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历史、价值与路径

2024-05-08何巧巧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

何巧巧(1992- ),女,湖北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编辑室主任,编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孝感,432000)

基金项目

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基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研究” (ZJS2024YB21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重点课题“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背景下湖北地方高职高质量发展研究”(2023A05),主持人:何巧巧

摘 要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经历了独立到融通的发展历程、模糊到清晰的目标定位过程、粗疏到完善的体系建构过程。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具有推进教育现代化、适应产业变革、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价值。体系上,要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互认互信互融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畅通互相支持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度上,要构建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三级学位制度,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推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学分银行制度。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7-0026-0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1]。“统筹”意味着三类教育需要通盘考虑,“协同”意味着教育类型之间要打破壁垒,破除原有教育观念,要从制度和体系上对教育进行改革,构建新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厘清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内涵,并提出其在制度和体系层面协同的建议,对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历史演进

(一)独立到融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

1.各自独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末是三类教育的各自独立阶段。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学校体系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包含中等专业学校,即技术学校,是职业教育的最初雏形。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含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继续教育的雏形则是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此后,职业教育不断扩展,1953年增设技工学校,1958年后设置农业中学、城市职业中学,试办半工半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高等学校的办学潜力和活力,提高继续教育地位。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继续教育的培养重点,还提出了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教育类型进一步丰富。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统筹协同方面,国家提出要逐步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推进高等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关制度,明确其法律地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开始在管理机构上进行改革,1998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成立高职高专教育处,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教育类型,地位有了很大提高,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专科教育被统筹管理。

2.沟通衔接阶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正式开始沟通衔接起始于1999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要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2]。将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支持本科高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本科高校继续学习。这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的重大跨越,开创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纪元。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替代了以往“成人教育”的概念。2004年印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通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具体统筹内容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3]。同时提出了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统筹三类教育的理念雏形。

3.统筹协同阶段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4],标志着三类教育的统筹协同正式开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进行课程和学分互认,开启了转学和升学通道,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里的“普通教育”是指走普通高中到本科院校升學路径的教育体系,包含“高等教育”。2019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要求,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同发展机制。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至此,三类教育的统筹协同正式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命题。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发展”[5]。可以看出,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

(二)模糊到清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目标定位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是目标定位模糊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没有明确区分,教育目的相对模糊,是为国家培养具有高级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但具体是哪些方面的建设人才还处于探索阶段。1958年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彻底改造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到1985年,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教育事业进行整体统筹,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与1951年相比,教育在管理和统筹上进行了统一和协同,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人才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1993年细化了教育的总目标,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

2.20世纪初至2020年,是目标定位相对清晰阶段

2007年通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6]。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2017年通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继续教育参与率明显提升”。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坚持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至此,三类教育的目标由各自定位逐渐走向统筹推进。

3.2020年以后,是目标定位非常清晰阶段

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的是强化职业教育功能,减轻社会教育焦虑,同时对社会中教育分层观念进行一次更新与颠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人的发展需求确定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重塑宏观教育政策的统一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7]。统筹三类教育的目标自此确定,2023年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要求探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

总体来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国家的发展一脉相承,教育发展目标的变化也体现了我国教育动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三)粗疏到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建构过程

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本文所研究的教育体系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或称教育结构体系。

1.体系建构粗疏阶段

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主要是工人、农民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与训练班、技术学校等。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1985年,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1999年,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囊括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这一阶段,教育体系从初具模型逐步走向大致分类,基础教育学校数量最多,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教育的普及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公平,也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2.体系建构相对完善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形态百花齐放,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呈現多样化态势。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自此,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开始连年攀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调查,普通高等学校1998年招生人数为108.4万,1999年招生人数为159.7万,增长率达到47.3%[8]。在此之后,更是以每年招生数增加50万的速度扩展,见图1。

图1 1998—2003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折线(单位: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5年后,普通高等教育细分为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这两类教育继续扩招,普通本科的扩招趋势在2019年逐渐放缓,普通专科则是在2019年大规模扩招116万,扩招增势在2021年开始放缓,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23各级各类教育招生数量(单位:万)

教育类型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2021 2023

硕士 36.5 41.9 51.1 56 61.1 64.5 80.6 91.6 117.7 110.4

普通本科 236.3 282 326.1 356.6 381.4 389.4 410.7 431.3 444.6 468

普通专科 268 283.8 313.4 324.9 318.4 348.4 350.7 483.6 552.6 546.6

成人本专科 193 191 201.5 218.5 256.5 236.7 217.5 302.2 378.5 440

中等职校 655.7 810 868.5 813.8 674.8 601.2 582.4 600.4 489 484.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方法,这一阶段的教育体系出现分类越来越细、种类越来越多的趋势。1978-2003年将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小学、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普通中等教育中。2004年以后,高等教育细分为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以及其他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中的普通专科教育被划分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边界出现重合。但早在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高职高专教育处,“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个新词第一次走入大众视野[9]时成人高等学校、高职学校就可以正式成为单独的教育门类。

