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现状归因与强化路径

2024-05-07幸美玲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乡土情怀

幸美玲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4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批具备乡村教育情怀的乡村幼儿教师。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充分融合当地风土文化,跨学科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可以看出,乡村教师厚植教育情怀,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

一、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现状审视

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是形塑乡村幼儿教育文化认同的风向标、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源泉、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研究发现,乡村幼儿教师存在明显的情绪枯竭问题,内在发展动力不足[1]。有学者通过对10所农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7%的样本教师认为身边的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是比较低,甚至非常低的[2]。也有学者通过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农村、对农村认知较好的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但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愿意留任乡村。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面临缺失的现状,乡村幼儿教师喜欢乡村、坚守乡村、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而乡村教育情怀的缺失是导致乡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内在因素,严重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分析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缺失的原因,提出厚植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可行性路径,可以为实现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缺失的原因探究

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需要幼儿教师充分认识到乡村学前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同时伴有对乡土、乡民、乡村儿童的热爱,以及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而制约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生成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师的地方性高等教育机构,应自觉承担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责任,把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目前,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重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轻视乡村本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和乡村特色创新教育的现象,师范生的乡土情怀教育未得到重视,没能实现乡土文化的有效融入,师范生难以肩负起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3]。地方院校师范生的乡土情感和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主动选择乡村任教的主要动因,但大部分师范院校难觅“乡土情怀”培养,不利于地方院校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养成,以及承担起奉献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教育倾向“离农离土”,淡化了乡土文化氛围,致使乡村教师远离乡土社会[4]。如部分在校师范生由于缺乏对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文化知识的更新认识,对农村的了解还停留在穷、脏、乱、差的阶段,产生对乡村的生活环境的排斥感,导致其主动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极低。

(二)乡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制约

乡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是指乡村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的积极的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由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异性,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存在认同偏差,乡村文化价值观陷入“空心化”,导致乡村教师疏离乡村教育,难以形成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同时,受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持有幼儿教师是专业化程度较低、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职业的错误观念。较低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得乡村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持消极的态度。消极的职业情感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职业认同度,产生职业怠慢行为。再加上当前幼儿教师的职业成长渠道不畅通,对乡村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的保障力度不够,导致乡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乡村幼儿教师职业整体吸引力不足。因此,乡村幼儿教师“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奉献精神难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缺乏职业认同感。例如,当前一些特岗教师岗位,被不少人视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跳板,并不能使其长期服务于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乡村幼儿教师乡土文化知识缺失

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与其掌握的乡土知识密切相关,乡土知识可以丰富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乡村教师的知识资本,增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5]。当前,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状态,而这些新生代乡村幼儿教师是在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其在价值观念、学习环境、生活背景等方面具有明显“向城性”特征,后又因就业的需要,通过招考等形式不得不到乡镇及以下的学校任教,成为一批“候鸟型”乡村教师[6],缺乏“乡土性”。新生代乡村幼儿教师“乡土性”的孱弱,使得其对传统乡村文化有距离感,缺乏地方性乡土文化知识,乡村教育情怀淡化。在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外,还参与乡村社会的治理,为乡村发展建设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而新生代乡村幼儿教师由于乡村教育情怀的缺失,却成为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旁观者。根据调查发现,教龄为三年以内的乡村幼儿教师占据很大比例,乡村幼儿教师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向。而其缺乏对乡土知识的掌握,乡村教育情怀的淡化,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价值取向功利化现象严重

当前,功利化成为影响当代年轻幼儿教师价值取向的障碍之一,极易造成青年教师自身价值观的扭曲,导致其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当学前教育师范生处于向职场过渡的时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会导致即将步入职场的学前教育师范生易受到眼前物质的利诱,无法做出最佳的职业选择,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乡村幼儿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其所处的艰苦的职业环境和较低的薪酬待遇,出现不满而频繁离职等问题,这影响着乡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幼儿教师职业坚守、奉献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内生动力,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会严重影响年轻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成为他们向往农村、扎根乡村,推动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阻力。

三、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强化路径

要想乡村幼儿教师“下得去、留得住”,除了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以外,还需要筑牢其投身于乡村学前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根基,培塑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乡村教育情怀的生成是一个由内而外自然生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笔者通过对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缺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强化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缺失的窘境,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以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培塑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教学实施的评价依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塑要依托我国现有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师范院校等。相关学校可以通过优化突出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课程体系,开设体现乡土知识、乡村文化等相关乡村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课程[7],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让师范生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逐渐理解并认同乡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价值意蕴,从而强化学生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备乡村教育情怀、擅长保教的高水平乡村幼儿教师,为农村地区输送下得去、更加专业的学前教育人才。

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也无论是课程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尽可能与乡村本土特色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各师范类高校可适时挖掘本土文化,开设相关地方文化课程。如重庆幼儿师专作为重庆唯一一所以培养培训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被誉为“下川东革命摇篮”。重庆幼儿师专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红色历史文化,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环节中,对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构筑了“全覆盖、全适应、全实践、全融合”的“卓越乡村幼师”育人体系,让更多的幼师毕业生主动服务乡村、扎根乡村,对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公平、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地方师范院校教师为载体培塑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地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情怀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直接承担者、教学活动的直接执行者。立足“乡村教育情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体教师要担负好育人职责,所有课程要发挥好育人功能,实现从单纯地完成课程教学向全面地承担起课程育人使命的转变。正所谓“教人者要先受教、育人者要先自育”,教师要成为具备乡村教育情怀的教育者。因此,无论是公共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乡土知识、乡村文化的了解,自觉将乡村振兴、乡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观。

