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内涵表达与实践路径
2024-05-09罗庆东吕晓娟
罗庆东,吕晓娟
(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海淀 100048)
学校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侧重点[2],作为学校精神文化代表的学校校训文化建设理应得到更多关注。校训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形象表达、社会殷切期望的概括体现、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阐述和彰显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行动自觉。我国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这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2019 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确定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的定位。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双重时代意蕴下,从职业院校层面回应时代关切成为必然,而进行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正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校训文化建设学理层面的探讨,有助于推动校训文化建设实践层面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厘定校训文化的概念,阐述校训文化的特征,分析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缘由,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践行路径。
一、校训文化概念的梳理
无论是进行校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是开展校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都首先要明确校训文化建设概念的内涵。这是由于概念是进行研究的起点、展开论证的基础。在实践层面,把握好校训文化建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校训文化建设关键是厘定校训文化的概念。为此,从梳理已有研究中关于校训文化的界定开始,探讨校训文化概念。鉴于讨论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必要扩大范围,广泛借鉴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是文中出现普通高校校训文化相关内容的缘由之一。另外,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是遵循校训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因而,从整体上梳理校训文化概念是有道理可言的,这是更深层的缘由。
(一)校训文化的内涵研究
关于校训文化的内涵有两种观点,一是等同说,将校训文化等同于校训,不进行严格区分,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4],这种观点认为校训乃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代表性的观点有研究者韩萌,其在研究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时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是通过箴言、格言、德目、训诲等语言形式体现其社会需求、文化根脉、价值取向、育人目的和学校愿景的一种精神文化体系”。[5]研究者熊春月认为“校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校训为中心的文化,校训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一种”。[6]还有廖靖宇[7]等人,他们在研究校训文化时,就是围绕校训进行诠释,将校训文化视为校训,对校训内涵的分析等同于校训文化内涵的分析,就算是明确提出校训文化的内涵,也基本上是范围仅仅涵盖校训,视野限于精神文化范畴。
二是差别说,该观点认为校训文化有别于校训,校训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而校训文化包括精神、制度和行为等文化。哈明虎等人认为“校训文化是校训在传播、阐释、育人过程中凝结的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文化成果”,[8]梁广兰认为校训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全体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以校训为核心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即以校园为空间、以所有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9]校训文化的范畴大于校训,校训文化不等同于校训。
这两种界定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同说的界定没有指出深层内涵,只是指出精神文化的外延表现,会造成无法完整准确地把握校训文化;差别说将精神、制度和行为等文化囊括于校训文化之内,这样的界定会造成校训文化内涵泛化,无法明确校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逻辑关系,无法区别校训文化和学校文化。校训文化和学校文化概念内涵的混乱,不利于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当期望着理论研究能指导实践之时,这种概念混乱的状态,也必然会导致实践的混乱,不利于学校校训文化建设实践的推进。
(二)校训文化内涵的厘定
基于对以往校训文化概念的分析,在此提出,校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处理学校内外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以校训为核心载体的精神文化。首先,校训文化的形成受社会影响。从本义上看,一所学校的建立是由于社会的特殊需要而诞生的,其带着社会的特定期许办学。这就形成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学校势必一开始就要处理好这种外部关系,并且在办学的过程中维系好与外部的关系。在处理学校与外部关系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学校师生。其次,学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维系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又会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之中。校训的确是在对办学理念等学校内的精神产品的观察中、分析中凝练出来的,但已经凝练出来的,其就会反之,要指导办学理念,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也要将其作为根本遵循和最高依据,进行更正,以符合校训文化这个整体,避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缺乏逻辑和逻辑混乱的问题。