3.体系建构完善阶段

到2021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444.6万,职业本专科招生人数556.7万,职业教育在招生总量上已超过普通本科人数。在类别划分上,2021年增设了职业本科,打通了中职—普通专科—职业本科的职业教育通道。至此,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这三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融共通,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教育体系是一个由分散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内部成长通道被打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业已完成,继续教育的体系日臻完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也渐成趋势。

二、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时代价值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适应产业高速发展和人口变化,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达成这一目标,我国需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就要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个时代命题。纵向来看,“三教统筹”的具体所指体现了我国由教育普及化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历程。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教统筹”的概念,具体指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统筹,目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普及上。进入新时代以来,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需求,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横向来看,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三教统筹”是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举措。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满足基本需求、高质量需求、多样化需求三个层次。教育普及化已经满足了基本教育需求和高质量需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教育需求、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最终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政策基础。《中国现代教育2035》中明确指出,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发展。要统筹这三种教育类型,就要围绕不同的教育类型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各阶段人才培养留足终身教育的空间,这是时代发展,教育迈向现代化、体系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适应产业高速变革的必然选择

第一,我国产业布局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产业结构决定人才需求结构,教育布局则决定了人才布局。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产业构成上,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分别是22.9%、29.1%和48%。三次产业和主要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是6.7%、38.4%和54.9%,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9.1%、11.3%、2.1%[10]。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比较大,第三产业招生数量远超生产需求,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人才过剩。只有在人才培养上统筹各类教育,实现专业对标产业,才能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产业人才配置的重要依托,可着力在第二产业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为我国先进制造业打下人才基础。及时回应时代需求,合理配置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一线新质技术人才,为推动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贡献力量。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在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调整上,着力进行第一、二产业的高精尖科研人才培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继续教育作为职前教育、学校后教育,是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要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着力与产业行业对接,在新兴产业上配置教育资源,为人才转型发展准备好通道。

第二,我国产教融合现状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以下现实问题。首先校校间缺乏协同,在人才培养类型、规格上同质化,容易造成职业教育在实习和就业市场的“萎缩”。其次,校企间缺乏协同,合作渠道、类型单一。企业的运营具有整体性,其产业链是一个整体联动系统,职业教育对应生产制造、高等教育对应研发设计,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可进行同时培养,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最后,继续教育与产教融合的衔接不够紧密。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复杂多元,办学定位不够清晰。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可积极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共同目的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一种能够使人力资源迅速适应市场的办学模式,因此,要在推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中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三)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应然要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间我国人口增势放缓,出生人口规模缩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11]。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使我国提早面临劳动力供给數量减少、基本公共服务紧张、家庭养老压力增大等种种困难。2023年1月1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2]。因此,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应对人口变化的必然举措。

第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可以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基础。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将学习机会贯穿于人才成长的每一阶段。我国人口现状要求积极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2023年为902万,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3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出生率的降低意味着入学人口的不断减少,适龄受教育人口也会随之减少。我国教育事业可以逐步从普及化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进一步推动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是教育行业应当采取的重要举措。

第二,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可以提高劳动人口素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大幅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收获了更多的“人口质量红利”,为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奠定了基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占13.7%,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20年,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5.5%,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为8.9%,十年间高出6.6个百分点[13]。我国劳动力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充分说明推行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政策是成功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能够推动人口教育水平不断迈向新高度,从而以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根基。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14]。

三、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推进路径

在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中,体系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体系与制度建设共同推进教育内部的结构优化、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体系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互融互渗

