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教在小学多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024-05-07陈艳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诗教古诗词音乐

陈艳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广东深圳 518176]

“诗言志,歌永言”,“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历久弥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育家丘科夫斯基说诗歌可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能帮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促进语言的形成。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深受学童与老师的喜爱,在近年国学启蒙中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古诗词蕴含的知识“上到天,下到地”,在传统蒙学中,学童所需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法规等知识均可在诗词中得以呈现,通过学习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积淀人文素养,浸润、启迪、培育心智,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进对自然、人生的认知与经验,对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小学教育中,诗教往往被限于语文的范畴,忽视与数学、音乐、英语、品社等学科的结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新教改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诗教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作为两千多年蒙学教育的重要方式,诗教承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历代大儒都对诗教十分重视,如王阳明先生曾阐述诗教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朱熹曾亲自编写蒙学教材,倡导诗教。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孩子心中会有自然的诗性表达,如认为花草会微笑、难过,人会像鸟儿一样飞翔,石头会开出鲜花,星星、云彩的家等等。想象中所呈现的诸般诗意,会随喜怒哀乐而自然流淌。做好诗教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天性,丰富小学生的联想,逐步提升其认知水平与文学、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小学教材中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初春蒙蒙细雨中,初发的小草远看嫩嫩绿绿,走近却仿佛消失一般,通过学习、感悟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力的滋生是如此奇妙,感叹春天带来的美妙。朱熹的《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春天上涨的江水,轻而易举推动庞大的巨舰在江中自由航行。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提升对自然的探索之心、亲近之情,逐渐积累观察与学习的经验。

再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中情景孩子们可以感受传统的春节喜庆气氛与春风十里、万象更新的气息,提升对习俗、历史等的溯源意识与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扩展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体悟,孩子们可以了解清明习俗、杏花村酒的历史演化,在诗画之中丰富情感与社会认知。

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对古诗词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等理解会较为吃力,易出现浅尝辄止、缺乏理解性学习等现象。教师应注意适当对拓展相关题材,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提高趣味性与吸引力,如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可以提醒学生,只有在重阳节才会想念亲人吗?适度拓宽相关传统节日习俗知识,提高孩子们对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认识。

再如学习《村居》所描写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之时,拓展至《小儿垂钓》中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池上》中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所见》中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等,就古代儿童“垂钓”“偷采白莲”“捕鸣蝉”“学种瓜”等行为、兴趣等,引导孩子们感受古代儿童闲暇时的活动,品味在江边、池塘、林中、田野上玩耍、游戏的快乐,激发其想象,让孩子们能举一反三,拓宽阅读视野,逐渐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素养。

二、诗教与音乐教学相融合

诗歌、诗歌,诗者歌也。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古代音乐创作几乎都来自诗词, “音乐把诗歌当作基础,而诗歌为乐者所用”。现代也有不少歌曲直接采用原诗词,如《但愿人长久》《葬花吟》《如梦令》《虞美人》等,就是汲取中国古典音乐,又依据现代审美及音乐元素进行创新而广泛流行。音乐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共鸣,以及古典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要素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性,还能够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诗词所蕴含、表达的情感与文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们普遍喜爱音乐,无论是嘻哈、古典、民族或者流行音乐,都会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反复传诵,把相对枯燥的古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就会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地生动。自古蒙学教育就十分注重涵咏,现代音乐课程中结合诗教也会使教学更加生动,在提升音乐知识与素养同时,提升孩子们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增加学习趣味性,从“孤烟直”的大漠到“春水碧于天”的江南,从友情送别到沙场点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们在音乐中遐想,感悟诗文意境及韵律之美,有助于提升孩子们诗歌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如学习《悯农》时品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引导孩子们感受耕种与收获的艰辛以及“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培养孩子们珍惜劳动果实、学会节俭等良好习惯与情操。

新课程教学的发展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诗教与音乐融合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科教学需求与孩子们学习、认知特点出发,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音乐素养,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歌唱、学习过程中,帮助、引导孩子们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与所蕴含的情感,提高孩子们对音乐内涵的认识和理解,采用音乐辅助教学能开阔小学生的想象力, 有助于在唱咏过程中准确表达情感。