这样界定校训文化,就指出了校训文化的本质内涵,避免了以一些外延表现来指称校训文化,能够真正把握校训文化的核心内涵;就表明了校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厘清了校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逻辑关系;就有利于推进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已经有校训,为何还要提出校训文化这个概念?不可否认,校训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现实的情况是校训在学校文化中,往往表现得封闭、孤立,没有与学校文化中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产生关联。提出校训文化概念,可以打破这种封闭状况,将其他精神文化产品容纳进来,促进形成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利于学校文化建设。那为何要将校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代表?其一,校训本身所代表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学校文化最深层的东西,最能代表学校文化。进行校训文化建设,就意味着把握住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校训文化建设,就意味着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其二,校训文化是学校日常宣传的对象,为学生所知。更进一步地看,当提起某个学校,人们首先会想到其校训,可以看出,平常百姓将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代名词,作为了解一个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这种情况,特别是大学而言,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将校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代表,是有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的。其三,这样定位校训文化,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避免为寻求学校文化建设的鲜明个性而另起炉灶,造成各种浪费的乱象。校训本身就应然地体现着学校文化的独特个性,也最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鲜明特色,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就可以立足于校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每个学校是应然地存在一些个性,但也应然地存在着许多共同性,过度追求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可能会造成学校文化建设这项工作适得其反。
二、校训文化的特征描述
(一)共同性
从校训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校训文化源于学校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校训文化的提炼,校训文化受到学校师生的共同认同与接受,体现着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共识、思想共识和精神共识。从校训文化的面向对象来看,其面向学校师生整个群体,而非单个体;其是整个学校的师生共同持有,滋养着全校师生,不是某个学校管理者的私人之物,不只是单个人能享有。不仅如此,校训文化还会成为曾经生活过或正在生活于学校这片天地的师生的共同历史记忆。
譬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建院五周年为契机,确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训。在这一确立过程中,将校训征集范围设定为学校广大师生,明确提出希望全院师生踊跃参加。[10]校训征集范围的设定以及明确提出的期盼,可以有效保证有关校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来自于学校师生的共同活动实践经验,确保了全校师生能够共同参与校训的提炼。这就意味着校训的提炼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活动的集体成果,应然地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持有;凝聚着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被学校全体师生共同接受,普遍滋养着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
(二)辐射性
文化之所以是文化,是由于人的活动所造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产品,承载着人的精神期许,由此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常见的文化分类:二分法(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或是四分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其划分依据是文化的形态。事实上,精神文化是所有文化类型中的核心,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种类是因具备精神意蕴才得以具有文化属性。这意味着精神文化具有辐射性。校训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中的一种,自然理所应当地具备这一特性。
具体言之,从物质文化层面看,学校宣传工具:校徽、校旗、校报、校刊等;学校建筑设施的命名:校园大门、校园道路、学校教学楼、大讲堂等;学校景观:绿化景点、纪念碑、雕塑等,以上种种器物,正是由于有校训文化赋予意义,才显得有文化的意味。在精神文化层面,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歌等蕴含着校训文化的精神意味,它们是校训文化的外在具体表现。于制度层面而言,学校章程、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所有学校制度内在地遵循着校训文化的价值逻辑。从行为文化层面上看,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与活动方式都须符合校训文化,否则会受到一定的规训。可以说,学校中的一切,概莫能外,都受到校训文化的辐射,体现着校训文化。
(三)育人性
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校训文化是经过筛选而得以保留在学校之中的优秀文化。这种优秀文化,一方面直接无形地积极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活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指引着学校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塑造着学校师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另一方面,对在学校场域存在的消极风气、低俗价值观、不良行为习惯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助于学校师生避免受到负面的影响和消极的教育。
校训文化的育人性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意在促使人实现向善向上发展,实现这种发展需要科学正确、价值积极的教育内容,校训文化本身蕴含着积极的教育内容。譬如,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核心特质,蕴含西方文明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11]这些内容可以起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塑造人格和行为养成等积极作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用双手改变命运”,彰显了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造的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勤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励耘明德止于至善”,既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又倡导了博学和求真的态度,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培养目标。当以各种形式学习校训文化、感受校训文化和践行校训文化时,校训文化的内在意蕴就会作用于人,实现价值引领、精神鼓舞、坚定信念、规范行为等育人功能。当学校内充满着校训文化氛围,全校师生的情绪、情操、心灵和人格等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滋养,无形中达到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四)整合性
