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4-05-07张莹毛溪文
张莹 毛溪文
摘 要:实践教学体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新工科建设思路和内涵为导向,深入剖析新工科的建设基础、特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和方法。依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实践探索,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提出“校企合作—校企一体—校企融合”的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打造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07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新工科”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与探索。新工科建设是国家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硬实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国工程院《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突出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严重,缺乏多样化和适应性;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程教育去工程化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导向严重,重理论、缺实践,重论文、轻设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和投入不足;产学政合作不到位,尚未形成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企业难以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1]
在新经济发展时代,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驱动区域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必须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2]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一、新工科建设的基础
2016年,教育部基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个新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通过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教育教学“新质量”,丰富其内涵。“新工科”成为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培养新工科人才,要根据最新的产业、行业发展动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继续质量评价标准,以培养创新创业、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共享的未来型人才。[3]
新工科作为“四新”建设的领头羊,其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先后出现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探索,这无疑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影响巨大、范围最广的改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4]
二、新工科建设的特点
一是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靶向毕业后五年的动态发展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精神和工程素养,能应用理论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二是培养内容与时俱进。新工科人才需求要求其专业体现行业性,课程体现跨学科性。打通产学研发展壁垒,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健全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协同长效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培养形式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注重回应产业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智能化等不断涌现,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必然要系统协调多方利益和各方因素,使新工科人才不仅专精于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更具备交叉融合的多学科思维。建设产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跟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动态变化的敏感度,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以产业链为实践背景,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新工科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有着职工大学办学历程的本科高校,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模式,实现能力螺旋上升。在课程设置、课内外教学、校企合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环环相扣,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统筹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基于“四真三化(FT)”课程建设理念,构筑实践育人大格局,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实践育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践育人,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学年实践教学目标,围绕学年实践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着力引导学生参加符合所在学习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实践育人活动。
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程从实践起步,开设“职业前瞻”课程,通过企业调研、“三板斧”技能训练等形式认识和了解专业。6—8月份开展专业实践,1—2月份开展社会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式人才培養模式(见图1)。
(二)优化课程设置
为构架好新工科课程体系,还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设计(见图2)。第一,根据学年实践教学目标,将课程打散、重组,部分内容前置,将创新能力、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第二,增设行业前沿领域课程,培养未来工程师。第三,注重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丰富综合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设实践训练、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置第三学期作为专业实践学期,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第五,鼓励学生成立专业社团、各类协会、创业团队等,丰富第二课堂,通过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分层次开展实践教学
按照“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并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侧重理论验证、实训侧重应用能力训练、实习专业岗位工程能力、实践强调岗位胜任,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梳理整合实践教学各环节要素,多方法、多途径开展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实训项目,明确不同阶段实验实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训相互衔接。再通过设置生产性工时、顶岗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实现真学真做。专业实践环节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结合。
设立专业实践学期是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包岗实践、包链生产的过程,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特别是学院以企业预备队形式进行包链生产,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实现各个工作的轮岗,学生能够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岗位的现实工作情境和工作流程,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对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也有深入了解,明确个人的职业生涯及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四)创新创业活动
为强化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是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顶级学科竞赛,以竞赛和项目带动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团队晋升
开展团队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发展的新要求,更是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新工科”提倡合作共赢。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团队模式,学生组建学习团队,通过团队晋升形式实现能力晋级。学习团队开展朋辈教育,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学习目标;进而晋升为实践团队,基于项目式学习,明确项目主题,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工程实践项目;随后晋升为创业团队,实现包岗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提出技改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等,实现岗位创业;最终将创业意识变为实际行动,成立法人组织,实现个人梦想。
四、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校企合作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打造复合型实习基地,在专业实践学期,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采用跨界课堂的形式,将课堂搬到企业,双方共建以实践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课程,[6]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实行“工作任务课程化”,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一体
高校根据专业特色开办校办企业,为教学建构真实职业环境。校企一体,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真正实现无缝对接。企业的真实任务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学生真刀实枪地在生产岗位参与企业订单生产,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经营性实践”,深化校内实践教学层次,成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有力保障。
(三)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校企通过共建专业、开发课程,把来自企业的项目或案例重塑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所需的项目,根据矩阵强化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相应综合性实践训练,依托真实工作环境,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校企联合开设产业学院,以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实践教学皆具企业和高校特色。
五、结语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应用型高校,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发展的必然要求。[7]在“新工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的“四实”实践教学体系,四年学习中理论与实践交替往复、融为一体。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在培养“新工科”人才上的优势,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打造实践基地,内联外延,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针对各阶段要求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05):38-41.
[2] 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关于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报告[N]. 光明日报,2010-06-10(07).
[3]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5] 方光秀. 面向新工科地方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 山西建筑,2020,46(03):1-3.
[6] 左治江,潘利波,余五新. “政校企介”四位一体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07):149-151.
[7] 高長伟,丁英丽,郭丹,等. 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2):23-27.
(责任编辑:黄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