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4-05-07王燕

成才之路 2024年11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综合性高中化学

王燕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任务并感悟其中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目标转化原则、难易适中原则、综合性原则,按照分析目标、创设任务情境、组织任务活动的顺序开展教学。文章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应用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究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高中化学;目标转化;难易适中;综合性;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113-04

基于新課标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发展,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学情,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化学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重在引导学生围绕具体任务展开探究,使其在分析、推理、实验过程中总结核心知识,提升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要求。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化学教学需要,深入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积极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印度语言学家珀拉胡(N.S. Prabhu)在探索性教学项目中发现,系统输入语言知识、按照计划练习等教学方法并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而交际任务可驱动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完成教学[1]。这一发现被珀拉胡称为“任务型教学”。其在教育界引发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例如,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s在其研究中指出,任务型教学可大致分为前任务活动阶段、完成任务阶段、语言总结阶段。其中,前任务活动阶段由介绍学习主题、布置任务、创设活动情境等构成,完成任务阶段以学生分析、反思任务并进行实践为主,语言总结阶段以强化、复习探讨和分析已完成的任务为主。在我国,学者从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教育功能、功效等方面研究“任务型教学”,认为其本质是“做中学”。例如,学者贾志高在《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基于思维方法、实践技能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做中学”“用中学”等先进教学理念。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明确,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型教学”为本质,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任务并感悟其中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等,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研究理论。其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指导学生基于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问题,建立新的认知结构[2]。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选择性加工知识的机会,让其在探究任务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深度理解。

(2)“从做中学”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传统的“静坐”“静听”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慧与性格,只有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其“从做中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其环境感知能力与类比迁移能力。但“从做中学”要避免学生受外部强制命令而行动,要使学生基于确切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表现和创作。根据“从做中学”理论,教师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任务,将任务作为驱动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知识、已掌握学习经验的工具,使学生在独立“做”、合作“做”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3)ARCS动机理论。ARCS动机理论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界定了构成学生内部动机的四个关键因素,即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与满足感(Satisfaction)。ARCS动机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行为,之后探究所注意对象与自身预期目标的关联性,以此维持自身的学习动机。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实现预期目标,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后,动机会维持得更久。根据ARCS动机理论,教师可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借由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主动将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相关联,也可将复杂任务分解为数个简单的子任务,使学生树立自信,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目标转化原则

目标转化原则即根据教学目标转化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3]。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要保证任务的设计由教学目标转化而来,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此课“使学生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了解丁达尔效应”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如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物质,按照氧化物、酸、碱、盐等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将盛有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这样,可确保学生在探究中明确主要教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难易适中原则

难易适中原则即保证任务难度高于学生现有的学习与认知水平,但不超过其“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现有水平与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可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4]。若任务难度过大,易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任务,继而弱化学习动机,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若任务难度过小,则会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限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将任务难度控制在“最近发展区”,以螺旋上升式的设计方案促进学生发展,然后再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以“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教学为例,在此课教学前,基于学生已掌握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化合价等知识,明确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但对氧化剂、还原剂等知识了解不多的学情,教师可设计“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氧化铜与氢气高温下的化学反应,思考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否分别独立进行”的教学任务。此任务难度适中,旨在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难度更大的任务,如分析氧化铜与氢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时,各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变化情况;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等,促使学生在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课内容。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即教学任务要综合体现理论与技能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提升认知,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5]。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教师应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养培育等融入任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证据推理、变化观念等素养生成情况。以“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涉及钠的保存、使用、性质、转化等内容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钠电池的研发,并由此引出下列问题:科学家为什么能从锂电池联想到开发钠电池?钠电池在工作时发生的是什么反应?钠电池在推广使用上存在什么局限性?钠电池具有什么优势?在教学任务与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自主收集资料,并从钠原子的结构出发,分析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金属钠具有还原性等特征,在拓展自身学习深度、广度的基础上,实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素养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综合分析,明确任务驱动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各类教学素材的作用,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6]。为此,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并以目标为依据进行教学任务的转化,确保各项任务相互作用,获得理想教学效果。例如,“铁及其化合物”涉及铁元素的相关知识与概念、铁的各种重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反应现象、不同铁的化合物的用途等,前承“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概念的认识,后启铁合金、铝合金、新型合金、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有利于学生对金属材料等知识的迁移。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要明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基本情况,再综合分析结果以制定教学目标,为教学任务的转化设计指明方向。