古诗词所具有的音乐、艺术和意境美,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在音乐、画面中咏唱,更易进入角色,加入恰当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歌唱蕴含的意境之美[1]。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完美的视频,融汇诗词的时代背景、音乐、朗诵等,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情景交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可使学生感受震撼的场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使孩子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辽阔与登高望远的意境,依据诗词内容放飞想象,有益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与古诗词唱咏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过程中,音乐老师要和语文老师相互配合,善于从音乐学科教学需求及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教学素材,采用多样化以及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提高孩子们对古诗词歌唱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想象力,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循序渐进提升孩子们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诗教

算术与诗歌自古就密不可分,如北宋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全诗用十个数字勾画出清新怡人的乡村风景,意境优美,易于诵读、记忆,很受孩子们喜爱,对蒙童数字入门有普适意义。

精装修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专业水平门槛较低。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及时作出相关决策,执行力度十分薄弱,无法对精装修工程进行有效管理。还有部分施工方案十分不规范,也没有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工艺,出现返工问题,会对精装修的施工质量与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现代数学教学与诗教相结合也是随处可见,如在“观察物体”教学中,让孩子们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体验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构成面的差异,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有助于孩子们学会观察物体及理解诗句内涵,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中,有题目为《苏武流放》:“当年苏武去北边,不知去了几周年。分明记得天边月,二百三十五番圆。”苏武牧羊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出使匈奴却被扣留,苏武誓死不归顺匈奴,被流放到极北海边的无人区放羊,要等到公羊生出小羊才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苦难,坚贞不屈,十几年后终于回到祖国。通过天边出现了235次圆月来计算苏武在流放之地度过多少周年,故事性、趣味性强,内涵丰富,将历史、爱国、诗教与数学有机融为一体,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梅瑴成《增删算法统宗》中有《唐僧取经》:三藏西天去取经,一去十万八千程。每日常行七十五,问公几日得回程。唐三藏赴印度取经走了108 000里,每天平均走75里,要多少天后才能返回?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四元玉鉴》中有题目: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可以假设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通过解方程得出答案,知识性、趣味性很强,孩子们可感受诗意数学的魅力,诱发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的思考,激发解题热情,对提升枯燥数字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益。

在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有个题目是“哪吒夜叉”:“八臂一头号夜叉,三头六臂是哪吒。两处争强来斗胜,不相胜负正交加。三十六头齐出动,一百八手乱相抓。旁边看者殷勤问,几个哪吒与夜叉?”这是个很能吸引孩子们的话题,三头六臂的哪吒与一个头八个臂膀的夜叉展开大战,双方张牙舞爪,你来我往,几番对战不分上下,观战的人们只能看到有三十六个头在动,一百零八只手在挥舞,却不能分清哪几个是哪吒,哪个几个是夜叉,那么问题来了,混战中到底有几个哪吒、几个夜叉呢?这个有趣的题目其实是道典型的鸡兔同笼题,可以用代数解法,也可以用鸡兔同笼解法,答案是有6个夜叉和10个哪吒,孩子们解答这类问题肯定很上心,也很开心。

现代也有老师将数学与诗歌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如根据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改编为:“课下问分子,为零找谁去,虽在我手中,还需看别处”[2]。学生们能直观理解分子式的值何时为零,先要看分子,然后看分母,如果分母为零,这个分子式就没有意义,形象解读了分子式是否为零的分析方法,易记易懂,适于在教学中推广。

四、将诗教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尝试

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诗教相结合是新教改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不必生搬硬套,为改而改,而要融合二者的共同点及趣味性,适当借助诗教提升英语教学效果,逐步将二者有机结合。

中西方儿童教育有许多互通之处,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刘兆义说:“Learning by doing/playing/singing/chanting/problem solving.”(在做中学、玩中学、唱中学、念儿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与中国传统蒙学教育规律相符合。我国古诗词有极高的文学性及优美的格律,信、达、雅的高水准英译能保留固有的韵律美,易于孩子们接受、学习与吸收,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形成语音迁徙,提升语流感,达到流利之目的。