校训文化有多种来源渠道,比如来自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实践中,还有来自学校内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这种来源的不同,就会带有不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有的会产生冲突,需要加以整合,以避免消极影响的产生。校训文化是师生的一种共识存在,起着凝聚师生的作用,在学校中会存在多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与歧见,不将它们进行有效整合,就会出现多种观念,容易造成混乱。没有主导性的文化存在,无法达成一定的共识,学校没有凝聚力,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为此,校训文化应是整合了的各种文化的存在,具有整合的性质。
这种整合集中体现在对校训内容的确定过程中,征求不同师生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比较遴选。譬如,南方科技大学在确立校训过程中,开展校训大讨论,分别听取党政相关部门、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等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学习与分析大讨论过程中各个群体在价值理念、文化含义和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南方科技大学校训。[12]每个群体基于自身实践经验与相关考量提出相应的观点,不同群体的观点在讨论中交锋,也在讨论中逐步找到共同点,达成共识,实现各种观点的整合,这样,校训得以产生。
(五)时代性
学校因社会需要而诞生于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受到该阶段社会特征的影响,当社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变化,学校必然需要做出调整,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可以说学校是因时而生,需要因时而变。那么作为学校中精神文化的代表:校训文化,在整个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也必然需要进行变化。从学校内部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是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学生,每一届学生都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学校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发生变化,学校不可避免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从以上两个角度看,校训文化是应然地存在变化的特征。当然,这并非否认校训文化的相对稳定。
上述观点是从学理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反观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就历经几次变迁。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最早明确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由时任校长陈宝泉提出的“诚实、勤勉、勇敢、亲爱”校训。此后,在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时期,范源廉题词的“以身作则”被当时北师大师生奉为校训,这明确了北师大的师范教育属性和强调师道及其作用。到了西北联合大学时期,确定了“公诚勤朴”的校训,这考虑到当时中华民族的状况,企望学校能为改变当时状况做出贡献。接着到了20世纪90年代,考虑到学校当时所面临的新形势,将校训确定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3]从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演变历程来看,不难发现,校训并非绝对稳定,而是带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因时代所需,展现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特点。校训除了具有变迁的一面,还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譬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确立之日起,就保持校训内容形式稳定不变。
三、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缘由分析
文化的人为性使得校训文化建设得以可能,校训文化建设的育人价值和存在问题等使得我们需要进行校训文化建设。正是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包括校训文化建设在内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价值,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一直在迈进,故而,于此突出强调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的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逻辑难自洽”的问题,“逻辑难自洽”体现为学校文化办学理念体系要素逻辑混乱和松散等,如育人目标和学校校训之间逻辑关系不清和松散;[14]存在着文本标语单一的问题,体现在校训内容同质化[15]和形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职业院校的校训难以区分,看不出是普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校训,大都在“团结”“友爱”“勤奋”“创新”等字眼上打转;存在着历史内涵表现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校训口号性质突出、校训缺乏深入阐释[16];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校训不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校训不符合办学定位[17-18]。
存在着校训宣传影响不广泛的问题,这与校训本身的特点有关。校训是以抽象概括、高度简练的语词形式存在,只有把校训提升到校训文化建设的高度,校训的价值性才能最大发挥出来。校训本身带有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只有在学校师生的日常实践中持续性发挥作用,才能说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否则其影响力可能就只是一种应然存在,而没有对学校师生发挥积极作用。并且,校训的生成是一次性的,其可能只对经历校训生成过程的师生发挥作用,而我们期望着校训能够发挥长久作用,就需要将校训上升到校训文化。因为校训文化可以持续地进行挖掘、诠释和展示,使得校训发挥长远影响力,而这一过程就是校训文化建设的过程。
出现以上问题,可以说有不将校训作为文化进行建设或者不重视校训文化建设的缘由,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校训文化建设,从而能够切实地促进问题得以解决,推动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发挥出职业院校校训文化的应然育人价值。