(1)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学会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认识到物质是运动与变化的,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学会基于证据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原理,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学会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2)分析学情。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方向的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学习兴趣等情况,预估学生的任务探究成果,以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目标设计提供参考。例如,在“铁及其化合物”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可通过师生对话、课前测评等方式估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即学生初步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掌握分类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理解氧化还原理论和离子反应的概念,但对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认识不深刻,对二、三价铁离子的转化原理认知不足。明确学生的发展现状,可为教学目标的细化提供更多参考,进一步提高教学任务的转化质量。

(3)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汇总上述分析结果,基于实际情况判断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后可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由此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任务的转化与设计提供参考。以“铁及其化合物”一课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教师可综合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情检测结果确定课程目标:使学生从微观上辨析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区别与相似点,从宏观上学习铁的多种化合物的特点和用途,体会微观粒子的变化对宏观物质的性质的影响;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多种铁的化合物的概念,熟练掌握通过实验分析不同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技巧,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铁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各类铁盐、亚铁盐的区别,以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感知化学学科的魅力,并为后续学习提供方法支持;使学生通过对铁单质以及铁的化合物的学习和探究,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能明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重难点,并由此设计系列任务。例如,可以“探究麦片中是否含有铁粉”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分析还原铁粉的作用,自动串联已知内容与新课教学内容;可以“分析Fe的化学性质”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就Fe2+与Fe3+相互转化条件展开研究,使学生在合作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等视角认识物质间转化关系,逐步提升科学探究水平。

2.精心准备,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与ARCS动机理论,只有使学生自发参与任务探究,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价值,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与综合能力的提升[7]。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借助社会热点、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创设教学情境,并确保教学情境契合任务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任务探究动力。例如,“氮及其化合物”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涉及“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氮气与氮的固定”“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等知识。同时,教材还提供“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拓展资料,用于拉近学生与教学內容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创设任务情境,驱动学生主动参与任务探究,发展科学思维。例如,炎炎夏日,为纳凉,很多家庭都安装了空调,空调中不仅有精细的电子器件,还充有氮气,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氮气在其中的作用,并提出思考问题,布置探究任务:氮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你能收集相应资料,说明氮气在工业、农业中的用途及其应用原理吗?可见,精心挑选契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素材创设趣味情境,之后布置与情境相关的教学任务,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任务探究动机,促使学生主动讨论并进行实验探究。

3.合理延伸,组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

根据“从做中学”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观察化学现象,归纳化学规律,感悟化学原理,从而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目标[8]。为此,教师有必要基于具体教学任务进行延伸,以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及学习感悟。例如,在“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掌握从宏观角度判断某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方法,了解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实验操作能力等学情,教师可将“探讨改变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作为教学任务,并围绕任务组织如下活动。第一,讨论活动。围绕“煤气中毒自救手册:采用高压氧舱治疗”组织学生讨论高压氧舱治疗的依据与理由,驱动学生从速率角度与反应物浓度条件变化角度探究化学平衡。第二,设计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方案,驱动学生基于已掌握知识、化学实验经验预测化学平衡移动结果及实验现象,以训练其化学思维。第三,实验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利用0.1mol/L的K2Cr2O7溶液、6mol/L的NaOH溶液、浓H2SO4溶液等实验药品,试管、胶头滴管等实验仪器开展化学实验,并观察反应物浓度改变后化学平衡变化情况,由此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9]。可见,基于核心任务开展讨论、设计、操作等“做”的活动,学生可收获更多化学知识与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可进一步提升化学课程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秉承目标转化、难易适中、综合性等教学原则,设计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还应立足教学实践,在综合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目标,并以创设任务情境、组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夏喜泉,孙景峰,符丽萍,等.基于真实情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微项目的设计与实施[J].黑龍江教育,2023(06):66-70.

[2]张瑞,任永峰.谈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为例[J].宁夏教育,2023(06):35-36.

[3]黄颖.“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单元新授课中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3(11):59-62.

[4]郭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有机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5]薛莉,李秋菊,罗敏.基于真实情境创设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贵州教育,2023(02):19-21.

[6]魏瑞政.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05):251-255.

[7]许志基.“任务驱动”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8(18):107-108.

[8]任章生.高中化学任务驱动法小议[J].吉林教育,2017(40):122-123.

[9]张泉.基于任务驱动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J].新教育,2021(11):40-41.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Wang Yan

(Zhijin County No. 4 Middle School, Guizhou Province, Zhijin 552100, China)

Abstract: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transforms teaching objectives into executable tasks, organizes students to complete tasks using various methods, and realizes the principles behind them.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eaching in the order of analyzing goals, creating task contexts, and organizing task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goal transformation, moderate difficul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explores its application strategi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throug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teaching references for frontline teachers.

Key words: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arget conversion; difficulty and easy moderate; comprehensive;situation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法综合性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械士官大专“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