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
2024-05-07朱秀华
朱秀华
摘要:高职院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打造优质“高职品牌”的重要途径,是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现实需要。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大思政”格局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思政第二课堂发展不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不广泛、思政教育工作成效评价体系不科学等薄弱环节,须从育人体制、育人队伍、育人空间、育人手段、育人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33-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漳州市社科联课题[2022] 10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经验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LX22201013)
高职院校正处于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其核心要义,而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主导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这极好的机遇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良好成效,但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于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重新审视深化思政教育工作的意義,梳理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破解,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提档升级,更好地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一、高职院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这当然也包括高职院校在内。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因此,深化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2.是打造优质“高职品牌”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形象不佳”,社会认可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一些职业院校缺乏高质量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这导致其培养的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校风也不够好,反过来又影响高职院校的形象。只有全面深化思政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贯通和牵引作用,让思政工作与技能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出“德技并修”的高质量人才,营造文明、奋进的校园氛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社会的“抢手货”,让高职院校成为人人向往的知识殿堂,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影响力。
3.是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源结构复杂,这使其容易形成“差生”思维,自信心不足,对思政课学习缺少兴趣,个体的定位和价值需求也差别较大。高职院校只有深化思政教育工作,摸情学情,才能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准画像、精准思政、精准评价,从而最终实现“人人出彩”的育人目标。
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1.“大思政”格局不完善
从内部环境看,部分高职院校多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育工作部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层面、机关部门、院(系)思政教育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合力未能真正形成。从外部环境看,社会、家庭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层面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学好专业技术,未能有效地配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
2.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师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对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健全、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如部分思政教育教师对国内外新形势,经济、科技知识了解不多,习惯于采取“一刀切”、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
3.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未对课程思政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认真组织部署课程思政工作,导致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效果不佳,表现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思政元素挖掘不科学,思政元素简单植入思政课程之外的各类专业课程,导致课程思政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3]。
4.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发展不充分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现象。第二课堂开展不多、质量不高,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机会不多、学习的效果也不佳,这导致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难以发挥。
5.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不广泛
部分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存在新媒体相关专业人才或网络设施缺乏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总体不多、不熟练,大部分局限于使用传统手段教学,或者使用一些简易的多媒体功能如简单建立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公众号,单方面灌输思政理论内容,没有利用新媒体进行良好的互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6.思政教育工作成效评价体系不科学
首先,评价内容较单一,评价体系往往只是简单地统计学生的思政课理论成绩,而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情感意志等评价重视不够,未能将其量化评价。其次,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局限于教师评学生,单位评教师,局限于校内评,未能拓展到相关合作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参与评价。
三、高职院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党委主导,统筹各方,做大思政格局
高职院校内部要建立“院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各院系各司其职,社会密切配合”的“大思政”格局,确保“大思政”教育体系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运行科学、保障有力。院校党委要把思政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好统一规划,做好全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动员部署、督促落实,为全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明确方向和思路,同时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做专做优全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同时指导其他院系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支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各院系要立足本院系专业特点,深挖思政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与高职院校相关联的实习单位,应积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避免高职院校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缺失思政教育;社会组织及家庭要充分发挥支持和协助作用,鼓励高职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参观学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4]。
2.严把入口,强化培训,做强思政队伍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除了按教育部要求配备足额的思政课教师外,还要通过严把入口关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招聘新教师时严把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加强面试和试讲环节的考核,引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第二,强化培训和交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注重对教师道德品质、知识结构、新媒体教学的培训,同时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和思路,不断获取思政教育的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本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
3.突出主体,科学施教,做实课程思政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6]。这为课程思政的普遍开展和运行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教育引导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和重要性,摒弃学科保护主义、课程思政是副业的错误思想,强化育人意识,切实增强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运用科学的课程思政方法。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在每门学科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又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差异性,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应重点挖掘热情服务的思政元素,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应重点挖掘诚信方面的思政元素,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应重点挖掘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严谨治学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医学类专业课程应重点挖掘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从专业课程内容、素材和具体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找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素材或具体教学活动等要素之间存在的科学联系,而不能将没有关联或关联不大的思政元素简单强加于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7]。
4.注重实践,加深体验,做活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主要目的是对理论课进行体验、印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社会经验、提高学生能力大有益处[8]。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要涵盖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志愿者服务、参观学习等载体,注重实践性,将第二课堂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加以深入推进,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在其中有意识地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法治精神、工匠精神及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内容,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并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让学生真正重视第二课堂。要通过第二课堂,促进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紧密融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促进学生从“知”到“悟”再到“行”的转化,做到知行合一。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漳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新思想宣讲”网络名师工作室及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两个学生理论社团,带动全校学生创新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参观调研等实践活动,有效助力思政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廉政微动画《“古板”的老谷》荣获教育部主办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三等奖。
5.加强建设,深度应用,做精新媒体运用
要抓住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断完善新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配套、优质课程、媒体平台打造等重点工作,不断将新媒体教学方式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校思政教育新活力。第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大数据库,建立健全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系统和应用数据的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文化、心理特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其特点因材施教。第二,要加强思政教育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云平台建设和应用。设置思政教育专题网站,既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又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形象主阵地和信息资源库;开发教育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个性化APP,并设置成绩查询、咨询服务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服务功能,让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增强APP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要通过慕课、微课、直播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更好地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主动利用微信、QQ等学生常用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通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增强交流效果。
6.完善指標,全面客观,做优成效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客观反映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能有效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评价的对象方面,既要评价学生,也要评价教师,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具有参考价值。在评价内容方面,就教师而言,要从“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综合考核,把工作态度、科研成果、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等列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权重[9];就学生而言,应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分别列为考核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同时把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作为学生干部竞选、学生入党、学生各类评优评先的硬指标。在评价方式方面,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成效评价一体化平台,采取云评价、匿名评价、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要通过校内评、同行评、专家评、学生评等方式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情况,通过教师评、同辈评、实习单位评、志愿队伍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效[10]。
四、结语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既要遵循普通高校的教育规律,又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新路子。要客观看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效,正视存在的薄弱环节,从顶层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教育内容、教学教育方法、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这样才能逐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和成效,为建设技能强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3-06-15].https://www.gov.cn/zhengce/con tent/ 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6-1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 5647348.htm.
[3]李珊荃.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249-250.
[4]马妍洁,徐嘉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升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05):96-102.
[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2016-12-08)[2023-07-10].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 8/content_5145253.htm.
[6]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3-07-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 17606.htm.
[7]闫妍.“大思想政治课”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22(28):86-8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
[9]彭晓平.“大思想政治”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0):96-97.
[10]周永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线上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74-76.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Deep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Zhu Xiuhua
(School of Marxism,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jian Province,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Deep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deeply implemen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high-quality "vocational brand" and a practical need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som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weak links such as incomplet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incomplet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mited use of new media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reform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team, education space, education methods,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ersonnel training;thesecond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