以《江雪》为例,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为:“Ten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on lonely boat.”原诗的意境、韵律均得到较好的保留,且朗朗上口,适于孩子们使用。孩子们在朗读中文诗歌的基础上,熟练朗诵英译古诗,会潜移默化自然形成语音的迁徙,经过长期的模仿与练习,对语流的感觉自然就会越来越强,达到熟练口语之目的。

有老师将杜甫的《春夜喜雨》(Happy rain on a springnight)英译后用于学生自主学习音标能力的检测: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right(好雨知时节);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当春乃发生);With wind it steals into night(随风潜入夜);Mutely,it moistens each thing(润物细无声)。在学习中,学生可发现字母i及组合igh的发音规律,类推列举fight、light等词,有效达到语音教学之目标[3]。这些都是对英语教改的有益尝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有较大差异,诗教与英语教学很难自然融汇,需要更多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专业老师共同努力,推动小学英语新课改的进展,与诗教结合形成更大的合力。

五、有助于小学生品社教育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小学品社教学应避免传统填鸭式、教条教育,应注重教学过程能否进入孩子们心灵?内容、形式是否有感召力?能否引发共鸣,给孩子们带来审美愉悦?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孩子们扩充知识、提高素质与品行。如何让教材与儿童的生活之间形成可以相互融入的通道,在课堂上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回归生活、模拟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感悟生活经验,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孩子们的体验感,将所学所悟的知识、能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提升道德修养。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好的情境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触及其精神需要,必定能发挥有效的教学作用。如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过程中,可以诗中所展现的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为基础,把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引导孩子们关注、珍惜自己的生活环境,把学习体验、内心感受延伸到现实社会,使道德认识和生活实际相融合。

品社教学常见不足之处为易于流于形式,部分老师结合诗教只是为呈现而呈现,虽运用了一些诗词,但未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无法促进良好的道德情感养成,提高教学效果及目标就难以达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可根据教材创设对话情境,对教学文本再加工与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活动、游戏创设、主题探究等形式,提升教学过程的灵动与活力,引导学生获取真切体验,得到情感和生命感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得以深化、固化。

教学中妙用诗词巧创情境,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如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要从岭南送进京城,一路上马不停蹄送到华清宫。孩子们从中感悟古代交通的不便,引发对现代交通变化的思考,引发认知冲突,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为自我学习打好基础。再如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可通过讲解引导孩子们理解友情重于千金,对朋友要有真挚情感,体会朋友之间如何以诚相待,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帮助孩子们提高文化内修,具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敢担当的人。

其他如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习引导孩子们理解学习要趁早,一日之计在于晨,以及学习要勤奋,要不断更新,逐步懂得“学问思辨行”的道理,注重实践、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如何有效避免品社课堂中诗词运用的偏颇现象,提高品社课堂的实效性及人文魅力,是新课改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六、结束语

“不学诗,无以言”。诗教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丰富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学会认识世界、理解人生。不同时代诗词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优秀的古诗词蕴含的不仅是文学、语言知识,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品德熏陶,新时代诗教应构建“大诗教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启迪与培育小学生心智,陶冶其情操,逐步形成新时代伦理道德修养,这是现代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代诗教不是复古,更不是古代蒙学的翻版,它要承接传统智慧,又要焕发时代生机。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文化离小学生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理解起来就会吃力,缺乏主动的理解性学习现象较为普遍,对古诗词浅尝辄止。探索适度拓展诗教可在有限时间内增强知识体验,提升小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五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反思等,为道德养成及学习能力提升打下基础。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教教改及多学科融合尚无成熟的模式与经验,如何能有效做到教学得法、教有所出、学有所得,尚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之中。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之中,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目标的和古诗词的教化、熏陶作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教学的效果不好,僵化死板,缺少“诗味”,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应当引起注意,就是教师自己不怎么读诗,对诗歌的审美缺少感觉[4]。这就需要各学科老师的更多学习与融入,通过不同视角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将诗教与数学、音乐、英语、品社等学科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诗教古诗词音乐
八旬老校长义务诗教二十年
我与诗教
今朝诗教欣然践 他日根深花自开——诗教心得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音乐
古诗词中的新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