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推进策略研究
2024-05-07翟玉玲
翟玉玲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 210042)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教育启蒙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势在必行。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真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我国的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史记》记录中,早在4300年前,舜在河滨制陶时,追求精工细作,并以此带动周围人们制作陶器的事迹,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工匠精神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它提出了“百工”这一概念,“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总的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执着专注、求实创新等职业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更高要求。工匠精神就是敬业和精业,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及表现。
(一)爱岗敬业的精神态度
敬业指的是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行业有着热爱和敬畏,从而内生出来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中华传统美德,我国从古代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要求。春秋时期,孔子也曾主张要将“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贯穿人的一生,也就是说要做到行事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不懈怠,同时还要提升自我修养,保持谦卑恭敬。宋代思想家朱熹也认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回归到现代社会,敬业乐业是对一份职业敬畏和热爱,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同时敬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新时代是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精益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和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保证完美的品质。《诗经》曾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展现中国古代工匠在对兽骨、矿物进行分割、雕刻、磨光时追求完美的精神面貌。这样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中国古代工匠的精神,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的追求。进入新时代,随着全球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全球的产业生产在不断向着“高端”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水平的方向转变,就需要所有技术技能人才要拥有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在生产一线的奋斗的同时以极致的追求做好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为制造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精益求精已经成为当代高水平制造和高质量生产的必要条件。[2]
(三)执着专注的自我要求
执着专注就是劳动者能够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有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一项工作或者立足一个岗位,这样的精神也是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淮南子》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只有专心专注去做一件事,才能学有所成。当前,我国的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但很多行业和技术还在面临着“卡脖子”的现状。越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越需要劳动者在选定某一门行业或者职业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断钻研,不断积累,从而在一个领域内坚持,最终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四)求实创新的理想信念
创新是从业者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目标,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中国工匠们发明的工具数不胜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证明了创新精神同样也是需要传承的。科技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现代生产的技术和工艺更新迭代的速度显著加快,我们国家想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脱颖而出,就需要培养出具有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持续学习、善于适应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二、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引领。梳理出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是促进这项工作的必要前提。
(一)锤炼优秀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建设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现代转型的应有之义,是有效检验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标准。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性阵地,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明确教育的根本问题始终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将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增强学生投身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起到促进作用,将学生培养成为奉献社会、技术精良、独当一面的能工巧匠,最终成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促进学校改革,服务职业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
202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加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就是要让劳动者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自己的人生追求、锻炼卓越的职业素养和打造优良的劳动作风,以职业教育现代转型发展助推我国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中职学校应该勇立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潮头,推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美好愿景转变为“大有作为”生动实践。在传统的观念中,职业教育相比较学术教育始终处于弱势,中职学生的层次和质量较普通高中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的发展。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当用好工匠精神这一抓手,把握好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机会,专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优秀、本领过硬、态度严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扭转传统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话语权,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助推我国产业快速迈向世界价值链的中高端,培育一定数量的世界级的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是切实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3]。这就需要我们的职业院校培养一大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技术型人才来支撑国家战略的发展。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1年度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375.37万人,占据了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这样规模的劳动群体,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产业整体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应该主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在提升学生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当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尚能满足目前的行业人才素质需求,但从工匠精神培育来看,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传统观念的限制,导致了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由于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不足,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认可度普遍不高,一部分家庭自身认为自己孩子去了中职学校与其他读高中的孩子相比,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会有所差距,一部分家长认为要是孩子去了中职学校,未来选择工作岗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择业机会较少。家长的言行无形之中会影响学生主动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放弃对于专业上的精益求精。与此同时,社会层面对于工匠应有的尊重还不够,很多人误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就等同于“学点技术技能”,这对青年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过度看重技能培养,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偏差