四、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践行路径
校训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表征,是职业院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重视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时代课题。那么,该如何进行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即存在哪些践行路径?基于对校训文化概念的分析和特征的把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
(一)凝聚共识,生成校训文化内容
校训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师生共同进行凝练。而强有力共识的凝聚职业院校的校训文化与其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教育质量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揭示校训对于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职业院校校训文化的元素最初散落在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之中,散落在学校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是一种自在的形态,也就是学校师生不知道、没有意识到校训文化的存在,实际上,已然在学校各种活动中践行着校训文化。只有通过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把这些散落于各处的校训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得出共同认同的元素时,校训文化才会成为一种自觉的存在,被学校师生意识和感知到,进而在实践中践行着校训文化精神。由此,对于新设立的职业院校,需要特别注重发动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凝练出校训文化,而非简单模仿或照抄中小学校训,也应当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在凝聚共识,总结提炼时,充分吸收不同群体的意见,提炼出有特色、有内涵的校训,也就是把零散的校训文化元素,提炼出共同元素,形成系统的校训文化,这对于职业院校发展和建设、人才培养规格等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凝练阐释,彰显校训文化意蕴
凝练得出的校训文化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通常要加以进行阐释,使得学校师生能够对其产生真正的理解和完整恰当的把握。校训文化是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校训通常是高度抽象、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字词构成,这些词语需要以文章的形式进行深入地解释,以使校训文化意蕴得以彰显,帮助学校师生明白其内在意蕴,从而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对师生的正向教育。这只是对校训文化本身的阐释。与此同时,还应通过校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将校训内涵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为真切的理解。另外,需要根据学校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和新的变化,结合校训文化的精神进行新的阐释。这种新的阐释,既能够使校训文化得以扩充,保持与时俱进,又能够使校训文化辐射新生事物,保持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逻辑自洽局面。
(三)整合观点,厘清校训文化逻辑
校训文化的整合,出现在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凝练校训文化的过程中,把不同群体持有的不同观念加以整合,形成共识。例如,作为培养行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应当凸显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将爱岗敬业、创新创造和社会责任感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职业院校校训中。另一阶段则是在确立校训文化之后,将之前带有校训文化元素的载体或者没有校训文化元素的载体进行整合,比如,从观念形态而言,对学校的教风、学风等进行整合,又如,从物质形态来说,对学校建筑设施:教学楼、广场、报告厅等的命名进行整合,梳理好学校内各种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与校训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相一致,不产生逻辑冲突,以此形成逻辑自洽的学校精神文化。于具体职业院校而言,对于已经产生校训文化的职业院校,整合校训文化就是将在学校内不断产生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校训文化形成逻辑关联,避免逻辑不一致的矛盾,形成和谐有序的关系。
(四)展示成果,广泛传播校训文化
学校的校训文化是要求发挥其育人性的作用。在凝练校训文化的过程中,育人性的作用已然在起作用,但需要的不只是这一时之用,而是需要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使之能够永远存在于学校的办学过程之中。这意味着形成后的校训文化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将其充分地展示出来,使得师生能够去了解,去熟知,最终对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将校训文化内涵嵌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增强校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实效性。例如,在开学及毕业典礼,向师生去展现校训的内涵;与行业、企业合作时,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以实践案例深化校训故事的表达;定期举办校训文化节,专门展示校训文化;将校训文化融入学校的校园景观、学校建筑中,设置校训石和校训文化展区;打造校训文化宣传平台,在校园网站、广播站、校刊、校报等设置专门栏目展示校训文化。
凝练、阐释、整合和展示是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的主要践行路径,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此外,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职业院校校训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也可以为我国职业院校校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平面的角度看,凝练、阐释、整合和展示四大路径之间构成了一个闭环,但从立体的角度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校训文化带有变迁的特性,在学校办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现象,需要学校师生不断地进行着凝练、阐释、整合和展示的校训文化建设实践,在这过程中,校训文化得到不断地发展。这也深刻地指出了校训文化建设是一个进行时的学校实践,而不是一个完成时的学校实践。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校训文化建设阶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践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