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路径探析

2024-05-09李宜容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法治

李宜容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它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既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命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什么样的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涵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P1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知水平,直接关系到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和进程。因此,“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2]136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系列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进一步阐明了高校思政课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实施要求。例如,“八五”普法规划旨在大力弘扬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党规国法,明确要求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对于增强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二)丰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5],是开展青年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具体来看,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下,迅速启动了原有教材的修编工作。2021 年,将原有教材名称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从法治教育高度阐释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与意义,为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提供了新的视野。反观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由原先简单的法律基础常识上升至具有政治意义的法治理论高度,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切合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要求。2023 年新编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全面透彻的思想逻辑,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渗透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全过程,尤其在教材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中有所映现。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十一个坚持”,无论是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发展道路,还是根本任务、战略布局、法治保障,都蕴含着深邃的政理、哲理与法理,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可以从政治高度观照错综复杂的法治现象,从理论深度透析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从实践力度把握法治理论的奥义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将这一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赋予课程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与科学性,增强教育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着力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涵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好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1]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总体来讲,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于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有一定的认知,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初步具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但对于道德规范与法律制约相结合的认知不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10作为未来国家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总之,借助高校思政课堂系统宣传和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原则

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习近平法治思想是贯穿教材的一条主线。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教育,首要的是解决如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问题,进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确保课程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融入内容衔接上融会贯通。

(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1]习近平法治思想承接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践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伴随社会历史条件的转变、时代发展变迁的瞬移、社会实践需求的更新而守正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坚持思政课建设同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系统动态地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仅要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而且应学理化拓展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应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结合新的会议精神、讲话精神、报告精神,推陈出新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融入教材中。2023 版教材同2021 版教材相比,强调了法治同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推进法治建设制度化、体系化的现实逻辑问题,增添了新的法治理念、法治政策、法治案例,集中展现了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就。总之,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时代性、时效性、实践性的鲜明特征,应坚持同党的创新理论相同步,在系统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与教学中,进一步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动态转化。

(二)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6]P59。其中,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课程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不仅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而且强调加强法治教育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以及批判吸收人类优秀道德成果同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义,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精辟阐明了法治与德治同向同行的价值旨归,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7]P165,二者不可偏废。由此,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要始终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系统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注重协调好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以法治教育推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道德教育涵养学生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法治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将遵纪守法作为道德准则。从而让法治教育同道德教育相互配套,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譬如:在教材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中,要在树立法治思维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科学认知。阐明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塑造出彩人生,错误的人生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觉成长为遵纪守法的新时代好青年。总之,应始终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

(三)坚持融入内容衔接上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的首要前提是“穷理”,即深究事物之道理。能够领悟某一理论、思想、学说产生的前因后果、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深厚的价值意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融会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首先要全面、系统、透彻地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刻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要义、地位与价值。一方面,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论述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高质量衔接[8],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系统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从宏观上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法治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逻辑、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逻辑贯通起来,避免片面性、随意性、教条式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质精髓基础上,应找准某一知识点所蕴含的哲理,切实做到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内容高度衔接,防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代替“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避免“绝对标准化”或随心所欲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某一点内容同教材中某一个知识点相对接。譬如:“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表面上似乎与树立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理念无关,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重要思想成果,必然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贯通起来。譬如:具体在讲授“德治与法治关系”问题时,可以案例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围绕“德治与法治关系”问题展开辩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讨论,明确德治与法治相互依存,同等重要。总之,唯有坚持融会贯通的原则,才能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

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连续性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施方略,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科学转化。

(一)融入教材体系:有效供给理论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P4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一以贯之的法治思维、统筹各方的系统思维、宏阔包容的全局视角、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与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9]既包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也包括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领导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和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大量撰写有关法治建设的论著,[10]系统、整体与协同的理念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因此,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要坚持全面性,要在系统全面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重大意义、科学方法融入教材体系,做到科学编排和有机融入,使教材的相关内容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保持同步协调。与此同时,要编写有关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辅导读物,相关的课外辅导读物也要及时更新,使之与国家层面的教材共同组成系统的教材体系。

(二)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的系统贯通、问题疏通和案例融通。[12]系统贯通重在把道理讲深,就是从主体导向出发,在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学体系,通过系统化学理化阐释,整体性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框架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问题疏通重在把道理讲透,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深耕教材和学情调研的基础上,打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合学生“问题-理论-价值”的认知逻辑,以学生思想的实际问题为基准,注重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实践问题链条,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科学方法和实践伟力。案例融通重在把道理讲活,就是要精选案例、讲好故事,借助案例的叙事性和生动性,深刻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理论变成生动道理。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生动的叙事话语,要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妙喻,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法理知识,化繁为简、化机械为生动,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减少学生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偏差,实现历史、政治、法理、学术、实践等多重话语体系的重构与转换。譬如:在讲授第六章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内容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领导”比喻为“定海神针”的妙喻,厘清“党大还是法大”伪命题。

(三)融入实践教学:发挥实践育人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他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4]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参与者和生力军。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实践教学,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组织和设计法治实践活动,在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中,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发挥实践育人的强大功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有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难点问题,开展法治主题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法律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有关建设法治中国问题时,创设关于“全民守法的重大意义”“全民守法的基本途径”“全民守法的主要依据”等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讲授相关知识。又如,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法庭”“模拟民主选举”等场景,转换学生角色定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案例中,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法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撰写法治调研报告,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司法机关,参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感受真实的案件审理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法治案件受理过程中,深刻理解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涵义与重要性,自觉学习掌握法理知识。也可以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12·4”宪法宣传日等关键节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牢固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强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四)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强化融入主体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进而言之,教师是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关键所在,提高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教师培养这个关键环节,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深厚、教学能力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高质量地融入教学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教材编写、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创新教师培养机制。通过专家辅导、专业培训、示范引领等方式,让教师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科学转化。同时要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和研究,精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十一个坚持”的逻辑关系,做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系统地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整体把握教材重难点问题、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基础上,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贯通,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性,有条件的可以运用V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让学生置身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在历史与时代交汇中,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法治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