乐呈现出创新化、多元化的繁茂景象。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现代作曲技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7-004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7.0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文化事业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此时,盛行于西方的近现代音乐流派涌入我国音乐界,给我国音乐带来全新面貌的同时,也给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不应就此衰颓,如何在发展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还能保留民族音乐元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发展概况

现代作曲技法作为一种代表着新音乐理念的作曲方式,在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因素,西方音乐发生了前所未有过的重大变化,诸多作曲家认为古典音乐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传统民族音乐面临着传播、传承与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现代作曲技法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作曲技法自传入中国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与发展,细数其产生到盛行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巅峰、回归几个阶段。

20世纪初,《新霓裳羽衣曲》与《怀旧》两首交响乐作品的问世,成为中国现代作曲技法萌芽的标志,并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兴起和不断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翻开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解放。此时的西方现代作曲观念不断涌入我国,我国音乐创作者也在不断进行吸收,我国现代音乐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一大批具有典型代表的“现代派”作曲家,如谭盾、叶小刚、瞿小松、郭文景、陈怡也从此在中国乐坛崛起。到1979年,我国的音乐创作家从对外来音乐理念的吸收,开始转向对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学习,许多现代音乐创作者都学习了勋伯格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作曲家的现代作曲技法。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对我国的影响到达巅峰之时,我国音乐艺术界开始对这种“西式化”进行反思,认为在追求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本民族的“音乐血液”。因此,整个音乐创作氛围陷入某种反思的沉默中。后来随着发展,又呈现出一种回归状态,作曲家们经过反思之后,所创作的作品更注重音乐的人文性与民族性[1]。

(二)传统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

民族音乐通常是以我国劳动人民为主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劳动中创作和演唱出来的音乐。在这个过程中,经过筛选、改造和加工,以口头流传的方式进行代代相传[2]。民族音乐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也反映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华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上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对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西方不同风格、不同元素的音乐不断涌入我国,流行音乐随之产生,并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流审美。在“传统遭遇现代”这一大环境下,我国民族音乐在社会发展中趋于式微,面临生存的困难。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这个问题,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作用

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曾说:“中国音乐创作应该致力于发扬民族的东西,这是一个指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见,越是含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就越是具有国际化的潜力。因此,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有效融合,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元素对现代作曲技法的作用

具体而言,民族音乐元素对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带来的益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民族音乐具有十分丰厚的资源,如带有浓厚侗族风土民情的《多耶》、各民族在自己歌唱节日上唱的歌曲、带有京剧戏曲元素的《说唱脸谱》等。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可以丰富其内涵和表达形式。此外,还有“吹”“拉”“弹”“拨”“敲”等民族乐器演奏方式,都可以为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者提供思路和灵感。总之,民族音乐元素具有的音乐文化、古典戏曲、唱法技巧、乐器等元素,都是音乐创作者在进行现代作曲时可以利用的资源。

其次,民族音乐中各民族多样的唱法技巧,可以帮助现代作曲更好地傳情达意。第一,民族音乐中的乐器,可以让现代作曲以新的形式呈现,如吹管乐器中的笛子、箫、唢呐等,弹拨乐器中的古筝、琵琶、二胡、三弦等,打击乐器中的锣鼓、京钹等,种类多样,表现力、感染力与民族特性都十分强烈。第二,民族音乐中蕴藏着每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为现代作曲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羌族的尔玛俄足节、苗族的龙船节、彝族的火把节,各民族人民会在这些歌唱节日上举行歌唱活动,使歌曲带有浓厚的风土气息和民族色彩,以及民族特点鲜明的音乐元素。第三,民族音乐中保留下来的古典戏曲,其民间故事的原型、唱腔和音调等元素,都可以为现代作曲提供灵感,同时增添民族色彩。

最后,民族音乐是一种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音乐,民族音乐所具有的注重意境、旋律感强、诗乐结合等特点,无不反映着中华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比如,黄土高坡上的洪亮唱腔、东北地方的二人转等,就从口音和腔调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旋律和民族文化特色。在现代作曲技法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能够很好地为曲子增加民族特色,使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二)现代作曲技法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作用

第一,传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族音乐加以学习与传承,不仅能够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还能起到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信心的作用。民族音乐伴随着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呈现的早已不只是歌曲表面本身,还蕴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情感。我国音乐作曲技法的继承发展,根植于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上,需要去发掘整理,才能继承发扬光大,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从文化艺术传承角度来看,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能够使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与魅力,结合特定创作技法、传播形式,使现代文化消费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文化感染。例如,歌曲《梦回唐朝》运用的京剧元素,《前门情思大碗茶》融入了传统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等,使京剧、民间说唱等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及其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下来,并将之传播到更广的范围。通过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进行融合,进一步完善民族音乐的形态,可以使民族音乐适应当下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精神需求,使我国音乐界呈现出崭新的景象。

