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2024-05-07牛佳

成才之路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牛佳

摘要: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加凸显受助者的主体地位,资助过程更加具有实践性,资助内容更加丰富完善,育人效果更加全面长效,能够为高校贫困生解困提供新思路,解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难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文章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核心,围绕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展开研究,首先阐述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特征,然后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暴露出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解困的有效路径,旨在发挥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育人价值,促进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可持续发展;多元化主体;认定体系;跟踪管理;评价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61-04

包容性发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在强调“包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础上,全面关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生”。深入贯彻落实包容性发展理念,是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政策关怀,也是国家治理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国际上关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理念、资助方式、资助内容等正在不断完善,许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构建现代化的“资助包”管理模式,实现对多种资助项目的精确分配,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困群体规模,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包容性理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突出受助者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但包容性发展的涵盖领域广泛,在高校学生资助领域的应用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深挖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育人价值,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内涵

“包容性”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发展理念,属于发展经济学领域,其中包容性主要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包容性发展则是坚持以人为核心,实现以上内容的和谐发展,包括GDP增长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等。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起源来看,其在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率先提出。该理念的本质是发展,包容性发展就是明确提出发展的“包容性”,正确区分“发展”与“增长”二者的关系,防止打着“发展”旗号的“增长”,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顶层设计[1]。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推行目的来看,其核心是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促进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将所有好处与利益惠及所有国家,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与效益,实现在所有人群中的惠及,尤其要惠及社会弱势群体与欠发达国家。

二、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特征

1.突出受助者主体地位

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关怀,突出受助者在资助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体可从需求满足、人文关怀两个层面来体现。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资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按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核心理念,注重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在资助过程中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主体意愿的基础上,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2.资助内容丰富多样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的管理环境和运作机制经历了显著的变革。政府主导的管理范式正在被逐步解构,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资助内容愈发完善和多样[2]。包容性发展具体可分为益弱式发展、普惠式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资助项目,通过扶困、扶智、扶志的结合,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经济援助、心理辅导、品格塑造等多方面的扶助,促使贫困生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脱贫,由此实现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维护教育的公平性,而且能突出高等教育资助系统的人文关照,切实展现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

3.资助过程更具实践性

包容性发展在我国教育扶贫及其他領域中广泛应用,以该理念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基本导向,围绕学生成长成才,为其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资助服务,并在丰富的资助育人内容下,努力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平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实践机会,逐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无论是扶贫资助,还是高校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都是较为理想且优异的。

三、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个别地区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经济困难在外界的引领下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但家庭贫困给学生精神与心理方面带来的阴影可能影响学生一生。一些高校的资助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按照包容性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精神引领与人文关怀,使资助工作停留在经济资助上,导致资助与育人相分离[3]。经济帮扶能够使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得到解决,但由于缺少心理辅导、就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扶助,无法在心理与思想方面达到理想的帮扶效果。资助体系不完善,难以构建起现代化的贫困资助模式,无法实现经济、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无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会对贫困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

2.贫困生认定有待优化

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的甄别与认定尤为关键,有着较强的现实操作性,特别是随着精准资助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一定困境,许多部分和环节有待优化。具体来讲,经济贫困生的认定指标设计不合理,相应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综合考虑目标群体的实际情况,使得扶贫工作认定精准度不足。同时,部分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不够规范,没有坚持民主性与规范性的原则,在贫困申请、贫困举证等方面存在纰漏,存在虚假填写情况,而且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查落实不到位,很难保证贫困认定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度。

3.资助追踪管理不到位

高校学生资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烦琐又复杂,需要按照包容性发展要求,保证整个资助活动的合理规范性。但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后续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缺失,资助后的追踪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安排专人对受助学生的学业情况与思想动态进行追踪,不能客观反映贫困扶持活动效果。这不利于高校对资助资金流向、学生心理状态及实际消费情况的准确掌握。个别学生在取得资助后,非但不认真学习,甚至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者还会形成“等、靠、要”等不良的依赖心理,这与预期的资助目标背道而驰,无法凸显贫困资助的育人功能。

4.资助活动育人效果不佳

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背景下,贫困生资助工作俨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不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还需要通过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形成知恩图报的思想。包容性发展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正处于全面铺开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权利与义务失衡,整体育人效果不佳[4]。在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的相关标准已逐步完善,但在受助学生应履行的职责与义务方面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加之资助活动通常以经济扶持为主,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缺失,不能对贫困生进行正向引导,使得一些受助者将无偿资助看作“免费的午餐”,不能深刻感受国家和学校对自身的关怀与爱护,个人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薄弱。

四、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策略

1.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一方面,多元资助主体培育。政府部门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在学生资助中的“主导者”角色,在社会力量的帮扶下,培育多方协调执行的多元资助主体。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财政支持来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或者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形式,为贫困生提供资金保障,配套落实贫困资助制度,构建扶贫资金渠道,大力提倡“扶学助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5]。在社会层面,各界应主动配合国家资助策略和方案,担任“社会责任者”的角色,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以及情感慰藉、心理辅导与精神指引等多维服务,全面应对贫困生可能面临的其他挑战。作为扶贫任务的实施主体,高校应明确贫困生的认证标准和界定范围,加速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还应调整奖学金的发放标准和金额,激励那些家庭条件贫困但学业优异的学生重建学习信心。同时,高校应优化勤工助学职位设置,指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物质支持,并适度扩大勤工助学的覆盖范围,培育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

