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研究

2024-05-07柴慎之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美的素养艺术

柴慎之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是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阵地。在高校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较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的阅历、修养和知识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理解鉴赏和创造美的各种能力。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效保证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突出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不断深化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审美素养的概述

审美素养包括多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认识美的意识和能力、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表达美的意识和能力、享受美的意识和能力、鉴赏美的意识和能力、感觉美的意识和能力等。美是一个形容词,审美则属于一个动词;美表达了对某一种事物的赞赏,审美则表达了对某一事物的美的体验。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属于一种存在的样式,审美则是通过某一个过程获得的一种深刻的快感。

通常来讲,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理解审美素养的内涵:第一个阶段,对美的信息进行输入。在这个阶段当中,学生要对审美的各种理论知识进行了解,要积累欣赏美以及审美的经验,在这些经验及知识理论的影响下,与各种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进行接触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初步地形成认识美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关注美的信息的意识。第二个阶段,达成审美状态。

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各种艺术、社会和自然当中存在的美好的欣赏,一方面能够对审美的愉悦感进行体验,并且对自身感受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融合自己的理解情感和想象,最终能够变成审美享受。第三个阶段,形成审美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通过审美的角度做到思考、倾听和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地形成审美状态,然后利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不断深化自身的审美体验,提升对美的评价和欣赏能力,这样就会进一步地升华自身的审美意识。第四个阶段,优化和提升审美素养:这个阶段主要体现在全面地提升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就是全面提高审美素养。第五个阶段,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并且建立完善的人格:通过美育,能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这是审美素质的有效延伸,同时也是塑造人格的有效途径[1]。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审美素养提升中的价值

(一)促进道德认知的形成并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各种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学习其他的优秀艺术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还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表现、鉴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受到各种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建立并提高对不良文化影响的免疫能力[2]。在审美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通过艺术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还能够使其身心实现和谐发展,提升审美意识,进一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日常生活中完善道德水平,实现对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教师通过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这也说明了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完善。

(二)激发情感体验

相关研究表明,人要想成功,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智力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人的观察力、记忆力等各种。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包括人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各种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交际等都是对其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进行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艺术的基础就是审美,不管是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还是创造审美,都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感觉能力,人们才能够感受到艺术审美对象的美感,这些美感与人的理解、想象和情感等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人在欣赏艺术的时候,能够通过想象的方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维激发出来,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感染,进一步形成向往真善美的感情。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教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更好地激发其情感体验,使其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

(三)保证心理健康

美是最为重要的特质,在各种艺术中往往都蕴含着创作者对人生、社会以及各种事物的深刻体悟,包含着对各种美的深切感受和体验,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人生知识。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就是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用各种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现在,校园中仍存在着暴力事件,这表明有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若是没有进行有效引导,很容易导致各种不良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调节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灵杂念,使其在生活学习中都能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理[3]。音乐教育在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音乐能够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使人的心理焦虑、抑郁症状态得到缓解,音乐教育也逐步转变成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三、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新的艺术教育观念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树立新的艺术教育观念,才能够使艺术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首先,要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不能再将艺术教育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要充分发挥其陶冶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在未来的艺术教育中还要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其次,教师要对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形成高度认识。教师要利用艺术教育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效地强化形象思维,提高艺术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和谐、宽广、美丽、向上的心灵世界。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成长发展中艺术教育的作用具有充分认识。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利用艺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使其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自身的文化意识,建立扎实的文化底蕴,有效地提升其综合素养。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艺术与历史、政治、文化、情感、健康、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以此为基础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素质、综合素养的人才。

(二)完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

有机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师要在公共必修课当中合理地纳入美学原理、大学美育、艺术概论等各种课程,这些课程都有突出的美育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结合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在通识教育选修课当中纳入艺术类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

合理地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类别。在公共艺术课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覆盖各种艺术门类,比如文学艺术、戏曲艺术、影视艺术、美术艺术、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等。在课程层次方面,教师必须要涉及到艺术应用能力和技巧、艺术赏析和艺术理论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在课程层次方面,教师要保证课程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将学校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4]。比如,一些理工科大学就可以设置科学与艺术、数学与音乐、数字艺术等各种课程,实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交融;综合性大学则可以设置包括艺术哲学在内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课程。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还要纳入一些创作类的课程。比如,教师可以开设剧本创作、书法写作、摄影创作、诗词写作、歌曲创作等各种艺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生命潜能,并且释放艺术的能量。此外,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将自身生命体验中的喜悦和困难、思考和认识等充分展示出来,有效地提高艺术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这对于提升审美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合理地划分艺术教育的阶段。在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启蒙普及阶段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在这一阶段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必修课,在此基础之上对兴趣进行培养,比如书法艺术课、绘画艺术课和音乐艺术课等。在这些课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组织对各种艺术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深化自身对艺术和审美的认识[5]。而发展提高阶段主要为三年级和四年级。在这一阶段当中,教师要让学生自选艺术科目,从而不断对自身的兴趣进行发展,通过各种艺术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有机地结合艺术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活动,在发展自身兴趣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

(三)重视艺术实践活动

在教育工作当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属于有机的整体,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当中,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艺术实践活动的作用。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方面,教师不仅要发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作用,还要重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师要大力开展和推行第二课堂,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对学生美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1.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品牌化和届次化

教师要将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平台提供给大学生。比如,高校要举办文艺比赛、专场音乐会、综艺晚会等各种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

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重视艺术类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设和扶持各种艺术类社团,利用学生社团的方式展开各种艺术类实践活动,比如吉他协会、民乐社、文学社团、书法协会、话剧团、艺术团等。教师要将艺术类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拓宽艺术实践活动的渠道和平台,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艺术学习需求,实现提升其审美素养的目标[6]。

3.让各个学院自身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实施普及性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方面,因为受到规模、参赛人数等各个方面因素的限制,高校不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全校性的艺术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各个学院的力量,使其与自身的专业特色相结合,精心地设计和组织一些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地满足本学院学生的需求,实现对学生美育素养的培育。

(四)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高校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审美素养培养效果,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在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师也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方法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要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个性的艺术学习需求,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大力鼓励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艺术活动[7]。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目前,在高校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中,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变成了重要的平台和阵地。高校艺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对审美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作用。

提升教师的审美知识和能力。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想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高校艺术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包含着各个专业和学科的学生,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艺术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学习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对自身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强化自身教学能力,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在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高校要注意老、中、青三者比例的合理搭配,重视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其次,要积极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培训,并且进行继续教育,从而有效地优化艺术教育教师团队的学历结构[8];最后,要大力引进优秀的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合理地补充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五)构建动态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高校必须要构建动态的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使其具备互动性、完整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总结和反馈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高校要在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充分纳入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选课方面的评价、课堂考勤方面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方面的评价、学生参与从艺术活动方面的评价以及艺术类实践活动的评价等,还要通过艺术素养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准确地评定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性地评价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水平[9]。总的来说,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还要有机地结合教师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使两种机制密切联系,做到相互结合和教学相长,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

四、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公共艺术教育对学生包括审美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艺术教育观念,完善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大力推行和开展各种艺术类实践活动。高校要全面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和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美的素养艺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