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影响下,个别中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有所偏离,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滞后,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只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率,人才培养以实用技术为主,同质化教育较为严重,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质培养不够,忽视学生个人精神层面的培育,导致学生自我认知不清晰、自我发展不完善。即使部分中职学校还是意识到了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使得一部分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一方面,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就进入了参加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多是重理论教育、轻技能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可能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都缺乏认知,学校普遍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大大影响了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与普通高中教师相比,中职专业课教师由于科目较多且班级数有限,导致了许多专业课教师从事较多的专业课教学工作,跨学科跨年级更是常态,这样的工作量使得教师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自身能力发展之上,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产教融合力度不足,导致了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部分中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得不够深入,学生没有从企业实践中感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企业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企业实训的时候部分实训老师也只是传授技术,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影响。部分企业为学生设置的岗位与其专业不匹配,这使得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因为所学知识得不到实践应用而自信心缺失,更不要说工匠精神的培育了。
四、新时代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推进策略
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有利于最终实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职院校应当探索教育实现形式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氛围、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联动等方面下功夫,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新形势的变化。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支撑点,为工匠精神培育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工匠精神的资源和素材,是中职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将精神内化;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运用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加强红色革命教育,用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精神和思想感染引导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其本质内涵并内化为思想行为准则。首先,教师应当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主题,结合专业课程,积极创建课堂教育实境,重视实境对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相关的故事、图片、视频或是实物,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的实境中,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热爱和自觉。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最后,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渠道,创建工匠精神教育主题网站,用好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自媒体平台,积极转发人民网、学习强国发布的关于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生平事迹,使得工匠精神培育潜移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以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为工匠精神培育强推力
在新形势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格局的变化,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也能够及时作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一是中职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制定教育目标。中职学校要对办学体制进行建设并完善,基于工匠精神优化管理模式,以工匠精神为依托,调整课程设置,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结合。例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锤炼过硬的素质,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进而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打下牢固的基础。[4]在评价育人成效时,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构,制定符合以工匠精神为主的衡量标准。二是中职学校要优化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采取各项措施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调整。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提高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中所占重要比例,提高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三是中职学校可以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作为评价标准细则,例如心理、品行、素质等方面。同时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不以结果为导向,加大综合素养评定力度,让学生和老师更加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以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为突破点,为工匠精神培育激活力
良好的教育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校园环境作为依托,中职学校应当将工匠精神融入校风校训、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传递给学生信息,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促成。一方面,学校应当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在校园中设置具有工匠特色的场景,如打造工匠精神长廊、大国工匠风采展、典型人物雕像等,在学校的公布栏、电子屏上也可以播放展出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在每天接触的校园硬件设施中潜移默化感受工匠精神,引发学生看与思。另一方面,学校应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建立相关的社团或兴趣小组,开展多样的工匠精神教育主题活动,例如邀请科学家、企业家、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座谈,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体验感更强;开展“技能之星”、“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要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活动项目,选出学生身边的工匠精神传承典型人物,发挥朋辈榜样作用,把职业意识、敬业意识渗透到育人的每个环节,将校园环境打造成崇尚大国工匠精神的阵地,让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随处可见,以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举办文化创作活动和展览,将文艺创作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综合感官的作用中汲取滋养,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以打造德技双馨教师队伍为关键点,为工匠精神培育增动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传授者,一支传承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首先,中职教师自身应当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工匠精神渗透在教学理念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先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学生。中职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学习,认识到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契合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工匠精神传承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其次,加大学校经费投入的力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做“工匠精神”的宣传者、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对于践行工匠精神较为突出的教师典型代表予以适当的奖励。再次,完善学校层面的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机制,立足学校教师队伍的合理构成,选择经验丰富、学科贡献大、科研成果突出、实操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工匠精神模范带头人,以身示范,加强与教师以及学生的沟通交流,真正将工匠精神培育贯彻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后,多方面引进或者收兼职的人才参与到教师队伍构建中,组织这部分教师每学期以固定课时参与到教学中,将自身的优良传统以及企业的优秀文化带入校园和课堂。
(五)以探索校企合作联动培养为创新点,为工匠精神培育聚合力
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是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应积极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保持着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应该形成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制定详细的结合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将与企业合作的合作推向新的台阶,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最终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高效育人模式。其次,企业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基地,应当充分发挥企业良好的平台作用,让企业能够辅助学校开展实景教学、实地教学等方式,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职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或者岗位实习,通过企业实际工作的场景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最后,采用学徒制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安排学生跟着企业当中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老师傅学习,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企业实习是学生学习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向企业中老一辈员工学习工作方法,真实领悟工匠精神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