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2024-05-07宋娜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融合

宋娜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马克思认为,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愈发凸显,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部分高校中,劳动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浅层化、边缘化的情况,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并未切实落实到位,导致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对此,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有必要重视劳动教育,并推进其与专业教育融合开展,构建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之关联

(一)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内涵

专业教育指的是在个体接受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为了成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人才而接受的教育活动,相较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需要学习者参与专业认证,才能成为该领域、该行业的优秀人才。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可见,接受专业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前提,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此外,鉴于专业教育的特点,这也使专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倾向,与个体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

劳动教育指的是为了提升个体劳动能力、培养正确劳动观念以及锻炼劳动精神而开展的一系列以劳动为主要载体的实践性教育活动。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劳动性、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学生不仅需要接受理论性劳动教育,还要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品质。同时,教师要培育具备专业理论知识、高尚道德品质和突出劳动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联性

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为构建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可行性。具体而言,两者之间的关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育人目标存在关联性。专业教育的育人目标重点在于育才,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才能,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在于育德、育能,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劳动能力,不论是育才还是育德、育能,都属于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习成长、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育人目标的关联性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引。

二是教育内容存在关联性和重合性。在专业教育期间,绝大多数专业的教学内容都会涉及相应案例,而案例教学则不可避免地涉及劳动内容,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涉及营销活动或者人力专员招聘活动,而营销人员和人力专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劳动技能才能胜任工作,这是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衔接点,也是两者融合的重要前提。同时,绝大多数专业都会涉及毕业实习,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劳动岗位,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实习证明,这也是在专业教育期间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契机。

三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智主要指专业教育,而劳则对应劳动教育,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指示凸显了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也为两者深度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新时代高校构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推进新时代专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高等院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是促进学生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关注专业教育,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专业考试、专业认证,但是劳动教育相对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未能对劳动形成正确认识,未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缺乏坚韧不拔的劳动品质,而且劳动能力相对不足。与此同时,突出的劳动能力是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的重要前提,而缺乏相应的劳动能力也导致大学生虽然掌握专业知识,但却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相较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专业教师而言,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讲解出来,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理论,具备劳动常识,才能实现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推进课程体系持续完善。同时,这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朝着“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

三是促进高等院校持续发展。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是各自独立的,未能实现协同育人,而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各项教育活动协同育人,有效提升高等院校育人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劳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开展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也为其他教育耦合开展提供经验,从而构建完善、具体的高等教育矩阵,实现不同领域教育活动密切关联、协同发力,共同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障碍

(一)顶层设计不足

顶层设计事关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制度,对构建融合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然而,结合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虽然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但在实际过程中却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导致融合思路与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不明,降低课程体系建设效果,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倾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校党委并未发挥关键的领导作用,未能统筹各方主体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尤其是劳动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动不足,降低课程建设效果。另一方面是各学院、各专业对于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未能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活动,经费资源、物力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不足[1]。此外,顶层设计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制度,而不完善的顶层设计导致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保障性作用,未能激励、督促教师主动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开展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劳动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劳动教师的知识视野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大多数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于专业教学,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通俗易懂地讲解理论性内容,但对劳动理论、劳动教育内容了解不到位,无法将劳动教育内容整合进专业课程。同样的,劳动教师虽然具备劳动教育经验,但是对专业课程内容知之甚少,这也妨碍课程建设。此外,在课程开发和备课方面,劳动教师和专业教师并未形成合力,妨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脱离

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停留在课堂,停留于理论层面,如果未能实现劳动教育深化改革,即便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无法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无法做到实践育人。在此基础上融合的课程体系也必然缺乏实践性。因此,如何打破理论与实践脱离、割裂的局面,进而实现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协同开展应当是构建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重点。

(四)课程评价有待完善

在任何课程中,课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可以诊断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并对学生下一步的课程学习行为提供指导和建议。然而,在现阶段的课程融合建设期间,部分高校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课程评价不够全面,大多依靠课程成绩对学生开展评价,忽视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未能体现课程的劳动性特点。同时,课程评价多由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未能进行自评,评价主体单一[2]。二是缺乏发展性和指导性课程评价,教师在给出教学评价以后,并未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导致学生无从改正,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帮助不大。三是缺乏交互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学生并未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反馈性评价,导致部分教师无从得知课程实施是否有效,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形成阻碍。

