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疾病对患者胃肠运动功能、脑氧代谢及胃肠转运时间的影响

2024-05-09王忠丽

大医生 2024年5期
关键词:应激反应

作者简介:王忠丽,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麻醉学。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疾病对患者胃肠运动功能、脑氧代谢及胃肠转运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0例需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胃肠镜检查,400例)和试验组(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400例)。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及转运时间、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检查满意度及脑氧代谢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行胃肠镜检查后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胃平均排空及小肠平均通过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检查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检查后,心率、血压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CER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疾病对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影响较小,可缩短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及转运时间,抑制脑氧代谢,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建议临床应用。

【关键词】无痛胃肠镜检查;应激反应;胃肠运动功能;脑氧代谢;胃肠转运时间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05.0071.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5.024

胃肠镜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技术,但该法对患者胃肠道刺激性较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因此,近年临床逐步引入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无痛胃肠镜检查前患者应用短效麻醉药物以减轻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进而提高耐受性及依从性[1-2]。然而,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呛咳和恶心呕吐,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检查结果,还可能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探究无痛胃肠镜检查对麻醉苏醒期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临床此类研究报道相对较少[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疾病对患者胃肠运动功能、脑氧代谢及胃肠转运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0例需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5 例,女性17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68±4.59)岁;病程1周~4个月,平均病程(4.27±0.91)周。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28例,女性172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3.47±4.63)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病程(4.34±0.89)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⑴有胃肠镜检查适应证者;⑵对无痛检查所用麻醉药物无禁忌证者。排除标准:⑴存在恶性肿瘤者;⑵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胃肠镜检查,检查前保持禁食12 h及禁饮 10 h,确保检查期间保持空腹状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胃肠镜检查:患者入室后保持仰卧位,于右上肢常规建立静脉通道,予2~4 L/min低流量氧气,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及脉搏水平。应用盐酸丁卡因胶浆(西安利君精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61022993,规格:10 g∶0.10 g)喷洒患者咽喉部,确保局部充分麻醉后开始进行胃肠镜检查,并于检查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心电状况。试验组患者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入丙泊酚乳状注射液(Fresenius Kabi AB,国药准字J20130013,规格:20 mL∶0.2 g)20 mL及地佐辛注射液(扬子江药液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80329,规格:1 mL∶5 mg)1 mL,直至患者肌肉松弛且睫毛反应消失后开始进行胃肠镜检查,并在检查期间对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当患者出现肢体活动等情况时,追加20~40 mg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以维持无意识状态,确保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低氧血症、呛咳、恶心呕吐、咽喉反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⑵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及转运时间。包括行胃肠镜检查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胃平均排空时间及小肠平均通过时间。 ⑶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 ⑷检查满意度。满意度通过青岛市市北区人民医院自拟调查表进行判定,分值范围0~100分。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70~<90分为满意,评分<70分为不满意。

⑸腦氧代谢指标改善情况。于胃肠镜检查前后,使用血气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型号:i-STATGA)测定患者桡动脉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分压(PjvO2)、脑氧摄取率(CERO2)、血氧饱和度(SjvO2)及静脉血红蛋白(Hb)水平,计算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1.36×SaO2×Hb+PaO2×0.0031;静脉血氧含量

(CjvO2)=1.36×Hb×SjvO2+PjvO2×0.0031;Da-jvO2=CaO2-CjvO2;CERO2=(CaO2-CjvO2) / CaO2×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低氧血症 呛咳 恶心呕吐 咽喉反射 总发生

试验组 400 1(0.25) 1(0.25) 0(0.00) 0(0.00) 2(0.50)

对照组 400 0(0.00) 0(0.00) 3(0.75) 3(0.75) 6(1.50)

χ2值 1.136

P值 0.286

2.2 两组患者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及转运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行胃肠镜检查后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胃平均排空及小肠平均通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情况比较 检查后,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水平均升高,但试验组上升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检查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检查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检查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试验组 400 361(90.25)   31(7.75)   8(2.00) 392(98.00)

对照组 400 300(75.00) 72(18.00) 28(7.00) 372(93.00)

Z/χ2值 5.736 10.500

P值 <0.001 0.001

2.5 两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检查后,两组患者CERO2、Da-jvO2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

