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本: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优化策略

2024-05-04王秀华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作业优化支架策略

王秀华

【摘要】在“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作业”为基点,挖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勾连学习路径,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将作业资源或直接地运用到教学中;或通过变式,选择性地运用到教学中;或作为阶段性的补充与回顾练习运用到教学中,强化过程学习,凸显方法获得,能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支架;作业优化;策略;教学相融

作业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形式的延展,更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之一。一份好的作业,不仅具有反馈、诊断功能,还能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助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结合实践,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入手优化作业,让作业成为教学推进的起点、助力点、转换点。

一、预习为引,明确学习起点

学生的课堂学习应该是有准备的学习。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作业,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字词句的练习,课文相应的背景知识概括等。完成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学习的起点,也能够帮助教师把握真实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就可以将“习俗寓意运用”作为前置性作业,要求學生课前将习俗与代表的吉祥寓意对应连线:

春节祭灶王                     万象更新

春节穿新鞋、新衣                 一年交好运

过年吃年糕                     团团圆圆

腊八吃腊八粥                         嘴甜、说好话

建筑上雕刻蝙蝠                 遍地是福

过年吃鱼                       庆丰收,祛疫病

大年初一吃饺子         万事如意年年高

中秋节吃月饼                   年年有余

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价值取向,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页上就指出:“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而传统节日中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就编入了童谣《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及其相应习俗。因此,对于传统节日,对于节日中的习俗,很多学生并不陌生。设置这道“习俗寓意运用”题,可以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园地”前,回顾并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习俗,完成连线。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既是对教材中词句段运用学习的准备与补充,又是学习方法习得的过程。

二、练习为链,助力学习重点

有深度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作业中可以设计多种导图支架,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路径和方法。用好这种课中作业,采取创新练习内容、分解能力要求等多元方法指导练习,使完成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方法获得、能力发展的过程。

1.紧扣要素,关联整体

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可以设计如下综合性作业:

这个填空作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整个单元的内容架构,并给出这样的学习要求:“回顾本单元课文,思考作者详写了什么?是为了突出什么?再读读你自己写的本单元习作,你详写的是什么?想要突出什么?”

这幅思维导图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先给出了一个范例,另外的两篇课文则从不同角度给予梯度,降低了难度,同时还关联了本单元的习作表达。这样安排,能够很好地呈现对语文要素达成情况的反馈,也兼顾了对本单元习作表达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从实践角度来考查,关照生活、关照自身,教学效果显著。

2.铺设阶梯,拾级而上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课后练习中要求“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可以设计如下填表作业:

品读第六、七自然段,梳理武松打虎的过程,照样子完成填空。

【提取信息】

根據表格内容,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试着讲讲武松打虎的部分。

学生在理解6、7段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表格中的提示,能够快速厘清打虎的“四个回合”,也为讲述故事打下了基础。

这种作业将课堂任务进行了分解,分步骤渐进式推进:第一步,读课文,理过程,完成表格;第二步,读表格,发现“四个回合”表达上的不同;第三步,借助表格,说一说武松打虎的过程。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学生也明晰了表达的特点,层层深入文本,建构语言,加深理解。

3.口头交流,提高效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旦动笔,就会有时间耗损,从课堂教学的流畅度考虑,如用作业链接课堂,需要灵活安排。有的支架提供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解的步骤,可以通过口头交流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其指向的目标是: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说。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要求设计如下导图支架,方便学生梳理思考的过程,交流自己仿说的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围绕这个特点可以有哪些具体的表现?选择一个情景,先完成图表,再组织语句,流畅表达。

忙、冷、吵、静、快、辣

例:

(   )冷得(  )      (   )冷得(  )         (   )冷得(  )]

☆我会说(能围绕特点展开合理想象,说出具体的情景)

☆☆能说好(不仅能围绕特点说出具体情景,还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借助导图,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就能完成第一步“发现写法上的特点,并体会强调的情感”。这样做,既符合练习的要求,又能起到助推课堂教学、突破难点的作用。

三、拓展为环,提升语用能力

在学习完课堂知识以后,设计拓展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认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升语用能力。

如学习完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古诗三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充阅读《池上》,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结合注释,感知儿童形象,巩固学习所得。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古诗里的童年”诗句填空,考查五首与儿童有关的诗,勾连学生的课中学习和课后延学。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古诗中的儿童形象,积累同类诗句,提升文化素养。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首诗,向朋友、家人介绍一下“古诗里的童年”。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古诗中的童年”后进行综合表达。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能力,活化了思维,增加了学习趣味,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将作业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借助学习支架获得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学习,能够实现学教方式的转变。从知识梳理到能力转化,学生的作业过程同时也是方法习得、素养提升的过程,让作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崇德小学)

猜你喜欢

作业优化支架策略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作业的价值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
优化语文作业 提高教学质量