另一方面,多元资助内容构建。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实施“三维一体”的资助策略非常有必要。在经济援助措施之外,高校应引入心理支持和能力提升作为新的介入点,拓展资助的维度,助推贫困生的全面成长。在心理辅助方面,结合经济帮助与心理咨询的混合型资助模式应当被采纳。具体而言,新生入学初期,学校就进行全面的心理状况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监测与指导,尤其是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要进行持续的心理跟踪与管理。对于在心理评估中显示出不良心理状态或严重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术支持。例如,对于英语基础薄弱、计算机技能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口语辅导、计算机操作训练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学校应通过教育介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鼓励他们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学校还应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模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實践和训练机会,通过教学、科研和勤工助学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另外,学校应秉承“产教融合”观念,与用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先推荐经济困难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加快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社会网络建设,使其得到更多就业岗位与实践机会,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2.健全经济贫困认定体系

在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扶贫资助工作中,高校要科学构建贫困认定体系,明确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与范围,保证经济贫困认定准确,为后续的贫困生资助活动开展提供有效参考。具体来讲,高校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与当地政府部门保持密切交流,在确定资助对象时,应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烈士后代、孤残儿童等特需群体进行特别的考量和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建在线资助信息数据库,确保校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基层组织之间信息的无障碍传递。同时,要完善网络平台上的贫困资助申请、审查及批准程序,促进贫困资助项目透明化。此外,高校应采用量化手段来判别贫困生,充分发挥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功能,对学生的消费模式进行监测分析,作为判断学生经济状况的依据,从而为贫困生认定提供依据[6]。对纳入贫困扶持范围的学生要进行家访调查,详细填写调查资料,查看是否达到资助条件。

包容性发展理念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点,按照资助要求,全力推进民主性、规范性相统一的认定程序,按照个人申请、资格审查、贫困举证、信誉承诺、班级评议、提出建议名单、动态调档等操作方式,对贫困生家庭情况、经济条件、民主评议及受助情况展开综合考虑,合理划分贫困生类别与受助等级,在此基础上形成贫困生档案与资助计划,为接下来的资助工作指明方向。

3.建立资助跟踪管理机制

为进一步保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效果,高校资助部门、学生教育管理者要保持密切交流,按照包容性发展要求,对受助学生进行追踪管理,动态掌握资助工作开展情况,保证贫困资助活动的全面系统性。

第一,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构建大数据平台,以实现对受助学生学业状态、消费情况的动态掌握,在此基础上展开量化分析,科学评估学生的个人状况。第二,要根据受助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料信息库,明确贫困生考核评价标准与指标。考核内容要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成绩、经济情况、心理状况、奖惩情况等。第三,要通过调查问卷、民意测评等多种方式,根据学生群体的交流反馈了解受助生的现实情况,定期开展扶贫回访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受助前后的变化,对其展开动态监督与管理,结合考核情况确定可行性的帮扶策略[7]。第四,要结合贫困生的个性特点与真实需要,在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供全程化指导,在做好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第五,要结合实际调整资助方式。一旦发现受助生在受助期间出现不良现象,如旷课、严重挂科、违法乱纪等,应酌情降低其资助比例,对严重者可取消其资助资格。

4.完善后續教育评价引导体系

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高校要注重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其经济难题与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后续的教育评价引导工作,通过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诚信理念和感恩意识,强化贫困生资助的育人效果。

第一,诚信教育。高校应根据资助情况对贫困生展开诚信教育,对于在贫困生资格申请中有虚假行为的学生,一旦查实,应予以严肃处理,这是与社会各界共同营造一个完善的学生诚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资助活动中建立的诚信档案,应当作为学生个人档案的一部分进行持续记录和维护。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强化诚信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与发展。第二,感恩教育。高校应在贫困生思想教育中落实感恩教育,通过课堂、班会、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切实感受到国家与学校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立志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高校要将团委、社团、学生会等作为感恩教育主阵地,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合理运用校园网络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对学生进行心灵洗礼,使所有受助学生都存有感恩之心,这是包容性发展理念下贫困生资助育人价值的更好体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较为繁杂的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时刻秉承包容性发展理念,强化政府、高校及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准确掌握包容性发展的内容与基本特征,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持续改进,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加强贫困生认定,做好资助追踪管理,完善教育评价引导体系,发挥包容性发展价值,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解决贫困生在经济与心理方面的难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佳.省属本科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23.

[2]蒋洪涛,廖剑,闵晓阳,等.“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索———基于需要层次理论[J].大学教育,2022(12):264-266.

[3]潘燕,吴文浩,李蕴.基于精准资助的高校贫困生认定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1):43-44+53.

[4]李亚员,张茂林,于杰.按需助学: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14(03):41-48.

[5]冯广辉.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效果调查研究———以广西4所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14(03):61-66.

[6]付艳君.筑梦树人,授之以渔———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22,11(04):24-26.

[7]郭泽忠.高校学生资助资源“统分结合、三上三下”精准分配研究[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6):513-516.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ssist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Niu Jia

(Xingzhi College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funding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highlights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beneficiaries, the funding process is more practical, the funding content is richer and more complete, 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It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solve their learning and lif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student aid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irs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current student aid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inally, it proposes an effective path to build a student aid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help impoverished students overcome difficul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tended to unleash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nding system,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virtuous cycle of "helping others, self-help, and helping others"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Key words: inclusiv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 funding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versified entities; identification system;trackingmanagement; evaluation guidance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分析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
针对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南极环境保护法律规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