第一,统筹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各要素、各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分割、封闭与壁垒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教育体系内部缺乏开放、互通和交流,制约着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实现[15]。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打破教育壁垒、优化教育结构、激发教育活力,最终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首先,打通纵向到底的教育通道。职业教育目前已经建立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学制体系,但仍有发展空间。其次,促进各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增强教育的流动性。一是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不是竞争关系,普通高等教育中也应该包含职业启蒙教育[16]。高等教育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开设相关职业教育选修课,邀请地方职业院校、企业等来校开设职教兴趣班、建立职教学习基地、开展职教名师大讲堂等活动。畅通区域内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的选课系统,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科目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教育。这些措施有助于弥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脱节问题,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二元对立格局,促进教育公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机会。二是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融通体系。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前职后教育的实际承担者,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敏锐发现人才市场的变化,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前,继续教育可以通过线上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培训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可以通过线下的职业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第二,统筹建立互认互信互融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互认互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二者的互认互信能有效推动高端科技人才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可以集中区域内的高校资源,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资源平台,畅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项目互助等通道。不同类型教育可以实现课程互学、实验实训基地共享。在教师培养方面,不同类型学校教师间可进行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交流,学校间可互相开设讲座、公开课。还可以在课题申请、团队组建上互融互促,通过教育教学交流、赛项成果分享等方式加强沟通。二是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互融互促。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者,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依托举办了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类型丰富的教育模式。继续教育可满足个人发展和职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其终身教育提供可能。要注意完善各类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把好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出口关。学历继续教育要“少而优、小而精”,专业要与产业对接,课程要与职业对接,教学要与生产对接,提高学历继续教育的含金量。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创新教育形式,凸显办学特色,强化服务职能,推动继续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统筹建立多层畅通、互相支持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良好的教育评价制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选拔各级各类人才,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社会用人评价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既能自上而下高效执行,又能自下而上迅速反馈,且各层次之间相互支持,共同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统筹的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要从价值导向方面引導教育对国家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引导各类教育在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协同配合。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面多样化合作,由竞争关系走向竞合关系。在社会用人评价层面,按照专业水平、实践水平、道德素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五个维度进行人才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传导至教育端,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调整。

(二)制度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

第一,统筹构建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三级学位制度。结构完整的职教三级学位制度需要在立法层面进行完善,修定配套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研究决定职业教育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鼓励国内优质院校进行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申请,制定《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职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突出职教育人特色,促进不同学位制度衔接,完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在学位评估上,规范学位制度、专业结构、学分制度、毕业标准等,对学生的毕业成果、毕业标准进行评估[17]。推动构建结构完整的职教三级学位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搭建可等值、可对比、可沟通、可衔接的桥梁,建立完善的职普融通机制及路径”[18]。

第二,统筹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育的统筹协同要坚持明确定位、各司其职,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遵循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特色导向、质量导向。首先,出台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与管理办法。着力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回报专业,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可以政府统筹为主导,选拔一批综合實力强、区域特色明显的高职院校,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提前批优质生源,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等联合培养订单班[19],培育一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学历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目录。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国家第一、第二产业急需的一流科研人才和创新人才。最后,统一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质量标准,增加继续教育含金量。

第三,统筹推进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要以继续教育为依托,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中心,最终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一是要做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全学科智慧教育平台。平台的有效学时可以积累相应学分,作为其转专业、升学等事项的依据,或用于学分银行的其他资源兑换。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学分能够成为其职称评定、资格考试等的重要凭据。二是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端的数据收集工作,完善学分求职功能。开辟人才市场栏目,定期收集各行业招聘信息数据,动态调整相对应的专业,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后发放结业证书。结业证书可作为个人简历附件,一键发送到招聘方。招聘方也可通过学分银行查看应聘者的各类情况,作为用人的参考依据。三是做好人才转型服务工作。学分银行平台能够通过提供学习资源、颁发学习证书等方式给行业从业者一个新的学习机会,或者一个新的职业发展方向。学分银行制度能搭建学生的学习、升学、求职、升职的服务支持系统,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郭文富.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政策演变、现实动力与对策建议[J].职教论坛,2023(6):39-45.

[3][6]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4]耿洁,王凤慧,崔景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时代必然、政策语境与问题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2(28):6-12.

[5][9]林宇.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5):5-12.

[7]李政.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何,如何与何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6):5-10.

[8]吴愈晓,杜思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J].社会发展研究,2018(2):1-21+24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6-07)[2024-02-05].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ghtj/tj/ndtj/202206/t20220607_452104.html.

[11][1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N].中国信息报,2021-05-12(1).

[12]本刊编辑部.坚定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J].人民教育,2023(2):1.

[13]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23-04-28)[2024-02-04].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27_1939124.html.

[15]李中亮.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析[J].当代职业教育,2023(3):47-54.

[16]杨旭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新制度主义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2):16-23.

[17]邢孟莹,杨捷.德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改革:动因、路径与成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10):7-14.

[18][19]李玉静,岳金凤.推进职普融通: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33):19-25.

[20]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21-23.

Coordin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istory, Value and Paths

He Qiaoqiao

Abstract  Coordinat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independence to integration, the process of targeting from vague to clear, and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from rough to perfect. Coordin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dapting to industrial changes and coping with demographic changes. In terms of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mutual recognition, mutual trust, mutual integr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and a multi-layered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terms of system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structurally complete three-tier degree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methods for manag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promote a fully functional and content-rich credit-banking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uthor  He Qiaoqiao, researcher of Hube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cturer of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llege (Xiaogan  43200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