3 讨论

胃肠镜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疑似胃肠道肿瘤、溃疡、炎症等病变的诊断效果较好。通过胃肠镜检查,临床医师可直接观察病灶并进行组织活检取样,进而准确诊断疾病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胃肠镜检查可监测其病情的恢复情况,为临床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对于有胃肠道肿瘤、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可发现早期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预防病情恶化[5-6]。检查过程中,治疗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患者胃肠道出血。传统的胃肠镜检查会使患者产生疼痛或不适,降低患者耐受度[7-8]。无痛胃肠镜检查通过短效麻醉药物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利用麻醉药物的镇静及镇痛作用,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检查,避免胃肠镜检查对患者的刺激及引起的不适感。无痛胃肠镜检查使用的麻醉药物通常较短效、安全,检查期间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测、护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9-10]。但胃肠镜检查也存在一些风险,如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须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无痛胃肠镜检查不会增加麻醉苏醒期低氧血症、呛咳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究其原因:⑴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麻醉药物的抑制作用导致呼吸功能下降、肺部通气不足,导致的缺氧。然而,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通常选择较短效的麻醉药物,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且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测和护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⑵呛咳主要是由于呼吸道受到刺激或阻塞引起的防御性反射,麻醉苏醒期发生率较高,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使用的麻醉药物通常能够有效抑制呼吸道反射,降低呛咳的发生率;⑶恶心呕吐是由于麻醉药物的刺激作用和患者自身的病情所致。然而,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使用的丙泊酚等麻醉药物可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1-12],与史金麟等[13]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行胃肠镜检查后均出现心率、血压水平升高,但试验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在满意度方面,试验组患者检查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这提示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检查满意度。究其原因,常规胃肠镜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及不适,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特别是对于心血管或高血压患者,而无痛胃肠镜检查通过短效麻醉药物可以使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有效降低患者因紧张和恐惧产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因不适感导致的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这与毛永莉等[14]研究结果一致。陈臣臣等[15]研究结果显示,无痛胃肠镜检查模式下醫师可更轻松地进行检查操作,减少因患者不配合造成的操作困难情况,更清晰地观察胃肠道病变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后首次排气、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胃平均排空及小肠平均通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CERO2、Da-jvO2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常规胃肠镜检查会引起患者出现胃肠道肌肉紧张、痉挛,影响胃肠的运动功能。而无痛胃肠镜检查使用镇静剂和麻醉技术,可抑制患者的脑氧代谢及自主神经反射,减少胃肠蠕动的干扰。

综上所述,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疾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影响较小,可缩短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及转运时间,抑制脑氧代谢,提高患者的检查满意度。

参考文献

师敬利, 刘伟侠, 马守亮.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丙泊酚分别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 大医生, 2023, 8(19): 32-34.

孙肖舫, 刘雅莉, 赵丽辉.PDCA循环指导下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无痛胃肠镜检查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19): 79-82.

陈晓英, 刘武平, 陈丽珍. 进行无痛胃肠镜的老年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警护理干预的效果[J]. 吉林医学, 2023, 44(9): 2681-2684.

王进, 史传岗. 无痛胃肠镜检查发生肌阵挛危险因素及丙泊酚预处理效果分析[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3, 51(5): 717-719.

毛红玲, 吴杨玲, 魏小飞, 等. 体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 17(5): 193-195.

阮玉琴, 唐天奇. 去甲肾上腺素复合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 浙江医学, 2023, 45(13): 1416-1419.

吴素江, 李海平, 陈卿奇, 等. 无痛胃肠镜检查术的临床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7): 1026-1028.

刘书英, 王洁. 全方位干预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应激反应、不良事件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23, 45(12): 1911-1913, 1917.

楊建功, 赵利芳, 孟瑞霞, 等.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或阿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8(3): 433-437.

何颖, 蒋朝霞, 吴天香, 等. 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系统医学, 2023, 8(7): 78-81.

杨宝兵, 陈良, 曹旭升. 无痛胃肠镜检查临床麻醉用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刊, 2022, 57(4): 378-381.

黄江焱, 曹凤林, 胡云.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与丙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的有效性及并发症比较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1): 14-16.

史金麟, 徐帆, 甘建辉, 等.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环泊酚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20(1): 40-43.

毛永莉, 桂琳, 朱克, 等.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地佐辛+丙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 2022, 41(1): 1-4.

陈臣臣, 胡静, 周春梅. 医护协作模式下诊疗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在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乡村医药, 2023, 30(1): 28-30.

猜你喜欢

应激反应
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和疼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对全麻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手术室护理路径对腹腔镜手术护理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保温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
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小儿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分析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学龄前儿童的有效性探讨
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产生的具体影响分析
帕瑞昔布钠复合舒芬太尼预镇痛对瑞芬太尼麻醉后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