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与对策

2024-05-07李博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高职

李博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资源,一般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既有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自然界实物资源,也有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人类精神文明产物。[1]对“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言,当然也就存在着教育资源,即实现一定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场域,课堂教学最能够集中体现教育功能,也最能够集中运用教育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利用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代替并改造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呈现和使用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除了教材、课件等资源以外,信息化资源因大容量性、多媒体性、虚拟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其地位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日益突显。下面,本文将聚焦信息化资源,重点关注其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梳理应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思考对策,以期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有效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信息化资源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赋能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般在教育教学中常运用的是教材、课件等资源。学生能够获取到的知识量有限,需要依赖教师和教材进行学习,学习场所相对固定,无法开展更加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缺乏立体生动的辅助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知识和技能得不到进一步深化。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数字资源被引入日常教学,渗透并运用在高职课堂的各个方面,常见的有以网络视频为主的媒体素材、以共享开放为主的各种在线课程、以电子书籍和文献期刊为主的线上读物、以在线全景为主的虚拟仿真实验等资源类型[2]。与传统课堂相比,这些资源类型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现代化,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通过对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拓宽理解渠道,迸发学习灵感。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内容可以随时学、反复学、身临其境地学,有针对性地消化和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将学习从表层引向纵深,提升学生探索意识,也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与趣味。

(二)延伸感官体验和思维活动,为课堂教学增质扩容

多媒体性、互动性、虚拟性是信息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实际感知,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而这些体验不仅仅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通过教师对资源的提前推送和利用资源进行任务拓展,延伸至课前和课后,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具体而言,课前,教师本着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学习资源,以预习任务的形式通过一定的信息化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收到任务后,通过了解、学习、互动和反馈,在课堂学习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有自己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思考,这些思考虽然还不成熟,但却是宝贵的学习经验,为课中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基础;课中,信息化资源依然可以穿插于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结合视频资源,引入课堂重难点,并启发学生就重要知识点展开深入探讨,也可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在高度真实感、直观式、沉浸式的在线体验中,让学生看得见、动得了、能再现,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提升专业技能;课后,师生可以继续通过慕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等信息化资源,对课堂学习进行消化、巩固和拓展。

可以看到,信息化资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内在的思考,有利于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心中产生深刻烙印;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和质量,使课堂知识不再单纯地集中于课堂里的40分钟,而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形成连贯体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互动,提升师生的信息化能力

现阶段,我们所面对的高职学生是出生于千禧年后、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总体上看,这些学生都带有“数字原住民”的特点,表现为:依赖于网络信息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习惯于碎片化和移动泛在的学习方式,喜欢通过线上的交流沟通,能够比较迅速地处理信息,易于接受更加多元的知识呈现方式,在课堂中需要更为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面对这样的学生特点,信息化资源引入课堂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资源集中突显了数字教育资源“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信息化学习资源在信息化平台一经推送,便可以实现人人皆能学的功能。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感、思考、体会进行记录、互动和反馈,这一信息化系列做法便是个人化的、差异化的,不同于课堂上的集体化和同质化。与此同时,教师会在后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同样个性化的点评和回复,而这一方面突出了线上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鼓舞学生更进一步展开自主性学习,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收集学生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调整,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与学的全面互动。

其次,信息化资源可以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经过疫情期间的探索和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是当前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当教学被迫从线下转为线上时,原本的课堂学生活动,如操作演示、小组汇报、朗诵展示、情景剧演出等如何开展?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发挥所长,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搜集、模仿和借鉴,利用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将自己团队的展示活动制作成视频,在网课时予以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则可以对此进行评价、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还便于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视频及时补充到课程资源库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信息化资源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未得到全面树立,信息化资源运用不熟练,课堂效率不高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意识,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取得实质性进展,信息化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知道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但还不能将其很好地加以运用和落实,信息化资源设计创新不够,导致课堂质量不佳,效率不高。

如前文所述,以信息化资源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体的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习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依然只有40分钟,没有课前课后的延伸,课堂容量有限。从教师方面来说,未能通过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进行重组来设计教学,使得大量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存在浪费和闲置;从学生方面来说,学习的主要场所和空间没有变化,无法通过学习资源进行预先了解学习内容,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性无从谈起,缺少自我表达的机会,以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能够将信息化资源运用在学习的全过程,但缺乏对资源的设计和创新,使得所用的资源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作用。例如,在高职旅游专业中,教师利用“全景故宫”在线资源,引导学生用网页或手机以VR模式沉浸式体验故宫,领略壮美紫禁城,增加旅游专业知识。但对于这样的信息化资源,我们却仅将它作为一种课堂花样性的手段,并未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设计,如此,教学效果势必要减半,这也提醒我们在信息化资源的运用上还有待提升。

