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思维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2024-05-04胡巧红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比较阅读古诗教学

胡巧红

【摘要】古诗教学应按照编者意图对文本进行整合。在学生课前预习中渗透整合思想,体现整合意识;通过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诗歌里的景色美和表达的情感美;最后,在比较中再次感受古诗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整合教学;比较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是根据人文主题进行编排,可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文本编排的特点,轻视整合,而是一篇一篇地机械教学,这样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古诗教学应按照编者意图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为例,课文选编了三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第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更是一首千古佳作;第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第三首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也一首七言绝句。笔者试着把这三首诗的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整合课前预习,拔高教学起点

整合古诗词教学,由原先的一节课学一首诗变为一节课学三首诗,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此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在预习阶段,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咀嚼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自己尝试去读懂古诗。经过这种自学,学生对这三首古诗就有了大致了解,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再走进课堂,教学的起点就高了。如《古诗三首》的预习就可以这样布置学习任务: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句的节奏;2.查找资料,简单了解杜牧、苏轼、叶绍翁三位诗人;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以上的预习使学生对整组古诗有了整体观照,无形中使古诗词整合教学向高效迈出了第一步。

二、整合相同点,提高课堂效率

《黄帝内经》中提出“智者察同”,意思是说智慧的人总是善于观察事物的主体和一般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三首诗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体会,势必能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1.相同的形式,发现古诗的韵律美

不难发现,选入的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讲究平仄,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可以先指导学生用分割线画出诗句的节奏,并练习朗读,感受诗句的节奏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引导学生关注每句诗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发现第二句的“家”和第四句的“花”是押韵的,此时告诉学生古诗“平长仄短”的诵读原则,读到第二句和第四句末的时候,“家”“花”都要拉长声音。《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主练习:先分节奏,再标韵脚,最后练习朗读。

2.相似的内容,感受秋天的景色美

学生大概读懂三首诗的意思后,教师结合课后第二题:“这三首诗都是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引导学生去整合三首古诗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诗中寻找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填写表格,发现共同点:

3.相同的手法,体会诗人的真情感

三首古诗不但都描写了秋天景色,而且都运用了十分相似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对比衬托。比如:古诗《山行》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所写的景色已经很美。但后两句话锋一转,特别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枫叶经霜不凋,遇寒更显旺盛生命力的内在精神气质。此时的枫叶在诗人看来要比二月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赋予了秋天蓬勃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在学完《山行》的对比手法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另外两首诗,思考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赠刘景文》一诗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在写景,其中“荷尽”“菊残”写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凋零,可是诗人面对眼前的“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没有悲伤,而是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让读者感受到菊花傲霜斗寒的不屈形象。后两句诗人在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诗人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眼前这“橙黄橘绿”的秋天。读完古诗不难发现,诗人苏轼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同时也赞美了好友刘景文的坚贞品质,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第三首诗《夜书所见》则是通过写景来抒情,动静结合,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秋夜的寂静,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衬托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三、发现不同点,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认为,比较思维是把各種事物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事物一般说来要从区分开始,要区分就要会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和事物的特点,才能对它们有精确的认识。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也离不开比较阅读,它能让学生的思维在已有的知识点上不断地延伸,让学生的思维链不断变长。

1.创作背景不同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更好地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山行》这首诗记述了诗人一次远山旅行,时间到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作者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的刘景文已有58岁,但苏轼知道刘景文很有才学,就多次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终于得到升迁,不想两年之后,刘景文就去世了……面对刘景文坎坷的人生,苏轼应当时景色写下了这首诗。而《夜书所见》这是诗人叶绍翁在他乡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2.表达情感不同

三首诗虽然都是写秋天,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不难发觉,三首诗在情感上是不尽相同的:《山行》前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深秋时节所看到的山中的独特景象,而后两句点明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景文的劝勉和赞许;《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和寂寞的心情。

总之,教师将这三首古诗整合教学,在学生扎实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紧扣重点,就能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好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比较阅读古诗教学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