第二,推动传统民族音乐走向国际。如同经济发展一样,中国音乐艺术要做到全球化,就必须对外开放,要想实现传统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就必须吸收外界的优秀经验。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十分多样且丰富,每个流派都有各自的创作技法,如新维也纳、新古典、全面序列、偶然主义、电子音乐、微分音、第三潮流、新浪漫主义、新音色、简约主义,等等。这些流派在艺术观念和音乐技巧方面都有着许多不同。对此,我国音乐创作者可以将西方现代音乐中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使之相互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一方面,民族音乐为现代作曲提供了可观的灵感资源,而另一方面,现代作曲技法也使民族音乐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这要求现代作曲创作者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在世界领域体现出我国独特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以此形成作曲家本人的现代音乐风格,从而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推向世界。

三、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融合方式

一般而言,民族音乐主要有民族音乐文化、民族古典戏曲音乐、民族音乐唱法与技巧、民族乐器等诸多要素。因此,下文将围绕如何将这些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融合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第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统一的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启示现代音乐创作者,将现代作曲技法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不仅可以让作品带有民族文化特征,还可以促进我国现代音乐的繁荣发展。在对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新性探索时,不但要遵循推陈出新的原则,更要站在坚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这样才能使我国现代音乐的创作走得更远。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便是一个丰富、可继承的宝贵资源。以钢琴作品《多耶》为例,《多耶》是一部钢琴作品,钢琴曲本来源自西方现代作曲,但作曲家在其中融入了侗族风格的民族音乐元素,使得《多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增添了作品的民族音乐色彩。此外,作品名称“多耶”也是侗族的一种传统歌舞。这样的结合方式完美地将侗族风格与现代器乐结合在一起,也将其中的精神文化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在一起[3]。

第二,中国古典戏曲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我国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丰富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其丰富性表现在民族音乐的戏曲中。古典戏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种类繁多,无论是从产生地域、产生时代还是唱腔特征等方面都能进行分类,从地域的角度划分可分为京剧、越剧、豫剧等。二是表演方式丰富,除了具有变幻莫测的唱腔和音调以外,还具有二胡、锣鼓等多种民族乐器[4]。因此,将古典戏曲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新、兼容与剔除,进而有效融合,不但可以创新现代作曲技法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还可以让民族音乐重新焕发生机。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该曲取材于经典民间故事“梁祝化蝶”,将现代交响乐与传统民间戏曲相结合,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创作者何占豪在曲中将越剧中的元素——过门用在开头,使中华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相互碰撞,生发出巨大的听觉魅力。不仅如此,在这次创新式的结合中,何占豪还创新了一套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手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完美融合,为其他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思路。此外,在现代作曲技法中融入戏曲腔调也是一种可行的创作方式。腔调是我国民间戏曲最具特色的一个元素,在现代作曲技法中增添戏曲的腔调,把戏曲借助现代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既能丰富现代作曲技法的表达方式,也能使戏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得以传承和保留。以我国著名歌手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为例,这首歌就是在现代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增添了京剧的戏曲腔调,将京剧的腔调与内涵融于现代音乐作品,使听者同时感受到古典戏曲与现代作曲的不同魅力,也更能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类似的创作方式还有《霸王别姬》等,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音乐作品的涵义,更是发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民族音乐唱法技巧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音乐唱法与技巧,这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环境的多样性产生了丰富且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魅力。这表现在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在音乐方面也有着风格各异、唱法多样的特点。比如,黄土高坡常有的洪亮唱腔,云贵高原稍显轻快的山歌,东北有二人转、蒙古有长调等,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景象。基于此,我国音乐创作者可以將各民族不同的音乐唱法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视为一条可行路径,坚持融合创新的思想,将我国众多的民族音乐唱法更为有效、全面地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之中。例如,歌曲《深藏在心底的歌》就是在创作中,将蒙古族民歌的长调与现代乐曲进行结合,对钢琴中的波音进行设计,模仿蒙古长调中的颤音,营造深远悠长的意境,也给歌曲增添了民族特色。蒙古长调具有节奏自由、曲调悠扬的特点,给人一种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创作者依托这一特点,将长调融于该曲的创作中,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大大增加了该曲的内涵[5]。

第四,民族乐器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在我国民族音乐中,乐器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民族乐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种类也十分丰富,有箫、锣、笛子、芦笙、口弦、铜铃、琵琶、胡琴等许多种,在不同场合的音乐表演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在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中,若能将民族乐器结合应用于现代作曲中,会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比如,《北京一夜》《花田错》《沧海一声笑》等流行音乐作品就在配乐中使用了古筝、笛子等民族乐器,使得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完美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6]。因此,音乐创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若能将民族音乐中的民族乐器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将会有很大的可发展空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我国现代作曲技法中,合理有效地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是一个双赢的发展策略,这一方式不仅可以为我国音乐创作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还可以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创造良好条件。对此,我国音乐创作者要具备兼容与汲取的思想,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完美融合,进而实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相结合的目标。我国地域广袤、文化多样性强,民族音乐元素丰富,针对传统与现代融合这一方向,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有许多方式有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锋.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陈烁年.论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互动与融合[J].艺术评鉴,2022(17):68-71.

[3]袁羽佳.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J].大众文艺,2021(22):63-64.

[4]陈明.优秀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作曲技法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19(15):103-105.

[5]刘扬.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元素的结合之我见[J].黄河之声,2016(21):85.

[6]李紫琛.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探究[J].北方音乐,2018(05):31.

作者简介:

高珊(1989.1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