一是引导教师展开对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的研究,增强在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如积极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项目中体现“乡村教育情怀的价值引领”改革目标,加深教师对乡土知识、乡村文化的认识。二是不断提升用乡土知识文化育人的意识,增强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自觉,改变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格塑造的倾向。三是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课程中乡村教育情怀的育人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纵深发展,深化教育的价值内涵。

(三)以优化外部育人环境为主线培塑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

从学界对“教育情怀”这一内涵的解读来看,其是教师对教育事业道德热忱,是一种精神层次的生存境界。乡村教育情怀总是伴有对乡土、乡民、乡村儿童的热爱,以及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地方幼儿师范院校是为新时代乡村幼儿教育培养和输送具有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的主阵地,因此要从培育师范生的场所着手,优化乡村教育情怀生成软环境。

一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师范生的乡土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源泉,根植于中国农村,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和广大农村前途命运的历史责任担当。学校要积极探索以红色文化培育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的路径。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百余年老校,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育人基础,学校就可以利用校史馆,讲好革命先驱萧楚女、恽代英等红色人物故事,实现红色育人目的。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乡土文化,纾解地方师范院校离农离土倾向。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而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潜移默化着师范生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应与地方的乡土文化相得益彰,以促进师范生乡土情怀的养成。地方文化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还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人文优势、人才优势和地域优势,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8],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乡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意识,从而促进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生成。三是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在社会上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如宣传张桂梅、符木里等乡村教师的典型事迹,让更多的学前教育师范生、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乡村教师的伟大使命,同时也看到乡村教育发展的希望,从而唤醒他们的乡土情感和职业认同,主动亲近乡土,争做堪当“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新人。

(四)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契机培塑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尤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乡村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是对乡村价值的再挖掘,需要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再开发。乡村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一批具备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服务农村、扎根农村,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同时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塑也需要回归农村。因此,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塑离不开农村“生活习惯、休闲娱乐、人情交往、伦理体验”[9]等不同的生活领域。要想让幼儿教师具备乡村教育情怀,就需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是要加强乡村幼儿教师与农民的交流合作。生活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农民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首要资源。加强农民和乡村幼儿教师的交流合作,可以让乡村幼儿教师懂农村生活,了解乡土知识、农耕文化。二是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村庄是熟人社会,乡贤主体角色就像内部调适器,能有效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本土的乡村中老年教师也是乡贤中的一分子,他们已经对乡村的乡风民俗有了充足的认知,是新生代幼儿教师了解乡村社会的重要渠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乡村幼儿教师除了要完成乡村学校教书育人任务以外,还要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和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等重要社会角色[10]。因此,新生代乡村幼儿教师要向乡村中老年教师尤其是本土的乡村中老年教师学习,了解乡土文化,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乡民生活改造等实践活动,发挥乡土文化的输出效应和教育功能,争做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五)以制度供给为重要保障培塑幼儿教师乡村教育情怀

乡村幼儿教师作为乡村幼教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为党为国育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培塑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离不开政府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加强制度供给,才能吸引、留住、激励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乡村幼儿教师留任乡村。

一是提升乡村幼师社会地位。政府应从政策措施着手,营造乡村幼儿教师向好发展的环境。幼儿教师缺乏乡村教育情怀,不愿向往农村、留在农村,往往是由于乡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因此,提升乡村幼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保障刻不容缓。首先,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如完善“五险一金”保障措施,提高工资收入水平,确保非在编乡村幼儿教师享有同工同酬待遇,让乡村原有幼儿教师“留得住”,让优秀师资“引得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创新乡村幼师的聘用机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使命,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将乡村幼儿教师对乡村建设的贡献度与工资晋升挂钩,增强乡村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三是拓宽乡村幼师发展渠道。除了薪酬公平以外,专业成长路径与职业晋升机会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普遍诉求,机会是否公平对幼儿教师的留任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道路上,相关部门要保证乡镇及农村幼儿园与城区幼儿园能获得的公平的机会,畅通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发展渠道,引导城区幼儿教师、园长向乡村幼儿园流动,促进城乡幼儿教师间的交流学习。

四、结束语

培塑一批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幼儿教师,让乡村幼儿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振兴乡村具有巨大价值,同时也是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教育情怀是学前教育师范生教育活动中的重点内容。乡村幼儿教师要厚植扎根和奉献乡村教育的报国情怀,积极关爱乡村儿童、乡村教育,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的强化路径首先从师范院校层面着手,优化突显乡村教育情怀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体系,增设乡村文化知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强化教师队伍在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乡土文化知识的思政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育人环境;其次,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强乡村幼儿教师与农民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乡贤的作用;最后,从制度供给角度,通过提升乡村幼师社会地位、创新乡村幼师的聘用机制、拓宽乡村幼师发展渠道等方面培塑和强化乡村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总而言之,教育情怀是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更是他们履行乡村教育振兴这一时代使命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师范生乡土情怀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乡土中国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