(五)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足

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从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未将劳动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较少开展集专业知识与劳动元素于一体的校园活动,导致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未能得到切实发挥。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校党委的统一领导

完善的顶层设计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供重要保障,为课程体系建设指明思路。对此,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大高校的校党委应当在劳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期间发挥关键的领导作用,统筹专业教师、劳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建设思路,坚持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高校需要针对劳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做好宣传工作,引起专业教师、劳动教师的重视,使其主动投入教育实践,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并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扶持力度和资源投入[3]。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校党委的统筹领导下,各学院党委可以立足学院教学情况,将课程体系建设效果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位晋升挂钩,同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落实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责任,从而发挥制度的保障和督促作用。

同时,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具有密切联系,高校应当立足于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期间适当融入部分思政理论和就业指导教育,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和可实践性。例如,教师依托于现阶段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或“三下乡”融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锻炼劳动技能、形成敢于担当、敢于拼搏的劳动品质。

(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前文提及,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期间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更是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效果。对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确保校内专业教师与劳动教师协同参与课程建设。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下述方面开展。

一是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专业教师,应当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使其了解一些基础性的劳动理论,能够将劳动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融为一体。同时,鼓励劳动教师了解专业教学内容,并借助专业教学期间的劳动案例解释劳动理论,进而实现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协同育人。二是充分发挥传帮带机制的作用,尤其是组织劳动教师与专业教师搭建互助帮扶小组,其中,劳动教师可以发挥其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优势,帮助专业教师了解劳动常识,而专业教师则能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教学优势,使劳动教师了解专业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尝试推进劳动教师、专业教师协同备课,确保专业教学具有劳动教育属性,而且劳动课程也能加入一些专业案例、专业内容,产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性。三是推进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考评晋升挂钩。

(三)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联系

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四年的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接触劳动、认识劳动、参与劳动,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名具备突出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的优秀劳动者。对此,课程建设也应当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

一是推进理论课程建设,以“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形势与政策”“创业创新教育”等课程为依托,讲授劳动理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劳动、了解劳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二是开展实践课程,将实践活动融入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期间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结合校党委的指示,打造“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实施效果。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支教支农、环保宣传、敬老爱老等活动,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期间提供法援服务,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奉献精神[4]。

(四)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推进课程持续建设

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前文提及的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与教师应当从下述三方面做起。一是给予全面性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劳动素养,尤其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劳动实践,注重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对其自身劳动能力发展情况展开评价,如果学生参与校外劳动实践,可以引入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而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5]。二是结合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给予发展性、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规划,明确下一步的课程学习目标,为学生成长发展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例如,如果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不足,而专业成绩不错,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应当着重让学生提升自身劳动素养,实现专业知识与劳动素养的深度融合。三是开展交互性评价,尤其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价,从学生的视角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实施优化,从而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在交互性评价的帮助下,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课程建设反思,发现课程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进行优化提升,而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学习。

(五)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高校应当切实推进校园环境建设,既要鼓励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也要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文化和环境的育人价值,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助力。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开展。

一是将劳动元素与专业知识一起融入校园硬件环境建设。高校可以在教学楼、宿舍的墙壁上张贴杰出前辈、优秀校友的事迹。例如,某校友精通专业知识,在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果。如此一来,高校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并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环境氛围。二是坚持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类比赛为课程建设提供学习氛围。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理论知识辩论大赛、技能比拼大赛,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比赛,锻炼实践能力,而校方则可以在比赛期间宣传与赛事活动相关的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使学生既能巩固、检验专业知识,又能受到劳模精神的熏陶。同时,校方可以坚持以赛入课,通过赛课融通的方式推动课程体系建设,这也是构建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三是通过专题学习活动或者学习周、学习月等形式弘扬劳模精神。例如,在劳动节前后,高校可以开展劳模精神学习周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让学生谈一谈如何将专业知识和劳模精神相结合。高校还可以在学习周期间开展相应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教师可以将比赛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具有积极作用。

五、结论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存在着密切关联,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此,高校有必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思路与相关制度,发挥校党委的关键领导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做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深度融合。教师要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又要通过反馈性、交互性评价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