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依法治国”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2024-05-07付卓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思想道德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

付卓婧

摘  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教育板块中重要的讲述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文章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从融入的重要意义、融入路径以及融入的具体内容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供教学素材及方法。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法治思想;“思想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0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1]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新时代青年在大学里的第一堂思政课,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教材本身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是大学生思政课中与习近平法治思想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课堂主阵地,创新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依法治国” 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系统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法治建设的经验,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结合的产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治理国家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论述法治能够“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优势,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导向,加深了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必要性的理解。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同时,主张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2]在实践中诠释了德与法的关系,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生动的教学素材。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法治精神进课堂的重要素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法治建设单独开设专章论述,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进一步指出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四大主要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四大主要任务,體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十一个坚持”中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法治精神进课堂,必须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紧密融合,只有在深刻理解二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法治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任务。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与“全面依法治国”紧密相连

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大关系之一即为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习近平法治思想阐述了法律与道德、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全面提高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材内容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联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进校园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教育素材。

二、“全面依法治国”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与之相呼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发挥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两大课堂主阵地作用,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还能亲身感受道德和法律在学习、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全面依法治国”在理论课堂的融入路径

专题讲述中穿插“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介绍,为学生充分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奠定思想基础。在课程开篇,引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才能建功新时代。因此在“人生观”专题讲述中,应当从理论高度讲透“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切为了人民,公正司法保护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维护人民的权益,满足人民的愿望;一切依靠人民,只有全民懂法守法,才能建设法治社会。新时代大学生要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含义,充分认识到实施全面依法治国,要依靠人民实现,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秉持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才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述中,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紧密联系。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实行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宪法所保证的人民权利,都是法治保障民主的体现。自由是保障人民的自由,既受法律保障,也受法律制约,是法治框架下的人民自由。平等,是保证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分享社会成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公正,意为公平正义,在社会各层次、各方面体现人人机会平等、过程公正、结果公平,从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法治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法治实践中,司法领域涌现出很多法治人物、典型案例。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他的事例是司法为民的生动佐证,也是忠诚敬业、为民服务的先进事例。在理论讲述中,通过引入他的事例,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除了先进人物事例的介绍,还可以引入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故事原型“陆勇案”,陆勇2015年被提起公诉的罪名之一即为“销售假药罪”,《我不是药神》上映首日票房超3亿元(猫眼数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陆勇所出售的药品因价格便宜,延缓了很多白血病患者的病程,但其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这一现象引起了立法部门的注意,人民群众的呼声推动了相应的立法修订。该案例反映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法律着力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满足感。“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维护人民利益、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全面依法治国”在实践课堂的融入路径

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来源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不仅能够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课堂,还能够融入实践课堂。在课外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资源,挖掘其中的法文化元素,经过师生合作梳理,将上海红色文化中可能蕴含法律故事的红色景点、物件、人物等资源进行分类,与理论教学内容匹配,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主线,其中包括:鲁迅纪念馆,主要蕴含中国传统法文化,在他的小说中宣传法制思想,对旧中国的“法制”进行了诸多思考。中共一大会址,参加中共一大的党代表中,有董必武、李达等为新中国法学研究和实践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主要起草人,为新中国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中共二大会址,中共二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以章程的形式第一次详细规定了入党条件和入党手续。龙华烈士陵园,在缅怀英雄烈士的同时可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了解立法过程以及立法初衷。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在禁毒宣传教育的同时了解《禁毒法》。学生参观走访后,在红色文化景点、物件和人物的故事基础上,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图书、影像资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蕴含的法律故事,形成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

三、“全面依法治国”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内容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之一,即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第六章回答了全面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运行以及怎样推进全面坚持依法治国。

在此部分的讲述中,教材首先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其次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点先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最后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点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途径,并着重强调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法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法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根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样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在讲述中要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中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社会主义法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相联系,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法治领域的体现,传承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法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的是全面依法治国为了人民,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二)建设法治中国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途径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大工程。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三者的共同目标是确保党领导人民管理國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各方面要以宪法为基础,宪法是判断一切行为是否合法的最高标准。[4]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两大支柱,依法执政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重要抓手,依法执政的首要任务是依宪执政,坚持党在宪法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能够保障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柱,要求政府行使职能有法律依据,决策过程程序正当,执法过程公正文明,权力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依靠人民。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教材分“积极培养法治思维,理解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升法治素养”[5]论述养成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惯的重要性。在此部分的讲述中,要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中的“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强调坚持全民守法,让法治成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全力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重在信仰法律,坚持公平正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重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升法治素养,重在增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让法治精神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扎根,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0.

[2]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300.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282.

[4] 本书编写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118.

[5]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31.

(责任编辑:黄文波)

猜你喜欢

习近平法治思想思想道德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特征与时代价值研究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