(二)信息化资源在服务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体现不明显

信息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源类型,是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质作用是辅助教学实现一定的教育功能。因此,它应该渗透并服务于整体的课程教学,随着教学的进行对学生产生作用,而不应该与之脱节,流于形式。从现实状况来看,信息化资源虽然在教学实施这一环节中有所体现和运用,但在开始的教学整体设计和最后的教学考核评价中,却并未体现出作用,或者体现不够。表现为:

1.课程教学设计中缺少对现有资源的设计和利用,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重难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高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尤其是大学语文或传统文化这一类通识课程,教师着重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授课方式较为传统,难以跟各个专业的技能目标紧密对接,面对多种信息化资源,不知道如何结合学生的工作岗位,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既能在课堂上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又能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化职业道德,浸润个人情感。

2.信息化资源未被纳入课程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障。不同的课程依据其属性、内容和方式,有不同的考评体系,但就大多数课程的日常教学而言,考核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以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等方面为主,并未涵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深层次的内化方面,比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态度、自学能力、信息获得能力等,而这些未涵盖的方面,恰恰是能够通过借助信息化资源来进行考核的。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明明使用着很多信息化资源,另一方面却没有在课程的考评体系中有所体现,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学习内驱力不强。

(三)没有形成分级分类的信息化资源库,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不深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企业信息库、岗位技能标准库、人才需求信息库、创新创业案例库等开放资源。”[3]可以说,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是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前提。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信息化资源种类虽然很多,但缺少系统的规整和筛选,很少将资源建立档案,添加标签,缺少对行业、企业资源需求的调研,这与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在当前的课堂上,较少通过信息化资源的运用来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不深入。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改变当属教学模式,常见的有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以翻转课堂为例,这一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自定步调、灵活控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在课上围绕真实问题与同伴协作探究;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但我们很多教师并未在课前提供丰富的资源供学生提前学习,课中的协作探究便无从实现,课堂自然也就谈不上翻转,师生角色和关系仍然没有变化。

三、信息化资源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思考对策

(一)以三个“身份转变”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构建信息化资源有效课堂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教师的基本职责在于向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答疑解惑。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我们除了要继续秉承自身的育人本质以外,还应该与时代发展携手并进,解锁自己的新身份,即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从执行者转为思考者,从善教者转为乐教者。通过身份的转变,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从只关注自己的“教”转为更关注学生的“学”,从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转为主动地思考教学意义,从吃经验老本儿,转为乐于思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运用信息化资源,我们就会以“什么时机推送课堂资源是最合适的?”“学生通过课堂资源能得到什么?”“怎样运用课堂资源才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解决哪些问题可以让下次课的效果更好?”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来构建课堂。因此,只有转变了思路和理念,我们才能利用信息化资源对课堂做出一些改变,让信息化资源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深层次作用。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加强信息化资源在教学设计及考核评价中的作用

随着《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的出台,进一步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功能要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多通道成长,多样化成才[4]。因此,要以人本为导向,培养既有文化素质,又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信息化资源对本课程在育人方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上文提到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选取或制作与学生职业岗位相近的信息化视频作为学习情景,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完成。如此一来,文化知识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在由信息化资源所构建起的情境中践行所学,使知识与能力产生联系,让文化素质融入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其次,在教学考核与评价中,教师要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作为一个重要维度在考评中予以体现,具体包括参与度、发言率、反馈量、互动频次等方面。如此一来,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在思维上的发展,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积极性。

(三)有序建立信息化资源库,持续推进课堂模式变革与实践

面对信息化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的现状,我们首先要立足自身学校特色,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建立信息化资源库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以课程为抓手,及时收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好的、有创意的、特色鲜明的资源进行补充更新,形成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数字资源库,建立课程资源中心,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应用。第三,联系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资源调研,加强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设,包括AR/VR技术以及数字化职业体验馆等。在整合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重构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以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结合,深化课堂改革,利用信息化资源课前、课中、课后贯通,进行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角色翻转,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模式的持续变革。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身份,顺应时代发展,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面对信息化资源,教师要善于设计和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利用,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信息化资源高职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